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7日電(記者季明)通過財政體制改革,上海浦東新區所轄12個街道辦事處已全面退出直接招商引資的舞臺,其他經濟管理職能也一併剝離,轉而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事務。
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為轄區內百姓提供公共服務一直是街道的主要職能。但在原有財政體制下,街道用以提供社區服務的“財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上繳稅收的固定比例返還,因此招商引資、開闢稅源一度“反客為主”,成為街道辦事處的中心任務。
街道颳起招商風,不僅影響了街道辦事處為群眾辦事的核心功能的實現,還帶來給予優惠政策方面的惡性競爭。此外,“以招商引資論英雄”的財力分配體系也造成了區域發展不均衡,同在浦東新區,最強和最弱街道的財力差距達到16倍之多。
意識到原有機制的局限性,浦東新區從去年開始試點街道公共財政保障體制改革。街道用於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黨建、社區安全、社會保障和就業、社會事業和城市維護等方面的費用實行部門預算管理,由浦東新區所屬六大功能區按照“以事定財”的原則,進行統籌保障。
街道招商引資等經濟管理職能則相應地被剝離轉移到上一級的功能區。浦東新區要求,功能區在引進投資項目過程中,不必再去“拼政策”,而是要根據産業政策、土地政策和各街道的要素稟賦實現項目的科學佈局。
最先開始改革試點的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已經體會到新政策的甜頭。2005年東明路街道完成地方財政預算收入1457萬元,可用財力875萬元,而當年街道公共費用和項目經費實際支出需求達4000萬元。由於自身財力有限,一些急需實施的民生工程一拖再拖。
2006年實行街道財政體制改革後,東明路街道經費保障實行部門預算管理模式,全部由三林功能區實行保障,社區建設的各項經費得到保證。過去東明路街道每年只能給1個-2個居民區改造上水管,而去年一年街道就完成了10個居民區的上水管改造,19個居民區的空調滴水管安裝,為6個小區完成污水管整治。
“街道辦事處,顧名思義,應當是給老百姓辦事的機構,而不是招商引資的機構。”浦東新區副區長過劍飛説,“浦東的這項改革意在實現街道辦事處職能的‘歸位’,同時確保街道建設資金的‘到位’。”
改革之後,浦東新區12個街道辦事處的中心工作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社區就業、社區穩定、社會養老、社會救助以及改善綜合環境等公共服務內容開始成為街道辦事處主任們最為關心的內容。
“過去最讓我們緊張的是招商引資等經濟指標,現在已經換成了居民就業率這些民生指標。”東明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吳安橋説。
據介紹,浦東新區正在改進對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工作的考核評估方式,今後將主要通過組織社區群眾和駐區單位來評議政府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的好壞,採取“一票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