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25日電(記者蔡敏)今夏,淮河遭遇1954年以來第二位的流域性洪水。經過二十多天的抗洪搶險,目前今年淮河洪水的最高峰已過,淮河漸入退水期。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2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根據截至24日的數據,細數了與往年相比,今年淮河防汛中呈現出的“五個明顯減少”。
紀冰介紹,2003年淮河大水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加快推進治淮骨幹工程建設,其中安徽段涉及14項。近年來,淮河流域已形成由大型水庫、臨淮崗控制工程、分洪河道、堤防、行蓄洪區等組成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這在抵禦今年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比往年淮河抗洪,幾組“明顯減少”的數據非常具有説服力。
第一個明顯減少的是堤防險情。今年汛期淮河干流王家壩最高洪峰水位高於2003年,但是安徽省淮河干流及行蓄洪區險情明顯減少。2003年為883處,其中較大險情179處,重大險情19處。而2007年為238處,其中較大險情46處,重大險情沒有。
第二個明顯減少的是上堤搶險幹群。紀冰介紹,1991年淮河大水過程中,安徽省投入了151萬人上堤搶險,2003年是101萬人,而今年只有20萬人。
第三個明顯減少的是洪澇面積。1991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受災面積2855萬畝,2003年2821萬畝,今年是1983萬畝。
第四個明顯減少的是搶險兵力。1991年是2.5萬人,2003年是2萬人,今年是6900人。
第五個明顯減少的是已運用的行蓄洪區轉移人數。紀冰介紹,2003年淮河大水後,國家實施沿淮行蓄洪區移民遷建,其中僅蒙洼蓄洪區就在4個鄉鎮各規劃新建了一座保莊圩,總面積近5平方公里,安置移民2萬人。移民遷建工程使得今年轉移人口大幅度下降。具體為:1991年安徽省沿淮已運用的行蓄洪區轉移了50萬人,2003年轉移了22萬人,今年則僅有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