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建臨時碼頭迎接"南海Ⅰ號"靠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5月29日電(記者鄭天虹 賴少芬)為迎接“南海Ⅰ號”靠岸,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將在陽江十里銀灘建造一個臨時碼頭。29日,在位於廣州南洲路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建築工程處施工現場,用於搭建臨時碼頭的11個沉箱已經製作完畢,“南海Ⅰ號”出水後將在臨時碼頭靠岸。

   5月28日,在位於廣州南洲路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建築工程處施工現場,每個重達300噸的11個沉箱已經製作完畢,將用於在陽江十里銀灘搭建臨時碼頭。“南海Ⅰ號”出水後將在臨時碼頭靠岸。“南海Ⅰ號”沉船為南宋時期商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船艙內保存文物總數估計為6萬至8萬件。“南海Ⅰ號”沉沒于珠江口以西、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裏處,發現于1987年,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命名為“南海Ⅰ號”。按照打撈方案,預計2007年7月左右“南海Ⅰ號”將被打撈出水。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在現場指導施工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建築工程處副處長、工程師陳東生介紹説,這11個沉箱可稱為臨時碼頭的“基礎”,每個沉箱長9米,寬6米,高5.5米,重300噸。沉箱中部是空心的,頂部留有鋼筋。當這些沉箱運抵陽江臨時碼頭施工現場後,將往沉箱中間填充沙石,以達到相當的重力,確保碼頭的穩固。

    陳東生説,填滿沙石的11個沉箱將被拼成一個“T”字形的碼頭,從海邊開始,每兩個沉箱一排,連續排成四排,最後靠著路的一排為3個沉箱,拼成“T”字形後,將沿著沉箱頂部的鋼筋造一道“胸墻”,如同一個外“包裝”,把11個沉箱連成一片。建成後的臨時碼頭將是一個長30米左右、寬18米的“重力式”碼頭,每平方米具有10噸的承載力。

    陳東生説,在臨時碼頭與“南海Ⅰ號”的新家“水晶宮”之間,還將修建一條300多米的路。載著“南海Ⅰ號”的全潛船靠上碼頭後,將利用漲潮上浮直到甲板與碼頭處於同一個水平面,然後用氣囊將“南海Ⅰ號”拉上碼頭,再沿著這條300多米的路拉進“水晶宮”。

    陳東生透露,僅僅這11個沉箱造價就達200萬元,而整個臨時碼頭的建設費用將超過1000萬元。29日下午,臨時碼頭在廣州的工作已經結束,接下來將把沉箱運至陽江施工現場,計劃每天運2個,于6月6日至8日全部運抵陽江施工現場。 

    5月28日,停泊在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碼頭的“重任1601”號全潛船已經加裝了兩個浮箱。“南海Ⅰ號”的打撈並不是完全依賴“亞洲第一吊”——“華天龍”從海底“一吊而起”。為確保萬無一失,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設計了“雙保險”式打撈,“華天龍”起吊的同時,還有一艘全潛船承載“南海Ⅰ號”浮出水面。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為“南海Ⅰ號”沉井封底的36根底梁製作完畢

    新華社廣州5月29日電(記者鄭天虹、賴少芬)為“南海Ⅰ號”沉井封底的36根底梁29日全部製作完畢,在位於廣州南洲路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船舶機具修造廠,工作人員正在對底梁進行最後的檢測。

    據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船舶機具修造廠廠長萬兵介紹,36根底梁每根長14.48米,寬0.8米左右,重5噸多。記者在現場看到,底梁表面都刷了橙色油漆,整體呈長方體。目前,工作人員正在對底梁進行“無損探傷”等試驗,以保證底梁外壁不存在任何裂痕,確保其密封性。

    為沉井穿底梁是整個“南海Ⅰ號”打撈的關鍵。如何將這些重5噸多的底梁準確地穿到位?萬兵説,這個重任將由液壓千斤頂來承擔。記者在工廠機房看到,液壓千斤頂由三部分構成:兩個用來“頂”底梁的液壓油缸,兩個用來“拉”底梁的液壓油缸,以及用來控制和操作的一台液壓泵組。

    萬兵説,在每根底梁首部都留有兩個圓孔,用於穿鋼繩,鋼繩將把底梁與液壓千斤頂連接起來,依靠水下定位系統的指引,工作人員通過在作業船上對液壓泵組的準確控制,液壓千斤頂將對底梁施力,一邊“頂”一邊“拉”,最終將36根底梁穿過沉井。

    底梁穿好後,將在底梁之間加上防漏板,把“南海Ⅰ號”包裹在沉井裏成為一個密不透風的整體——沉箱。交通部廣州打撈局黨委副書記朱論發説,為沉井穿底梁將成為決定整個打撈成敗的關鍵點。由於“南海Ⅰ號”所在海域的能見度幾乎為零,潛水員的水下作業只能摸黑進行。在這種環境下將36根底梁順利穿插到位,這種技術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拉開序幕

    5月5日,廣州打撈局用浮吊將沉井吊放到拖船上。據介紹,“南海Ⅰ號”採取“整體打撈”的方案,即採用一個巨大的鋼制沉井,將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體打撈上來。隨著沉井運抵考古打撈現場,“南海Ⅰ號”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 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據“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項目總指揮吳建成介紹,“南海Ⅰ號”沉沒海底800多年,歷經海水的沖刷、腐蝕,船體已非常脆弱。專家對“南海Ⅰ號”的打撈進行了多次研究和論證後,最終確定了“整體打撈”的方案。

    按照這個方案,巨型沉井被壓入海底後,將整體罩住沉船及其周圍淤泥,然後再從沉井底部兩側穿引36根鋼梁,形成一個密封的“鋼箱”,把“南海Ⅰ號”連同海水和周圍泥沙整體打撈出水。

    “南海Ⅰ號”沉船打撈工程全揭秘

    備受中外考古界關注的“南海Ⅰ號”沉船整體打撈項目,已于4月8日正式啟動,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月浮出水面。從1987年“南海Ⅰ號”被發現至今,人們已經為這個水下考古奇跡準備了20年。這艘古沉船是怎麼發現的?載有多少文物?從何地起航又駛向何方?為何沉沒?它的發現有何價值和意義?能否解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之謎?人們迫切想解開這一系列謎團。為此,記者獨家採訪了參與此項考古項目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博士,請他細説“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瓊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撈出萬件文物 專家全面解析

尚未發掘的西沙水下文物。(2007西沙水下考古隊提供)

    華光礁1號,一艘沉船,一段塵封的歷史。對它的發掘再一次證明了早在唐宋時期,我國就有居民在西沙附近生産和生活,其發掘和打撈意義非同尋常。

    今年3月15日至5月8日,我國西沙考古工作隊在西沙群島,對華光礁水下Ⅰ號沉船遺址和北礁沉船遺址,開展了搶救性發掘和水下考古調查。50余個日夜,極大的艱辛和努力換來了近萬件宋代文物出水和寶貴的測繪數據。

    這些沉沒在海洋的遺物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線狀分佈的遺珍,是我國與周邊國家、民族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不僅如此,這次西沙考古的成功還是一個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國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遠海沉船全方位發掘,同時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遠海。

 
 
 相關鏈結
· 巨型沉井到預定深度 "南海Ⅰ號"打撈因天氣暫停
·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拉開序幕
· “南海Ⅰ號”考古打撈鋼沉井裝船啟運
· “南海Ⅰ號”沉船打撈工程全揭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