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資源經濟探新路-內蒙古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2日   來源:人民日報

    牙克石市境內的大興安嶺森林資源採伐量減少過半,伊敏煤電公司用煤發電不見煤灰,風能發電使東烏珠穆沁旗的牧民生活更加舒適……夏日,在千里草原和巍巍興安嶺,耳聞目睹內蒙古各地在資源開發利用中發生的變化,真切地感受到當地幹部群眾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的堅定步伐。

    依託資源,但不依賴資源

    “現在改行種菜了。”牙克石市免渡河鎮農民鄂春生正在為地裏的什錦山野菜、四葉菜、黑木耳澆水,“從前這個時候啊,我正掄起斧頭在大興安嶺砍樹呢,一天能砍好幾十棵。”上世紀50年代,伴隨著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因林而興”的牙克石市成為典型的林木資源型城市,年採伐量高達500多萬立方米,傳統森林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高達八成。

    “上世紀末,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牙克石經濟結構因此失衡,發展陷入困境。”牙克石市委書記巴樹桓介紹説,“我們及時調整産業結構,以工業富市,林木製品以精深加工為主,同時發展野生漿果、野生蔬菜、中草藥種植和深加工。目前,全市木材採伐量已減至200萬立方米,傳統森林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不足2%。”林木資源節約了,但牙克石市經濟發展勢頭不減,去年財政收入首次突破3億元。不砍樹木了,鄂春生的收入並沒有降低,“我把野菜賣給鎮裏的碧源野菜廠,就這一項,年收入有兩三千元。”

    同牙克石市一樣,這些年來,整個內蒙古都經歷了資源型省區轉型中的“陣痛”。內蒙古地上地下能源資源豐富: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二;鄂爾多斯盆地的蘇裏格天然氣田,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之一;稀土等5種礦産儲量居全國首位;森林、草原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均居全國第一。

    資源是優勢,但僅僅依賴資源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發展。過去,有人戲稱內蒙古經濟是“三原經濟”——原煤、原木、原糧。原料輸出,粗放經營,效益低下,浪費資源,缺乏後勁。如何避免一味“吃資源飯”?內蒙古提出積極、科學、合理利用、節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包頭市白雲鄂博鐵礦,礦石富含鐵、稀土、鈮、釷等元素。但是,以前稀土、鈮的回收利用不到10%,其他如釷、磷、錳等基本不回收。如今,著眼節約利用資源,包頭鋼鐵集團公司在開採中對需要保護的礦岩品種實施分穿、分爆、分採、分運、分堆;對選礦工藝進行改造,把礦石中的稀土、鈮、釷等存儲在尾礦壩內。目前,包鋼的尾礦壩內已存貯尾礦1.5億噸,成為包鋼乃至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貯備庫。

    “過去包鋁生産電解鋁,耗能高、污染重,車間內的能見度不足百米。”包頭鋁業集團董事長蘆林介紹説,包鋁集團是內蒙古的電能消耗大戶,進入新世紀以來,包鋁採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設備,全部取代了舊設備,生産每噸電解鋁的直流電單耗降低了1450千瓦時,並且有效解決了污染排放問題。僅改擴建後的污水處理站的運行,每年即可減少地下水開採200萬噸。

    據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局局長蘇青介紹,內蒙古嚴格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加快企業兼併重組和資源整合,對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的落後産能,分類進行整改關停。2006年,全區停建和整頓130多個不符合要求的建設項目,清理關閉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企業近1200戶,淘汰小煤礦、小水泥、小電石、小焦炭等落後生産能力3000多萬噸。當年,內蒙古單位GDP能耗與上年相比下降2.5%。

    循環經濟成為主動選擇

    鬱鬱蔥蔥的樟子松圍繞著白色的廠房,遠處就是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走進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伊敏煤電公司廠區,發現這裡採煤不見煤,發電見不到煤灰,也聞不到煤煙。

