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由出資人推動的新階段。4年來,國資委作為代表政府對企業國有資産履行出資人職責的特設機構,緊緊圍繞建立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加強國有資産監管、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做了一些開創性的工作。以組建機構、健全規章、落實責任為切入點,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以財務監督和風險控制為抓手,強化出資人監管;以公開招聘中央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為突破口,把黨管幹部原則和市場化選聘相結合,探索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以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為重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以核定主業和推進聯合重組為主線,推進國有企業佈局和結構調整;以建立現代産權制度為核心,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産權轉讓。經過努力,新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框架已經基本建立,國有資産監管得到加強,保值增值責任得到落實。
體制的變革激發了企業的活力。
這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國有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運行質量和競爭能力明顯提高,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增強。
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戶數共計11.9萬戶,比2003年減少3.1萬戶,年均減少8%。但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6.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50.9%,年均增長14.7%;實現利潤1.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47.3%,年均增長35.2%;上繳稅金1.4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72%,年均增長19.8%;企業資産總額29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45.7%,年均增長13.4%;戶均資産2.4億元,比2003年增長84.6%,年均增長22.7%。
2006年,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3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85.3%,年均增長22.8%;實現利潤7681.5億元,比2003年增長155.5%,年均增長36.7%;上繳稅金6822.5億元,比2003年增長91.5%,年均增長24.2%;凈資産收益率10.1%,比2003年提高5.1個百分點;總資産報酬率7.9%,比2003年提高2.9個百分點。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業資産總額為12.2萬億元,比2003年底增長46.5%,年均增長13.6%;凈資産總額為5.39萬億元,比2003年底增長49.7%,年均增長14.4%。國資委成立後,中央企業第一個任期的3年,資産總額平均每年增加1.3萬億元,銷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2萬億元,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平均每年增加1000億元。初步測算,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率達到144.7%。
2006年,中央企業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有21家,利潤超過百億元的有13家,分別比2003年增加12家和7家。有13家中央企業進入2006年公佈的世界500強,比2003年增加7家。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製造業企業,連續3年進入世界500強,排名從2004年的第372位提升到第296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分別從2002年度的第70位、第69位和第230位提升到第23位、第39位和第202位。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和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3家建築企業第一次進入500強。福布斯公佈的全球2000大上市企業,是根據股票市值、銷售額、利潤和資産計算的,2006年中央企業有3家進入前100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名列第41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排名第71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排名第89位,是香港市場排名最高的上市企業。
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證市場供應,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石油石化企業在國內成品油與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挂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努力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確保國內成品油的穩定供應。電力企業加強電網改造,加快發展農電事業,全面推進“戶戶通電”工程,保障了電力供應。電信企業實施“村村通”工程,在經濟社會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軍工企業深化改革,加快技術創新,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軍品科研和生産任務,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築、建材、商貿等行業的中央企業在承擔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穩定市場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幾年來,國有企業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歷次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抓住改革、調整、創新、管理等關鍵環節,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促進了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一)深化改革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國有企業把深化改革放在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圍繞企業發展,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中央企業及下屬子企業的公司制股份制企業戶數比重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64.2%。2003年以來共有33家中央企業首次在境內外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石油石化、通信、運輸、冶金等大型企業都已實現主業資産境內外上市。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業控股境內上市公司194家、股本總額3211億元、市價總值23323億元、流通市值6405億元,分別佔全部境內上市公司戶數的14%、股本總額的22%、市價總值的26%、流通市值的27%;中央企業控股香港上市公司57家,流通股總股本和流通市值分別佔全部香港上市公司的26%和18%。相當一部分中央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經成為資本市場藍籌股的中堅。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9家企業按照《公司法》開展了董事會試點,共選派了66名外部董事,有14家試點企業的外部董事達到或超過了董事會成員的半數,實現了企業決策層與執行層分開,推進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中央企業普遍加大了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目前中央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佔總數的30%。一批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和全體員工競爭上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與業績挂鉤的機制。
(二)調整結構為企業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國有企業圍繞做強做大主業,積極開展調整重組,縮短管理鏈條,改制分離輔業,企業發展呈現新的活力。在確定企業主業的基礎上,中央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立足於優化配置資源,做強做大主業,加大企業調整重組的力度。國資委成立以來,共有77家中央企業進行了41次重組,企業戶數從196家減少到157家。一批科研院所進入産業集團,實現了産研結合,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些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形成了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一些“窗口”公司併入大型骨幹企業,增強了企業海外市場的開拓能力和競爭能力。一些産業鏈相關的企業合併重組,促進了中央企業業務鏈整合,發揮了協同互補效應。一些困難企業通過重組,實現了扭虧脫困,煥發新的生機。許多中央企業開展了非主業資産的剝離重組,增強了主業競爭力。各地也結合實際,加大了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力度,將國有資本向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集中,向優勢領域、優勢企業集中。過去有的國有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混亂,管理鏈條過長,一些企業四級、五級的子公司完全失控,成為效益低下、國有資産流失、滋生腐敗的重災區。幾年來,中央企業加大內部組織結構調整力度,清理各類投資,壓縮管理鏈條,積極推進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目前大部分企業已將管理層級初步壓縮到三級以內。
