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周瑋、白瀛、隋笑飛)將圖書、電影等優秀文化資源送到農家,建設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開展對農民自辦文化的調研……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地及相關部門圍繞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本地區實際,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著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從“六五”開始,我國幾乎用了4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才解決了縣縣有文化館和圖書館的問題。2010年之前,我國將爭取實現鄉鄉都有一個綜合的文化站、行政村有一個文化室。
進一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各地舉措連連:
——雲南省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在“十一五”規劃中,重點抓好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工程、貧困縣“兩館一站”建設工程、興邊富民工程、文物維修保護工程。
——陜西省新建一批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示範文化站,建設100個文化示範村;抓好農村文藝題材作品的創作,舉辦農村文藝調演;開展對農民自辦文化的調研,逐步建立支持社會力量辦文化的機制和政策。
——青海省組織力量,為藏區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民族語影視譯製節目;鼓勵發展“文化中心戶”、農村文化大院、民間業餘劇團等各種形式的農牧民自辦文化,培養和樹立了一批示範典型。
——廣東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大省建設的重點,進一步增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農村的範圍,改善地區之間基層文化服務水平不平衡的現狀。積極探索基層文化工作的新方法,推動全省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網絡的建設。
……
把優秀文化産品送到百姓家門口
作為國家圖書館“全民讀書月”活動之一,2007年元旦前後,國圖精選了2萬餘冊農村科普、農産品保鮮加工、蔬菜種植以及文化休閒保健類刊物,在北京通州區草廠村和大興區長子營鄉河津營村建立了中文期刊閱覽室,受到京郊農民的歡迎。
把優秀文化産品送到百姓家門口,近年來,有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文化部和財政部實施的送書下鄉工程,已覆蓋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300個、近3000個鄉鎮,累計安排資金6000萬元,配送圖書總數為511.6萬冊。
從2006年起,我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到2010年將在全國建成20萬家“農家書屋”。按照工程構想,每個“農家書屋”配備至少1000冊的圖書,30種報刊和相應的音像製品。據介紹,2006年已有10多個省市展開了“農家書屋”工程試點,建成“農家書屋”3000余家。
受各地開展基層流動文化服務工作的啟發,文化部與財政部于2005年啟動了流動舞臺車工程。據了解,中央財政計劃于2005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5000萬元共3億元,為基層文化單位配送流動舞臺車,送文化服務到農村,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2006年,為基層文化單位配送了317輛,涉及24個省區市。
努力實現“數字文化村村有”
資源建設實現了從34TB到58TB的飛躍,自建基層點突破6700個,上億農民從文化共享工程中獲得實惠……2006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喜結碩果。
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主任張彥博説,“十一五”期間,文化共享工程總體目標是,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農村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以共建共享為基本途徑,全面實施共享工程,使廣大基層群眾能夠普遍享受到數字文化服務。
讓“數字文化村村有”由口號變為現實,文化部等相關部門採用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大基層服務點建設,尤其是農村基層點的建設。積極與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有線電視、網吧合作,建設共享工程基層點,普及優秀文化資源。到2010年,實現縣縣建有中心、鄉鄉建有基層中心、50%行政村建有基層服務網點。
在“消除數字鴻溝,縮小城鄉差別”上下工夫,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廣電總局等部門2006年10月聯合舉行新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明確到2010年底中國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按照“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買服務”的思路,農村電影改革發展試點工作正不斷推進,以數字化放映為龍頭,以實現“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基本公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