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上濰坊的蘿蔔皮。”這句順口溜在山東省幾乎家喻戶曉。類似的農業特産在山東不斷涌現,帶動特色經濟板塊層出不窮。到去年底,全省有著名的特色瓜果41種,著名的特色糧菜18種,近一半的縣、市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板塊。
山東根據特殊的地理條件,催生特色産品。蓬萊市根據區位、土壤、氣候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葡萄和葡萄酒産業,現已躋身“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全國葡萄酒産量的1/5出自這裡。章丘的大蔥、肥城的桃、鄒平山藥、沾化冬棗,也都是因地制宜而發展的特色産品。
搶抓市場機遇,培育特色産品。哪都能産蔬菜,但壽光把蔬菜培育成聞名全國的特色産品。昌邑市苗木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萬畝,每年向全國各地輸出苗木3000多萬株,成為江北苗木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技術推廣中心。全國綠化委員會在這裡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綠化苗木基地。
“一縣一品”形成規模,並向特色産品的下游延伸。位於沂蒙山區的臨沂市,縣縣有特色産品,蒼山縣是聞名全國的“大蒜之鄉”、郯城縣是“銀杏之鄉”、平邑縣是“金銀花之鄉”……圍繞著特色農産品,臨沂市農業産業化組織發展到1600個,其中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855家。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戶105萬戶,一些專業合作組織已延伸到加工業、服務業。
特色農産品要走標準化之路。沾化縣黃升鄉孫家村有千畝冬棗園,山東省直有關部門幫助村裏搞綠色果品生産,劃定為“綠卡行動示範基地”,從種子到生産資料直至包裝全部遵守最嚴格的歐盟標準,果品全部出口,價格高出市場平均價20%多。村民周景珍老漢介紹説,他家的6畝冬棗年收入從1萬多元增加到了3萬多元。
山東特色經濟富了農民,活了農村。山東省圍繞特色産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5000多家,年銷售收入3000多億元,半數農戶從産業化經營中受益,戶均增收729元。壽光菜農僅種菜一項人均年收入3500元左右,80%的農戶進入産業化經營體系。屯西村農民葛茂學對記者説,他們這裡不少菜農收入比機關幹部多,大棚裏種個新品種,一天就能掙個千兒八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