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關注大學生就業:提高高教質量 培養技能型人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這樣的人才我們為什麼不喜歡?”——來自用人單位的呼聲

    新華社濟南5月13日電(記者 張曉晶)目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存在一種明顯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部分企業向記者反映,一些大學畢業生並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的需要,希望學校在培養人才時都來聽一聽用人單位的需求。

    據濟南市職業介紹中心負責人介紹,與前些年相比,用人單位的人才消費理念更加理性務實,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吃苦和敬業精神。與之相比,一些大學生自身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相適應。

    山東皇明太陽能集團公司董事長黃鳴説,大學培養的人才到了企業都要進行兩三年的培訓,才能獨立適應崗位的要求。企業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培訓,有的大學生受不了這種磨煉,還要流失一部分。他説:“大學培養的人才並不能完全符合企業的要求。一些本應該在學校裏完成的教育內容,卻要等到企業再‘補課’,這對個人、企業和社會,都是巨大的浪費。”

    有的企業反映,雖然招聘時有很高的淘汰率,但一些大學生來了以後還是讓人不滿意。這一方面是指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態度上的問題,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培訓,他們很難在工作中體現企業的理念和價值觀。

    中創軟體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負責任,是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的最讓用人單位頭疼的問題。例如,有些新員工在工作時間玩遊戲,用辦公電話“煲電話粥”,還有的上班第一天就遲到,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因此,很多企業給新員工上的第一課就是培養踏實的工作作風,加強紀律觀念。

    為了減少再培訓的成本,一些企業乾脆改變了選人理念:寧願招一個在街頭髮過傳單、體驗過生活艱辛的中等生,也不願意招一個所謂的名校尖子生。因為前者腳踏實地,後者好高騖遠。“我們不找最優秀的,而是找最合適的。我們要的是心態好,有上進心,踏實肯幹的中上等大學生。”一位企業經理的話道出了部分企業的共同心聲。

    黃鳴介紹説,從歐美教育體制下走出來的大學畢業生與我國大不相同。他們實行機動學分制,學生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勤工儉學的時間。有的學生半工半讀,用超過6年的時間讀完本科,等他們畢業時已經完全適應了未來的工作。由於受過磨煉,學生畢業後比較踏實能幹。由此看來,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提高整體素質,是我國大學畢業生急需補上的一課。

 “讀博並沒有為我增加就業砝碼”——一位待業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經歷

    新華社濟南5月13日電(記者 張曉晶)談起求職的傷心事,今年33歲的博士畢業生李岩用“一聲嘆息”來概括自己的心情,博士畢業已兩年,他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日前,李岩向記者講述了他找工作的經歷。

    十年前,李岩從山東一所師範院校中文系畢業,進了一家銀行工作。“1997年,就業形勢不錯,同學們基本上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能去銀行工作,我當時很知足。”工作三年後,由於多種原因,李岩又考回學校讀研究生。“當時我想,研究生肯定會比本科生有前途,就業前景肯定會更好,所以十分輕易地把銀行的‘飯碗’扔掉了。”

    李岩説,誰想到,三年之後就業形勢急轉直下,大學生本來是“天之驕子”,但在就業市場上一下子感覺供過於求,招聘會上到處人滿為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挑挑揀揀,大家都盯著機關事業單位,可是好崗位僧多粥少。研究生就業形勢也比前幾年嚴峻了很多。左挑右選之後,李岩也沒有找到很滿意的單位,他終於橫下一條心,繼續讀博,再用三年時間來換一個更好的未來。

    2006年,李岩博士畢業了。在李岩看來,由於學的是中文,留在高校當老師是最好的出路。山東當地一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手,因為沒有看中這所學校的實力,李岩放棄了。後來又有一所高校向他發出邀請,因為校址不在省城,李岩猶豫再三沒有簽約。就這樣,博士畢業,李岩就業的期望值也“水漲船高”,幾經起伏,工作最終也沒有落實。

    2007年,李岩還在忙著找工作。他對記者説,這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過快,尤其是文科生擴招數量較多,而文科生大多沒有專長,在就業市場上更加缺乏競爭力。“讀博士並沒有為我增加就業的砝碼,反而造成了我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今年我無論如何要找到一份工作,把自己‘嫁’出去。”李岩説。

