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成都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紀實:家園擁翠更蔥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4日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成都以優美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展風采,不出城郭而享園林之美,身居鬧市而賞花香之怡。"生態立市"戰略的成功,得益於25年如一日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這座古城把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市生態綠化體系,作為考量全市文明程度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桿,尊重自然,崇尚和諧,植樹造林,極大地提升了城市人居環境和生態質量。

    25年來,全市共有1.8億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植樹8億多株。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比25年前提高了12個百分點。成都也因此榮獲"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等多項殊榮。據初步測算,全市城市森林每年可以滯塵44.3萬噸,吸收二氧化碳112.5萬噸,釋放氧氣109萬噸,吸收二氧化硫1200噸,降溫1.2萬億大卡。主城區內野生鳥類已達256種,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城市綠地就能聽鳥語、聞花香、賞美景。

    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四川省、成都市的黨政軍主要領導都要與幹部群眾一道揮鋤植樹。同時,各級政府還實行了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全市植紀念樹、造紀念林活動蔚然成風,全民綠化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了"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社會風尚。多年來,成都市發動社會各界通過建立各種形式的紀念林基地,履行植樹義務,為建設當地生態環境做貢獻。

    在人口稠密的城區,成都市"以空間增綠地",大搞立體空間綠化。目前,全市屋頂綠化達萬餘處、200公頃,形成了多類型、多景觀、多功能、多效益,單位、集體和私人住宅共同發展的屋頂綠化新格局,城區內實現墻體垂直綠化146萬平方米,綠墻建設6萬平方米。近郊則以綠地促效益,三環路以內具有綠化條件的立交橋、人行天橋、公用設施構造物外立面等均已實現垂直綠化覆蓋,城區綠化覆蓋率36.46%。三環路周邊的十大城市森林公園,已成城市生態屏障林,在此基礎上發展"農家樂"為主的休閒旅遊産業,近郊農家樂達到500余家。遠郊"以森林聚人氣",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全市退耕還林累計92.39萬畝,天然林保護工程共營造生態公益林11.6萬畝、封山育林59.5萬畝、常年實施森林管護任務572.39萬畝,成為被"氧吧"環繞的生態之都。

    成都市交通、水務部門把路網、水網建設與景觀效果相結合,建起了條條綠色通道和生態河渠,在滿足灌溉、防洪的前提下,全面建成生態渠,做到了"有堤(渠)必有綠,有綠必有景,有景必有特色"。近年來全市進行了十大城市森林公園、五路一橋、雙百工程、健康廊道、綠色家園以及府南河整治工程、沙河綜合治理工程等城市綠化建設。在府南河、沙河、大熊貓生態公園等建設過程中,全市人民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支持城市綠化建設,府南河"二十四"景中的翠風園,就是全市共産黨員捐資建成的。

    為了減少工業污染,成都市拆遷了東郊多數工業企業,騰出土地建成了沙河帶狀公園345公頃,還在城市中心區建起了西南最大的城市人工濕地公園浣花公園。東湖公園則是通過BOT方式由企業建設的。三環路兩側規劃的50米綠帶吸引民間資金4238萬元。在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花木生産基地和市場,涌現出易園、置信麗都花園、成飛公園等一大批民營和企業公園。紅砂村、幸福梅林、北湖公園、兩河公園等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則是採取政府投入資金引導農民"糧改林、菜改林"進行大面積植綠,紅砂村已成為成都市的後花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全國惟一一個"農家樂"獲此殊榮的新農村旅遊景區。

    成都市實施"頒證植樹",進一步激發公民參與義務植樹的熱情,今年3月在成都北湖風景區環湖路兩側20個綠地,開展了向義務植樹人頒發《林木産權證》的試點,同時開展樹木認養和有償命名活動。樹木認養的費用從280元至1萬元不等,市民或單位認購樹木後,不僅可以在這些植樹點種植,還將領到政府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木産權證》。到目前,公園裏被認購、認養的樹木1600棵,其中認購樹木已超過100棵,收到認購、認養費20多萬元,而認購、認養的市民達上千人。"頒證植樹"推動城市造林綠化由政府單一投資向政府、社會多元投資的轉變,開闢了生態環境建設的新天地。(記者 李江天)

 
 
 相關鏈結
· 成都創新植樹機制推進全民義務植樹打造森林城市
· 綠滿蓉城映和諧--成都開展義務植樹25年成效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