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調查顯示:約七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覺得生活幸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七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覺得生活幸福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崔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約七成左右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覺得生活幸福,對生活和自己感到滿意,近八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六成多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但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和自尊相對低些。

    調查表明,在主觀幸福感方面,73.8%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覺得自己生活幸福,70.3%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78.0%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在自尊方面,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對自己的認識比較積極,63.6%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60.3%認為自己有許多好的品質,75.7%認為自己能把事情做好,69.2%對自己感到滿意。

    但是與城市少年兒童相比,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主觀幸福感和自尊較低。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主觀幸福感和自尊上的得分都顯著低於城市少年兒童。

    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這説明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上低於城市少年兒童,學校和教師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外,需要更為關注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疏導。”

    近八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學習的首位動機是“讓父母生活得更好”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崔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七成多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喜歡學習,略高於城市少年兒童;近八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努力學習的第一動機是“報答父母,讓父母生活得更好”。

    另外,44.4%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努力學習為“考上大學”,是第二位的學習動機。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校行為表現良好,但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同時,五成多的孩子曾經被別的同學欺負,近七成的孩子曾感到害怕、緊張、擔心,超過兩成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想轉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霞認為,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學習目的的進一步考察發現,相當多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現出一種功利型的而非自覺型的學習動機,更多的是出於對父母的感恩,以及對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渴望。

    報告顯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現出的內化行為問題較為嚴重。調查發現,36.7%的孩子曾經有過回避與他人交往的行為,51.3%的孩子曾經被別的同學欺負,66.8%的孩子曾經感到害怕、緊張、擔心,比例都遠遠比城市少年兒童高出十幾個百分點(在城市少年兒童中,上述三個比例依次為25.1%、34.1%、52.2%)。

    趙霞表示,“內化行為問題更加隱蔽,不容易被成年人發現並給予及時的關注和輔導,因此往往會對孩子影響更大,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絕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經常做家務或幫父母幹活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魏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絕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課餘時間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是看電視,有的去遊戲廳或網吧,有的四處閒逛。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經常做家務或幫父母幹活,近三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每天家務勞動時間在兩個小時及以上。

    報告顯示,在課餘時間裏,87.9%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經常看電視,其他主要娛樂方式依次為:68.2%的經常看書、讀報;66.9%的經常參加體育運動;63.3%的經常與鄰居小孩子一起玩耍;60.1%的經常自個兒玩耍或帶弟弟妹妹一起玩;53.5%的經常逛公園、遊樂場;44.3%的經常觀看演出;33.7%的去展覽館和少年宮,48.8%的參加同學聚會,36.8%的參加公益活動,32.5%的外出旅遊。

    由此可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經常看書讀報、看電影、觀看演出、外出旅遊、逛公園和遊樂場、去展覽館和少年宮、參加體育運動、參加同學聚會、參加公益活動等方面的比例都要低於城市少年兒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這説明,他們的課餘生活沒有城市少年兒童豐富。另外,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課餘時間參加各類輔導班或興趣班的比例要遠遠低於城市少年兒童。

    兩成多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對師生關係不滿意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崔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老師關係良好,但與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與老師交往的衝突性較高,親密性和滿意度較低;兩成多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對師生關係不滿意。

    報告顯示,與城市少年兒童相比,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老師的交往中的衝突性更高,親密感和滿意度更低。24.7%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老師不太了解自己”(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21.3%),17.0%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覺得老師“很少注意自己”(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13.6%)。

    另外,15.8%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覺得“班主任不太喜歡自己”(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13.6%),14.2%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公平”(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12.5%)。總的來説,22.2%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對師生關係感到不滿意(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17.9%)。

    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霞認為,在師生交往中,老師由於其特殊的地位,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主動調適師生交往,密切師生關係,給予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更多的關注,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和溫暖,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適應學校生活。

    22.3%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心中煩惱無人可傾訴”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崔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22.3%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總覺得自己心中的煩惱無人可傾訴”,11.5%“覺得在班上很孤立”。

    另外,超過1/3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和城市少年兒童互相擁有好朋友,但7.6%的進城務工農民不希望孩子與城市少年兒童交往,10.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與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交往;12.6%的城市少年兒童明確表示“不知該如何與農村來的同學交往”,20.2%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也表示“不知該如何與城市少年兒童交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同伴交往在少年兒童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具有成人不可替代的獨特的重要作用。但是,與城市少年兒童相比,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同伴接納感更低,孤獨感更高。

    報告數據顯示,60.1%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感到大家都願意主動接近我”,而相應的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69.0%。這説明有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對自己是否受同伴歡迎心存疑慮。

    孫雲曉表示,對於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來説,與城市少年兒童的交往具有更為特殊的價值。城市少年兒童是他們感受和認識城市社會的重要途徑,對城市同伴群體的歸屬感影響著他們對城市社會的歸屬感和他們的城市適應狀況。

    孫雲曉分析認為,部分父母不鼓勵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城市少年兒童交往可能會有一定影響。報告顯示,7.6%的進城務工人員不希望孩子與城市少年兒童交往,10.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與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交往。

    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比城市少年兒童更吃苦耐勞和節儉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魏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比城市少年兒童更吃苦耐勞、更節儉、更堅強、學習更刻苦。同時,在生活條件、衛生狀況、見識及自信心方面,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城市少年兒童還存在一定差距。

    報告顯示,在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看來,他們與城市少年兒童相比,排在前5位的優點依次是:吃苦耐勞(74.2%)、堅強(65.8%)、節儉(63.2%)、學習刻苦(62.2%)、懂得感恩(60.5%);在城市少年兒童看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排在前5位的優點依次是:吃苦耐勞(72.2%)、節儉(63.1%)、自理能力強(58.7%)、學習刻苦(58.5%)、堅強(57.3%)。