技能型人才熱銷,“大路貨”人才愁嫁——來自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

    新華社濟南5月13日電(記者 張曉晶)臨近畢業,今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更是高於往年。來自就業市場的種種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業追捧,而部分沒有專長的大學生遲遲找不到工作。就業市場上的一冷一熱,反映了我國人才培養結構的失衡。

    在近日舉行的濟南市專業技能人才專場招聘會上,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成為“香餑餑”,受到眾多企業的青睞,月薪普遍達到1000元以上。春節過後,一些社會信譽較高的技工學校普遍迎來了招工旺季。“門檻都快被招工企業踏破了。”濟南鐵路高級技工學校招生就業辦公室主任嚴善林説,“我們學校的就業率這幾年都在98%以上,有的企業晚來一步,就要不到人了。”

    企業最缺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最近,山東人才網對企業展開了一項調查,將近一半的受調查企業認為,目前企業最缺也最難招的就是專業技術人才。從山東人才網近期的招聘情況看,幾乎所有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都供不應求,中小企業更是面臨專業技術人員難招的困境。

    濟南市職業介紹中心負責人介紹説,目前中小企業對技術研發人員、生産製造人員、財務人員、人力資源人員等都有大量需求,外資企業也急需大量本土化管理、外語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企業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論型轉向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市場上甚至一度出現了高薪難覓專業技術人才的現象,技術性職業崗位仍處於不飽和狀態。

    與技能型人才熱銷相比,一些沒有專長的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尤其突出。山東一所省屬院校財會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劉彭對記者説:“這兩年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太多,僅我們學校每年就有三四百人,就業崗位僧多粥少。現在,同宿舍6位同學只有1人與用人單位簽了就業協議,其他人都沒有著落。”

    今年山東省應屆畢業生人數達35萬人左右,比去年增加8萬人。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業説,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相比,人才並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但為什麼出現人才“過剩”?原因是人才培養結構、人才培養層次出了問題。

    山東有關方面提供的一份分析表明,目前市場對“白領”需求不足。由於中國國際分工處於底部,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崗位,使我國就業市場上呈現“白領需求不足”的狀況,就業崗位和龐大的畢業生數量之間形成較大的反差。

大學生到技校“回爐”,好鋼為何還要加把火?

    新華社濟南5月13日電(記者 張曉晶)近幾年,技校生走俏與大學生就業難形成了鮮明對比,部分大學生在多次求職碰壁之後,選擇了到技校“回爐”,而且這種情況呈逐漸增多之勢。

    曾到山東冶金技術學院“回爐”的李達聲,如今已是山東一家大型鋼鐵集團的班組長,月薪五六千元。他對記者説,自己當初上技校時也很無奈,本來大學畢業就想進大單位工作,但學的東西在就業市場上沒有什麼分量。

    “我是不得已才進技校的,但沒想到柳暗花明,我現在不僅收入超過了很多大學同學,而且在企業也很受重用。”

    山東冶金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辦公室主任羅振強説,從2002年以來,到技校“回爐”的大學生多起來,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趨勢。這些學生大多是高職畢業生,因為大學階段學習理論知識多,動手實踐能力差,找工作都遇到了困難,而培養動手能力正是高級技工學校的特長。這些學生來了以後都是從零開始,由於理論基礎好,成績都不錯,就業形勢也很好。有的學生到了鋼鐵企業,兩年內月收入就達兩三千元。

    濟南鐵路高級技工學校招生就業辦公室主任嚴善林告訴記者:“高職畢業生來我們學校‘回爐’的,每年都有二三十人,我們都不當新聞了。我們是學制教育,如果有短期培訓,來的大學生會更多。”

    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主任劉志業説,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新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國高級技工、技師佔技術工人總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0%-40%的水平。從經濟發達地區蔓延到製造業密集的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技工荒”,已成為影響不少企業發展的瓶頸。

    但與此同時,我國的職業教育卻遠遠不能適應這一需求:許多高校專業設置就與市場需求錯位,專業改造步伐緩慢;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導致畢業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

    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大學生“回爐”雖然是在就業困境下的一種理性選擇,但畢竟會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讓大學生的成才道路更順暢,少花費一些成才成本。

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還要“練內功”

    新華社濟南5月13日電(記者 張曉晶)“高校擴招後,學校的硬體建設以及教師的培訓很難滿足擴招需要,缺少優秀的教師,高等教育質量怎麼提高?”説起當前的就業難,山東一位高校副校長不無憂慮地對記者説。