(三)技術進步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圍繞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國有企業積極推進自主創新,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開發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新技術、新産品,為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也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近幾年,中央企業在國家科技進步獎中佔據了很大份額。2006年,中央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4項,佔全部獎項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惟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由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的“殲十飛機工程”獲得,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殲十戰鬥機突破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技術要求。一批中央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為國家國防建設、重大項目建設做出重大貢獻。軍工企業在國防關鍵技術領域大力推行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技術成果。“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成為我國集成創新的典範。依靠自主創新、自主設計建設的秦山二期6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走出了一條核電自主發展的路子。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提出的3G國際主流標準TD—SCDMA産業化取得突破,並已具備商用水平。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兩大造船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我國已經成為超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造船國。科研設計企業努力承擔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設計任務,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為各行業技術提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央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在我國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奧運場館建設等重大工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標誌性重大工程作出了傑出貢獻。
(四)加強管理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有企業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加強産權管理、財務資金管理、成本管理和戰略規劃管理,強化投資活動全過程管理,積極開展節能降耗。針對企業管理幅度大、集團控制力弱的情況,中央企業普遍採取積極措施,增強集團控制力,提高抗禦風險的能力,亂投資、亂擔保、亂貸款的現象基本得到遏制,企業管理逐步從粗放型向集約化、精細化轉變,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實行資金集中管理,清理撤並8000多個銀行賬戶,債務規模縮減1000多億元,節約資金成本逾百億元。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實施物資採購“陽光工程”,通過網上採購的物資達5000種,累計節約資金100億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通過在全系統推行通訊設備比價採購管理,採購成本下降近30%。寶鋼集團有限公司3年來實施精細化管理項目260項,共創造財務收益12億元。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在近3年的時間裏完成了147個單位的內控體系建設,梳理內控流程6920個,對近16000個關鍵控制活動進行了測試,最近其所屬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以零缺陷的測試結果通過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內控審計,通過了美國《薩班斯法案》404條款。
這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所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企業積極努力的結果,也是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加強國有資産監管的結果。
首先,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從機構設置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企不分、政資不分,造成重審批、輕回報,這是國有企業搞不好的重要癥結。黨的十六大以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國資委,對中央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不履行政府社會公共管理職能,並且明確政府其他部門、機構不履行國有資産出資人職責。國資委的成立,第一次在機構設置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在政府層面上做到了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産出資人職能分離。這幾年,我們牢牢把握出資人職責定位,依法履行職責,切實維護好所有者權益,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充分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和法人財産權。企業對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也充分認可,國資委出臺的一系列改革、調整和監管措施得到了企業的擁護。
其次,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使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責任得到了有效落實。過去是“九龍治水”,國有企業有很多部門在管,但沒有哪個部門真正對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負責。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必然是重審批、輕責任。企業領導人有任命沒有明確任期,有職務沒有嚴格考核,薪酬同業績不挂鉤。國有企業缺少硬約束,幹多幹少一個樣。國資委成立後,始終把責任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建立業績考核體系落實責任,並逐步規範薪酬,把獎懲和業績挂鉤,形成責任落實和壓力傳遞相統一的工作機制。出資人到位以後,重回報,重責任,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才能得到很好落實,企業從領導到職工都很努力,積極性得到了發揮,這是近幾年中央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的重要原因。
第三,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使國有資産監管得到了切實加強。過去國有企業分佈在許多政府部門,政出多門。而這些部門既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又履行出資人職能,兩種職能混淆,既當“婆婆”又當“老闆”,結果是重審批、輕監管,企業改制和産權轉讓中的國有資産流失問題十分突出,一度成為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産出資人代表,其基本職責就是監管國有資産,實現保值增值。這幾年,我們在加強企業財務監督、産權管理和轉讓、投融資決策、高風險業務控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並嚴格監督執行,推動了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建立健全,遏制了國有資産流失,維護了國家利益和職工合法權益。同時,完善了監事會、紀檢監察和審計監督密切配合的監督體系,有效加強了國有資産監管。
4年多來的改革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六大關於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原則是完全正確的。企業能不能搞好與所有制沒有必然聯絡,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國有企業一定能搞好。對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要毫不動搖地繼續推進和不斷完善,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