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五個不利因素持續影響我國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5月15日電(記者 宋常青、崔靜)記者從正在進行的“黃河中上遊地區全面小康建設情況”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視察活動中了解到,目前在我國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上仍存在五個不利因素。

    首先是水土流失仍十分嚴重,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構建和諧社會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掠奪式的土地、資源開發還未得到有效遏制,農林草業用地比例失調;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質量下降,土地生産力低下;超載放牧造成天然草地破壞,草地資源退化,畜牧業發展滯後;濫墾濫伐導致天然林破壞,植被建設難度大、進展緩慢;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仍很突出,對農業自然資源的索取日益加重,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形成。

    治理工作進展緩慢、現有措施不配套是另一因素。長期以來,由於投入嚴重不足,致使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進展緩慢。目前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僅對約40%的水土流失面積進行了初步治理,剩餘的水土流失區域不僅面積大,而且自然條件更加惡劣,治理難度更大。同時,受到現有治理措施標準低、工程不配套等因素的影響,整體防護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隨著我國中西部地區開發建設的加快,黃河流域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預防監督工作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這是第三個因素。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大規模集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另一方面,作為水土保持項目的監測工作滯後,監測手段落後,科技含量低,加之監測投資少、經費緊張,覆蓋水土流失區的監測網絡體系還未形成,往往無法實施有效的監測。

    第四個因素是科研力量薄弱,經費不足,機制不健全,一些重大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因素的研究進展緩慢,亟待取得突破。特別是水土流失預測預報的研究嚴重滯後,水土流失監測評價體系尚不健全。

    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機制還不完善也是不利因素之一。受到條塊分割的投資管理體制的影響和制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建設項目標準不統一,難以發揮出最佳效益;流域水土保持規劃對各行業、各地區生態建設規劃缺乏約束力,難以實現國家投資的整體效益。同時,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確,造成了監督執法難。

黃河“蓄水池”濕地乾涸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公里

    新華社蘭州5月15日電(記者崔靜、宋常青)記者15日從全國政協常委“黃河沿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視察活動中了解到,被稱為黃河“蓄水池”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的濕地持續萎縮,目前乾涸面積已經超過了10萬平方公里。

    據介紹,瑪曲縣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黃河源區降水量最充沛的地區,同時也是黃河的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歷史上,這裡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棋佈、野生動植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區。然而,由於人類活動加劇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當地沼澤旱化、凍土消融、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減少,特別是這一地區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不斷縮小,曾被譽為黃河“蓄水池”的瑪曲濕地乾涸面積已經達到10.2萬平方公里。

    此外,隨著人口的增加及森林採伐和過度放牧等活動,當地80%的天然草原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出現沙化草場5.3萬平方公里,受沙化影響的草場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導致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水資源涵養功能急劇減弱,補給黃河的水資源大量減少,對整個黃河流域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據悉,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的嚴峻形勢已引起中央與甘肅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甘肅省近年來多渠道籌措資金,因地制宜實施了退木還草、“三化”草場治理、草場圍欄等工程,以遏制該區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也已將該區域列入限制開發類主體功能區,以促進該區域內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推進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鏈結
· 經過多年努力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 張思卿:將黃河流域水電開發利用與興業富民結合
· 全國政協常委視察黃河沿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熱點專題 法律法規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