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部:高度重視水稻生産 實現糧食長久安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述評:高度重視水稻生産 實現糧食長久安全。新華社記者(姚潤豐)農業部近日預計,2006年我國糧食産量達到9800億斤以上,這是1985年以來我國糧食産量首次實現連續3年增産。但來自有關方面的信息表明,儘管糧食連續3年豐收,在我國糧食生産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的稻米産量卻出現下滑趨勢,水稻生産出現的波動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稻産業的穩定發展,確保國家糧食長久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據統計,全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85%以上的稻米是作為口糧消費,在我國城鄉居民口糧消費總量中,稻穀年消費量達3500億斤。

  稻米是我國糧食的“硬通貨”。專家表示,糧食價格是“百價之基”,而稻米又是我國人民最主要的糧食品種,一旦稻米供給不足,人民的生活就會受到影響,稻米供求的細小變化就會導致糧食價格乃至整個物價波動,引起人們的恐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價格的三次快速上漲,水稻的大幅減産是主要原因,近十幾年來我國糧食市場曾出現過兩次較大的波動,每次都是首先由大米緊缺引起的。

  水稻豐歉直接關係到糧食豐歉,水稻安全直接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由於我國水稻産業組織化程度低,種稻比較效益低,生産和市場調控難度大,近10年來,廣東、浙江、江蘇因發展工業調減稻田每年減少稻穀産量1000多萬噸,在西部地區,退耕還林政策使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而東北地區農戶轉種大豆和其他經濟作物,導致水稻種植面積出現滑落。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廖西元認為,我國水稻生産的長效機制缺乏,主要表現為“四重”,即地方政府發展水稻生産的“心病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欠債重”、糧多糧少時各級政府財政的“負擔重”以及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重”。而長效機制的缺乏,又使水稻生産的穩定發展難。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表示,在我國提出“十一五”時期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1萬億斤左右的約束性指標下,水稻作為我國第一糧食作物,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專家表示,在當前需求條件下,要保障我國年度消費總量1.9億噸至1.95億噸的稻穀供給量,同時極力減少劇烈波動,水稻發展必須從四個方面著力:

  樹立産業經濟理念。要把水稻當成戰略商品來抓,穩定産區,放開銷區,産區要著力將資金補貼用於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扶持種糧大戶提高商品率,加強勞動力對口轉移,培訓提高農民非農收入。

  圍繞調整結構主線。水稻發展必須在“穩量調優”的原則下,進行一次深層次的結構調整。做好優勢區域發展規劃,推進水稻區域結構調整。逐步推進農田流轉,鼓勵農田向種稻大戶、種稻能手集中,促進符合市場需要水稻品種的連片規模化生産,提高機械化生産和乾燥水平,加強稻米營銷,不斷開拓國內外稻米市場等。

  抓住經濟效益中心。通過強化政策增效、增産增效、節本增效,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效益,促進水稻生産的可持續發展。

  依靠稻作科技支撐。在充分篩選的基礎上,根據品種的區域適宜性,在不同區域加強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介,逐步改變品種多亂雜的現象,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

 
 
 相關鏈結
· 張寶文:2007年我國農機補貼將實現“五個擴大”
· 回良玉出席農業部全國糧食生産工作先進表彰活動
· 農民科學素質論壇召開 18位與會農民朋友成主角
· 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座談會研討農村信息化建設
· 首屆中國農資發展論壇召開 探索農資發展之道
· 農業部日前向貴州省一希望小學捐贈百種兒童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