    在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看來,城市少年兒童排在前5位的優點依次是:生活條件好(45.0%)、見識多(35.5%)、更多的文體特長(31.9%)、講衛生(29.7%)、自信(28.1%),在城市少年兒童看來,他們自己排在前5位的優點依次是:生活條件好(59.8%)、講衛生(53.1%)、善於交往(46.9%)、見識多(46.9%)、自信(45.3%)。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無論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還是城市少年兒童,都能看到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身上的許多優點,如吃苦耐勞、節儉、學習刻苦、堅強等,這是他們適應城市生活,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基礎。

    “同時,在生活條件、衛生狀況、見識及自信心方面,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城市少年兒童還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城市少年兒童在交往中,若能相互取長補短,發現和學習對方的優點,則會有助於雙方的共同成長和發展。”他説。

    逾兩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父母溝通存在較多困難 親子關係質量有待提高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魏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半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父母能夠較好溝通,但也有24.1%的孩子與父母溝通存在較多困難,45.5%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即使節假日或過生日時“父母也不能經常帶我出去玩”,14.3%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父母經常打我、罵我”。

    報告顯示,24.1%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不能“跟父母很好地交談”,城市少年兒童認為不能跟父母很好交談的比例為14.5%;31.2%很少“跟父母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17.6%;在節假日或過生日時,45.5%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父母不能經常帶我出去玩”,而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僅為21.5%。

    另外,少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父母還存在著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報告顯示,14.3%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父母經常打我、罵我”,高於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11.6%)。

    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上述幾個方面的比例都遠遠超過城市少年兒童。這或許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有關係,他們往往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養家糊口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交流,造成親子溝通狀況不容樂觀。

    “同時,由於進城務工人員教育程度的局限,使他們不能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來養育子女,而是採取粗暴的方式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這也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立和衝突。”孫雲曉説。

    專家呼籲:儘快實現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實行同城待遇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崔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在不同類型學校就讀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學校適應的許多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對此,有關專家呼籲要儘快實現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實行同城待遇。

    報告顯示,在課堂和學校參與方面,在未註冊打工子弟學校和民辦打工子弟學校能夠積極參加課堂討論、交流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分別有31.6%和50.7%,而在公辦打工子弟學校和公立混合學校這兩個比例分別高達62.8%和67.4%。

    “這説明,公辦打工子弟學校和公立混合學校能夠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提供更多的參與課堂和學校活動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

    報告顯示,在未註冊打工子弟學校就讀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城市少年兒童交往的機會最少,僅有19.2%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裏的孩子”;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與城市少年兒童交往的狀況也不佳,僅有21.5%的城市少年兒童與他們做朋友。這一狀況在公辦打工子弟學校及公立混合學校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在這兩類學校中,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裏的孩子”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分別達到50.0%和52.5%。

    孫雲曉説:“這些數據表明,城市公立學校和公立混合學校更有助於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適應城市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要儘快實現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實行同城待遇,使他們能夠與城市少年兒童一樣進入城市公立學校讀書,這是促進和幫助他們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徑。”

    超過兩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不喜歡父母的工作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魏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74.0%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們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較低,以從事個體經營和體力類工作為主,超過兩成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不喜歡父母所從事的工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內人口出現了大規模的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現象。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流動人口的規模越來越大,家庭式流動的比例越來越高,眾多兒童加入到流動人口行列中來。

    報告顯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大多生活在多子女家庭。其中,51.4%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家庭有兩個孩子,22.6%的家庭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孩子,一個孩子的家庭僅佔26.0%。

    課題組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進行考察時發現,這些來到城市居住的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小學為主。其中,父親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佔48.0%。

    報告顯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父母多為個體經營戶和體力勞動者。其父親的職業主要是做小買賣的個體戶、建築工人及服務行業人員,分別佔到29.7%、17.2%和10.9%。

    21.6%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不喜歡父母所做的工作,18.6%的孩子錶示不為父母感到驕傲,甚至有7.8%的孩子明確表示“討厭自己的父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孫雲曉表示:“父母的形像是少年兒童成長中最重要的榜樣,對少年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對父母形象的不滿將會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社會適應産生消極的影響。”

    逾三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不喜歡自己的居住條件和社會環境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李亞傑、魏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發佈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適應性研究》課題報告顯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大多居住在流動人口聚集的地區,居住條件和社區環境均較差,超過三成的孩子不喜歡現有的居住條件,超過四成的孩子不喜歡自己居住的小區。但仍有六成多表示對現在的生活比較滿意,希望將來能一直生活在北京。

    報告顯示,進城務工農民家庭大多居住在流動人口聚集的地區,其中69.1%的家庭其周邊鄰居多為外地來北京的務工人員,僅有16.2%的家庭居住在北京當地人集中的地區。46.0%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反映他們居住的地方沒有健身、娛樂、文化設施和公園;40.7%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不喜歡自己居住的小區”。

    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家庭多以租用住房為主,居住條件較差。報告顯示,67.5%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居住在租來的平房裏,8.6%居住在租的樓房裏,2.2%的家庭居住在地下室中,僅有17.2%的家庭購買了住房。

    另外,家庭成員居住在一間房子裏的佔42.4%,住在兩間居室的為34.6%,居住在三間及以上的家庭為20.8%,這表明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儘管如此,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仍表現出對所居住城市的關心。報告顯示,62.2%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錶示關心北京的發展變化,50.6%的關心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

 
 
 相關鏈結
· 專題: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 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專題
·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 國務委員、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總召集人華建敏在全國農民工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 2006年全國農民工工作綜述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
國務院農民工辦主任 胡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