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18日電(記者 叢峰)做保姆的、收廢品的、守自行車的、維修家電的……這些昔日辛勤為城市服務卻無法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外來務工人員,如今在成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家”。4月18日,成都青羊區通錦橋路社區正式建立了首個“社區流動居民工會”,33名門衛、家政服務人員和自行車修理工等成了第一批受惠者。
據了解,“社區流動居民之家”成立後,成員除享受工會規定的待遇外,還可以使用社區的棋牌室、圖書室、學習室等場所。根據流動居民的工作特點,勞動部門還要開展烹飪、維修、文明禮儀等服務技能培訓,並利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等重大節日,組織流動居民參觀城市建設成果,到展覽館、博物館、科技館接受科學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同時,社區居委會還要組織流動居民開展體育比賽、廚藝比賽、歌咏比賽、“誰更愛衛生”比賽等活動,在寓教于樂中豐富流動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通錦橋路社區黨委書記廖群芳説,社區還會組織一些茶話會、談心會等活動,讓流動居民互相交流工作體會和經驗,彼此説説心裏話,相互排解煩惱,保持心理健康。流動居民生病住院了,社區和工會除了上門探望之外,對生活困難的流動居民還要提供免費診療、免費體檢等。廖群芳説,流動居民之間、流動居民與僱主之間偶爾會有矛盾糾紛,不利於社區和諧建設。流動居民工會成立後,除了對雇傭雙方進行調解外,還要向他們提供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幫助雙方更好地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