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新農合側記: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民生工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1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一年前,一名男嬰在四川省劍閣縣劍門關鎮衛生院誕生了,爺爺給他取名“魏新合”,以紀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其母王海芳是劍門關鎮風埡村農民,原本為了省錢,想在家裏生孩子。衛生院的醫生動員她住院分娩,並告訴她新農合基金可以補助100元。於是,她只花了370元,就生了個胖小子。爺爺感慨道:“從古至今,哪有農民生娃政府補錢的!”

    在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曾發揮過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稱讚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範例”。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這一制度歷經曲折,幾起幾落,有人概括為“春辦秋黃”、“一緊、二松、三垮臺、四重來”。

    2003年,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民生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始試點。新農合製度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政府投入為主,而且直接把錢投給“需方”——參合農民。其基本模式是:中央拿20元,地方拿20元,農民自己拿10元。由政府出錢為農民建立醫療保障,這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1451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人口為5.08億人,4.1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0.7%。參合農民就診率和住院率均明顯提高,就醫經濟負擔有所減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2006年,全國共補償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2.72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合計為155.81億元。新農合為農民撐起了健康“保護傘”,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有所緩解。

    一位外國人曾説:看一個國家的人文關懷程度,只要看政府對農民健康的態度就可以了。如今,我國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努力解決億萬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

    為民利民便民 農民利益放在首位

    去年秋天,57歲的河南鄭州市金水區姚橋鄉任莊村村民王軍葉像往常一樣,開著“小奔馬”往返田間地頭拉玉米。由於裝的玉米太多,小三輪突然失去平衡,一下子翻倒在地頭。看著老王的慘狀,家人嚇呆了,還是鄰居撥打了120電話。金水區人民醫院的診斷是:顱內出血,立即手術。

    “醫生説,手術得2萬塊錢,俺老伴當時就哭了。”王軍葉説,“俺家不富裕,2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就在全家發愁的時候,醫生説,憑參合就醫卡,可以減免費用。20多天后,老王出院了,共花去醫療費19449元,新農合就報銷了7861元。

    為民、利民、便民,讓農民得實惠,這是河南省推行新農合製度的一個原則。在金水區,五保戶及特困戶個人應繳的10元由政府出資;參合農民只要持證,不用轉診,可以在市區內任何定點醫院看病;對參合農民中患有癌症、腎衰、腎移植術後等需長期服藥者,可按住院補助。參合農民在區屬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實行“藥品零差價制度”,這在全國尚屬首創。在金水區人民醫院,記者看到一張新農合專用處方,顯示藥費21元,但在患者繳費時,醫院返還他3.15元。藥品加成利潤讓給患者,醫院怎麼辦?院長周國平説:“區財政補!”

    河南省是農業人口大省。到2006年底,河南新農合覆蓋農村人口7047萬人,佔全省農村人口總數的92%,享受補償的參合農民4110 萬人。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優質服務新舉措,使農民對新農合的信心逐漸增強。同時,農民的衛生保健意識和健康風險意識明顯增強,互助共濟意識和民主參與監督意識得到了培育。

    看病費用降低 監管力度決定成敗

    在四川省綿竹市人民醫院,記者見到了即將出院的土門鎮農民楊洪金。不久前,他因發生車禍導致顱腦外傷,被送往醫院搶救。醫生告訴他的家屬,病人需要做頭頸CT,但該項目不屬於新農合報銷範圍。當家屬同意後,醫生和家屬簽署了《特殊檢查治療知情同意書》,然後才開了檢查單。同時,病人還需要使用“甘油果糖”降顱壓,這種藥物也不在新農合報銷目錄之列。醫生同樣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才開了處方。醫生何俊告訴記者:“醫生開報銷目錄之外的任何檢查和藥物,如果沒有病人簽字,就要自己掏腰包。”

    在綿竹市,農民到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出院時一個窗口結賬,一個窗口報銷,可以直接拿到新農合補償款。這筆支出由醫療機構墊付,每月底到市新農合服務中心報銷。但是,並非所有的墊付款都能報銷,如果被發現有違“合理診斷、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的情況,醫療機構就要自己“埋單”了。

    綿竹市人民醫院院長金鴻告訴記者:剛開始,有的醫生不熟悉新農合用藥目錄,有的醫生沒有向病人交待用藥情況,有的醫生盲目滿足病人的願望和需求,出現了增加病人負擔現象。根據醫院規定,這些醫生都寫了書面檢討。同時,違規用藥、檢查發生的費用,由主管醫生支付,並全部退還病人。

    綿竹市衛生局局長陳善勇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敗的關鍵在於監管力度。”為了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防止醫療機構過度治療,全市成立了合作醫療專家指導組,每月抽調多名專家對住院費用超過1000元的病例進行審查。同時,市新農合服務中心擔當“把門人”的角色,每月對所有住院患者的資料進行逐一審查。如今,“違規風險由醫療機構自己承擔”已經成為一條“鐵律”。結算補償由醫療機構墊付制度,既方便了農民就地住院就地結算,又制約了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使農民就醫需求明顯增長。

    2006年,綿竹市參合農民常見病單病種費用下降14%—43%。門診住院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長20%,總費用僅比2005年同期增長1%。2006年參合農民在鄉鎮衛生院的平均住院費用為680元,而2005年為1090元。參合農民在平均住院費用減少的基礎上,又得到了合作醫療補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積極性。

    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沈驥認為:合作醫療基金運行是否安全,補償能否及時兌現,操作是否公正,是農民最關心、也最擔心的問題。為此,全省強化了對醫療各環節的監督管理,贏得了廣大農民的信賴。

    不讓一個“缺席” 推行貧困醫療救助

    在貧困地區,很多家庭連每人每年10元錢也繳納不起,但他們渴望享受到新農合的陽光。為此,重慶市逐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通過新農合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新農合製度與農村貧困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貧困參合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

    “我們不能讓一個貧困農民因錢缺席!”重慶市衛生局局長屈謙説。他們的做法是:由民政醫療救助金資助農村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僅2006年就資助28.78萬貧困農民參合;取消了貧困參合農民住院起付線;在年底新農合基金有節余的情況下,對因大病住院的貧困人口給予了第二次補償;在新農合補償基礎上,提高貧困家庭補償比例。

    在很多地區,農村合作醫療住院報銷設有起付線,農民先自付、後報銷。雖然住院門檻不算高,但很多困難群眾往往因為墊付不起住院費用而不能住院。為此,渝北區對部分困難農民實行了住院支付“零門檻”。費用在1000元以內的,按新農合規定報銷後,患者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門給予全額救助,使困難群眾生病後能及時入院治療;費用在1000元以上的部分,按新農合規定報銷後,由民政部門對患者自付部分救助60%,年最高救助金額控制在3000元以內。

    渝北區大盛鎮村民靳全國患有慢性胃潰瘍,因家庭貧窮,無錢治療,長期遭受病痛折磨。新的醫療救助辦法實施後,由於取消了“門檻費”,1000元以內可以全部報銷。於是,他有機會到當地衛生院住院治療,醫藥費總計1023元,個人僅負擔了5元錢。 

 
 
 相關鏈結
· 桂:農村常見慢性病門診治療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
· 貴州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600多萬人參加
· 山東:截至一季度末 參加新農合農民突破5000萬人
· 廣西提前完成今年新農合農民參合率達75%的目標
· 衛生部新農合技術指導組07年第一次工作會議召開
· 寶雞在陜西省率先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