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節水中國行:寧夏四川採取措施大力發展節水農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寧夏:灌溉面積增加了 引黃水量減少了

    新華社銀川5月24日電(記者姜雪城)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向媒體宣佈,2000年至2006年,寧夏引黃灌區的農田灌溉面積凈增了100多萬畝,而與引用黃河水較多的1999年相比,灌區的引黃水量卻年均減少了17.8億立方米。

    寧夏引黃灌區地處黃河中上遊,農業灌溉完全依賴黃河過境水。20世紀90年代末,為應對逐年加劇的黃河水危機,當地政府部門將農業節水擺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位置,陸續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這個古老灌區的節水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價格杠桿是促進農業節水的關鍵。2000年以來,寧夏曾先後3次調整引黃灌區灌溉水價,現行綜合價格為自流灌區每立方米2.45分,比1999年翻兩番多;揚水灌區上調一倍達到1角至1.2角,而且嚴格實行“幹渠定量供水、農田定額配水”,超計劃用水每立方米加收1.7分。

    節約用水還需要管理制度的創新。目前寧夏引黃灌區共組建協會854家,管理支渠2800多條,控制灌溉面積近550萬畝,佔灌區灌溉總面積的80%以上。用水協會實行民主理水,放水統一開閘,灌水定時定量,從而有效遏制人為浪費,提高了灌溉效率。

    隨著一批國家水利項目的相繼落實,寧夏引黃灌區以渠道襯砌為主的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迅速發展。大幹渠改造後提高了渠道安全保證率,灌水週期平均縮短5-7天,輸水損失減少10%左右;支、鬥、農渠砌護配套後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15%以上。

    供水價格的大幅提升和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以及節水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又使得田間節水灌溉技術大面積推廣成為可能。水稻是寧夏引黃灌區農作物中的耗水大戶,而今,一項名為水稻高産控制灌溉的新型技術已經在全灌區80%以上的稻田中推廣,畝均可比傳統深水淹灌方式省水400立方米。據估算,去年寧夏引黃灌區僅推廣這項技術就節約近3億立方米黃河水。

    在上述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在過去的7年時間裏,寧夏引黃灌區年引黃水量由1999年的88.6億立方米減少至68.4億立方米,累計少引黃河水124.5億立方米。

    四川:大力發展節水農業 年節灌溉水7億多立方米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記者楊三軍)實行計量供水、用水戶協會管水、推進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近年來,四川省多策並舉,大力推進節水農業建設,全省灌溉水利用率逐年提高,年可節約灌溉用水7.2億立方米。

    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朱兵説,四川雖有“千河之省”美稱,然而,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開發利用率不高、人為污染嚴重,全省區域性缺水、季節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並存。目前,全省有效灌面僅佔耕地面積的43%,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為打破水利瓶頸制約、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四川近年來以 “興水利農”為目標,不斷加大農業節水灌溉工作力度。2001年至2006年,全省籌集節水灌溉建設資金20.3億元,先後實施了一批農業節水項目建設,包括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産糧大縣渠係配套、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節水灌溉示範等,並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積極推進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

    截至2006年底,四川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400萬畝;興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近9萬處,為862個旱山村和嚴重缺水村的62萬畝耕地提供了補充灌溉水源;累計建成計量用水設施2823處,實行計量收費面積298萬畝;成立用水戶協會1367個,管理灌溉面積達244萬畝。

    朱兵説,加強農業節水灌溉工作,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生産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穩步發展。在2006年的特大乾旱年,四川實施了節水改造的大型灌區充分發揮頂大梁的抗旱減災作用,累計提供抗旱水量23億立方米,使925萬畝水稻基本穩産,531萬畝旱地糧食作物面積僅受旱10%左右,抗旱減災效益十分顯著。

    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四川省水利廳科學規劃,將節水農業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作為“十一五”水利工作的重點。據介紹,到“十一五”末,四川將增供水能力15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59萬畝,使農業生産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相關鏈結
· 山東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灌溉促高效農業發展
· 上海市節水宣傳周落幕 3年將建成節水型社會框架
· 節水宣傳周啟動:我國每年節水約35億立方米
· 河南:節水技術促農業增效 農民增糧20多億公斤
· 甘肅將在河西走廊建成西北地區節水型社會示範帶
· 北京開始節水專項檢查 水龍頭跑冒滴漏最高罰1萬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