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聞分析:做好黃河防汛工作為何不能掉以輕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姚潤豐)黃河即將進入今年的主汛期。儘管黃河下游已初步建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儘管小浪底水利樞紐經過7年運行已基本具備防禦黃河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但由於黃河自然條件複雜,河情特殊,河道情況千變萬化,一些突出的薄弱環節和問題仍然是黃河防汛人的心頭之痛。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近日接受“防汛江河行”採訪團採訪時説,與黃河打交道的人都知道,黃河目前正面臨水少沙多,下游河道萎縮,“二級懸河”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下游灘區群眾眾多等五大威脅,使得主汛期期間必須以臨戰的姿態做好迎接各類洪水的準備。

    水少沙多,水沙異源。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是長江的3倍,最高含沙量911公斤每立方米(陜縣站)。黃河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人民治黃以來下游大堤被迫四次加高,平均加高了2米至4米,但防洪標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提高。

    洪水峰高量大,預見期短。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洪水的預見期只有8個小時,對下游防洪威脅最為嚴重。1958年和1982年洪水均為此類洪水。

    黃河是條“懸”在人們心中的河。由於長期泥沙淤積,目前下游河床普遍高於兩岸地面4米至6米,黃河洪水全靠兩岸堤防擋禦。其中,黃河河床比新鄉市地面高出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5米。由於“懸河”的存在,洪水一旦漫灘,偎堤水深可達4米至5米,臨背水頭差一般達8米至11米。即便發生滲水、管涌等險情後果也將不堪設想。

    河勢遊蕩多變,主流擺動頻繁。由於黃河下游為強烈堆積性的平原河道,在寬河段河勢遊蕩多變,主流擺動頻繁。為確保防汛安全,黃河防洪修築了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446處、總長度851公里、共10712道壩垛護岸的險工及控導工程,這些工程有石料裹護,主要作用是控制河勢主流,減少水流直衝大堤;第二道防線就是2000余公里的設防大堤,以抵禦較大洪水的威脅。

    黃河下游灘區群眾眾多。下游河道涉及河南、山東兩省15個市43個縣(區),灘內居住有181萬人,有耕地375萬畝。當前,若發生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灘區基本全部受淹,群眾生命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洪水預見期短,加上“二級懸河”的存在,小水漫灘後,將首先淹沒群眾撤離的道路,使群眾遷安、救災工作更加困難。

    黃河河情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決定了治黃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顯現,李國英對此表示:“黃河安危,事關大局,做好黃河防汛工作絕不能心存僥倖、掉以輕心”。

黃河汛期可能出現旱澇急轉局面

    新華社鄭州6月14日電(記者林嵬)黃河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人日前指出,今年以來,黃河流域部分地區出現較為嚴重的旱情,但氣象預報顯示,流域內發生極端突發災害天氣事件的可能偏多,極可能出現旱澇急轉、旱澇並舉的局面,黃河防汛不可掉以輕心。

    據了解,受乾旱缺水影響,黃河干流五大水庫調節水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偏少68億立方米,黃河上中游旱情仍在發展中。據黃河水利委員會預測,今年6月-8月,黃河上遊地區降水將比多年平均水平偏少兩成左右,可能發生抗旱水源緊張,受旱面積擴大,部分城市供水發生短缺局面。

    一些黃河專家指出,越是大旱,越要警惕大澇,黃河歷史就曾出現過旱澇急轉的情況。1982年7月底,洛陽市召開緊急抗旱會議,要求盆盆罐罐齊上陣,抗旱保苗,不料,散會時就開始下雨,第二天抗旱就轉為防汛,不久,黃河花園口水文站就出現15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

  

    根據國家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降雨分佈將以南澇北旱為主,主汛期我國將出現兩個多雨帶,其中北方多雨帶位於東北至華北北部一帶,南方多雨帶位於長江中游地區。根據預測,多雨帶位於黃河流域暴雨區的南北兩端,稍有移動將對黃河産生重大影響。

    黃委會主任李國英指出,黃河下游已24年沒來大水,發生大洪水的幾率在加大。

    新聞背景:歷史上的黃河水災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姚潤豐)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歷史上黃河兩岸以水災嚴重而著稱,由暴雨洪水和冰淩洪水造成的水災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黃河水災主要在下游,集中表現為頻繁的洪水決口氾濫和河流改道給兩岸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洪災的特點是,決口頻次高,淹沒面積廣,水淹沙壓災情重,經濟損失大,後果嚴重,影響深遠。歷史上的重大洪澇災害事件有:

    一、下游水災: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氾濫的年份有543年,達159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範圍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區涉及黃淮海平原的冀、魯、豫、皖、蘇五省25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

    1933年洪水。1933年8月,黃河中游干支流發生洪水,陜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黃河下游南北兩岸決口50余處,淹沒河南、山東、河北和江蘇四省30個縣,死亡1.27萬人。

    1958年洪水。1958年7月,黃河中下游發生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這場洪水峰高量大,來勢兇猛,京廣鐵路中斷,在河南、山東兩省200萬防汛大軍防守下,確保了黃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1982年洪水。1982年8月,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發生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下游灘區除原陽、中牟、開封三處部分高灘外,其餘全部被淹,共淹沒灘區村莊1303個,耕地217.44萬畝,倒塌房屋40.08萬間,受災人口93.27萬。

    二、上中游水災:黃河上遊地區的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蘭州市河段及寧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於上遊地區暴雨少,洪水出現頻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過去這些地區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所以洪水災害較下游為輕。黃河中游的龍門至潼關河段,兩岸為黃土臺原,有灘地100多萬畝,洪水漫灘時成災。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後,渭河下游河道淤高,洪災加重。

    1981年上遊洪水。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上遊連降30多天連陰雨。經劉家峽水庫調蓄後,9月15日蘭州中山鐵橋洪峰流量為5600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沒農田4萬餘畝,倒塌房屋3589間,造成蘭州市12萬多人、數十個廠礦企業受災。

    2003年渭河洪水。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黃河中下游遭遇了罕見的“華西秋雨”天氣,渭河流域先後出現了6次洪峰,8月30日咸陽洪峰流量5340立方米,咸陽、臨潼和華縣站均出現歷史最高洪水位。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決口8處,56.25萬人受災,遷移人口29.22萬人,受災農田137.8萬畝,倒塌房屋18.72萬間。

 
 
 相關鏈結
· 黃河防汛部門狠抓防汛責任制 未雨綢繆 力保安瀾
· 黃河流域已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防汛抗旱工程體系
· 河南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確保今年黃河防汛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