    這位副校長告訴記者,擴招確實需要高校加大軟體和硬體的投入,但也助長了高校“貪大求全”的浮躁風氣。一些高校忽視了“特色辦學”和“優勢專業”,不顧校情,也不顧社會需要,盲目地把目標鎖定在“打造一流高校”上,這種盲目性往往造成高校專業設置、教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的結構性不平衡。

    高校教育的很多環節都受到擴招的衝擊,最主要的就是師生比例的嚴重失衡。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量過大,教學手段難以到位,教學目的得不到保障。

    據知情人士介紹,目前很多高校採取大堂上課的方式,無法照顧專業特點,一般專業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圖書和實驗設備嚴重不足,有的新校區沒有圖書館,有實驗室而缺實驗設備,缺乏實習場地和必要的實習條件。高校辦學條件的改善滯後於學生規模的擴大,影響著高校教育質量。

    不少用人單位反映,高校培養的學生不是社會迫切需求的複合型、實用型人才,畢業生普遍缺乏適應社會的廣博知識和實踐能力。高校教學內容和專業設置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

    據高教界人士介紹,部分高校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人才供求過剩;有的高校市場靈敏性不夠,專業劃分過細,專業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專業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結構性矛盾突出;有的高校對一些冷門專業、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做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改革滯後,導致學生一畢業就失業。

    教育部部長周濟今年兩會期間在接受新華網訪談時稱:高校擴招的成就還是應該肯定的,高校大規模擴招使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入了大眾化發展階段,我國的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發生了質變。他説:“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因為擴招引起的,這些孩子遲早都要就業,只是讀完大學就業還是不讀大學就業。”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多,但是如果不能儘快填補教育與市場之間的裂縫,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練好內功,大學生乃至研究生就業的嚴峻形勢也許一時難以緩解。”這位副校長説。

大學生創業: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新華社濟南5月13日電(記者 張曉晶)隨著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大學生創業”又成為一個熱門詞彙。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滿足不了新增大學生需求的今天,鼓勵大學生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緊張的就業形勢。但是,當前能夠實現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還不多。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一種風氣,而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良好氛圍。據記者調查,目前大學生創業還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的階段。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自主創業的高校本科畢業生只佔畢業生總數的0.31%,2005年這一數字提高到0.4%。

    廈門大學學生創業指導老師木志榮介紹説,我國大學生創業能力不足與高等教育體制有關。美國的高等教育是服務型、開放型的,一般都實行“學分制”。學生只要修夠學分即可拿到文憑,在校時間不受限制,因而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性格和競爭意識。而我國的高校教學是管理型、封閉型的,實行的是不完全“學分制”,大部分學生不能提前或推遲學習時間,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學生創新意識不足,普遍缺乏一種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加上過於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學習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園譜寫創業史的不多。

    在吸收風險投資上,中國與美國大學生創業環境也有較大的差異。美國是世界上創業投資最發達的國家,有成熟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金充足,信息服務行業發達,各種諮詢服務機構齊全,因而美國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多數都具有可行性,市場前景好,容易得到風險投資,公司發展速度較快。而我國的資本市場落後,創業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融資相當困難。大學生由於缺乏資金和時間,許多優秀的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踐。

    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不少幫助,但大學生創業仍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去年9月,濟南市多部門聯合推出擔保措施,畢業大學生只要持失業證,並從事家政服務、打字複印等19項微利行業,就可以為他們提供信用擔保,大學畢業生就可以申請到最高額為3萬元的貸款,並享受50%的貼息。這一舉措推出以來,領取這一項貸款的大學畢業生寥寥無幾。

    山東一所高校畢業的李棟曾經諮詢過創業貸款,最後也選擇了放棄申請。他説,申請貸款必須持失業證,還要履行相關的各種手續,才能給予擔保。“申請手續太麻煩,而且3萬元貸款額度太小。希望國家出臺一些更加切實有效、操作性更強的政策來激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同時通過創業前指導等措施幫助大學生規避風險,順利創業。”

 
 
 相關鏈結
· 我國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就業 探索"訂單式"教育
· 關於做好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有關工作的通知
· 河南鄭州:大學畢業未就業可直接登記失業
· 山東省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基層選調生報考火爆
· 王樹國代表:大學生就業難 結構錯位是重要原因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把脈大學生就業難背後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