    “煤炭産出後不落地,從露天礦通過封閉式皮帶走廊直接送到電廠鍋爐燃燒;發電産生的灰渣不落地,由皮帶直接返排,回填露天礦坑,並恢復植被。”伊敏煤電公司副總經理銀龍向記者介紹説,通過這樣的煤、電閉合循環式生産方式,伊敏煤電公司實現了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近年來,內蒙古鼓勵企業進行循環式生産,推動産業循環式組合,發展循環經濟。以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的重點企業為突破口,內蒙古開展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的清潔生産,在全區重點工業園區和大型産業基地,以煤矸石、粉煤灰、廢渣、廢氣、廢水等綜合利用為重點,推動煤矸石發電、粉煤灰提取氧化鋁、中水回用和生物質垃圾發電,建立循環經濟産業鏈,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

    “鋼廠無廢物。如果有,那也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這種新思路,使包鋼集團走上節能降耗與減污增效有機統一的新路子。在這裡,煉鋼産生的廢渣經萃取後變成淡黃色的微粒,其中一部分重新成為煉鐵的原料,另一部分用來制磚。包鋼集團技術員李宗根説:“過去,廢渣就近堆在一起,既污染環境,又佔用土地。現在可不再為廢渣發愁了。”循環利用的除了廢渣,還有經凈化可重新使用的污水、通過回收可用作水泥原料的粉煤灰等。

    “出去一天,擦臉的毛巾就變黑了。”幾年前,到鄂爾多斯市出差的一位公司職員在博客中如是描述。幾年後,他故地重遊:“第一個感覺是天格外藍,看不到漫天的粉塵和大煙囪了,空氣中散發著塞外高原特有的清新。”在推進循環經濟中,鄂爾多斯市在企業搞“小循環”,開展廢物利用;在園區搞“中循環”,構築了煤—電—高載能産品及其廢物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廢物利用、天然氣—天然氣化工及下游産品利用等幾個循環鏈條;在全市搞“大循環”,向二、三産業轉移農村牧區人口20多萬,生態環境得到自我修復,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在達拉特旗億利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者們描述了這樣一條産業鏈:煤開採上來,先提取苯、酚、硫等物質,然後再去發電。電廠提供能源用於乙苯炔和真空鹽的生産,而電解産生的氫氣和氯氣則用來生産乙烯。産業鏈得到延伸,還創造了更多利潤。“1噸煤價格200元,但僅提取1公斤鍺就價值2萬元。”

    新能源終結“油燈糞火”

    “新能源項目的成功實施,讓東烏珠穆沁旗草原上大部分牧民也像城裏人一樣享受著新生活。”在日前結束的“中國·西班牙太陽能示範項目”驗收及示範推廣會上,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的牧民們幸福之情溢於言表。現在,像他們一樣,內蒙古已有15萬戶牧民家庭受益於新能源項目。

    長期以來,由於地域遼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內蒙古牧區的能源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廣大農牧民過著“油燈糞火”的生活。自上世紀60年代起,國家曾試圖通過電網建設解決這一問題,但僅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一項,每公里就需投資數萬元,一次性投資大,而且由於牧區單點能耗小,經濟效益差。

    “內蒙古新能源資源十分豐富,可利用風能、太陽能居全國前列。上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嘗試開發利用新能源改善牧區人民生活。”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林莉説。從那時起,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計劃,並確定了“小型為主,生活用能為主,生産生活相結合;民辦為主,國家在産品研製和示範推廣中給予經濟扶持”的方針。

    “小型風力發電機除了滿足照明的需要,還讓我家的黑白電視機第一次派上了用場。”提起當時自家建起的“小電廠”,東烏珠穆沁旗牧民蘇和依然難掩內心激動。蘇和當時還參加了培訓班,學習如何管理和維護風力發電機。但是,隨著內蒙古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型風力發電機已經滿足不了牧區人民的生活,用上彩色電視機、電冰箱、DVD等家用電器成了牧民的新需求。於是,上世紀90年代初,內蒙古組織全國知名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討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研發出了適用於內蒙古牧區的小型戶發電機組。

    如今,內蒙古的小型風力發電機産量在全國位居第一,還出口到蒙古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內蒙古開發的“戶用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技術”,在中美、中意等國際合作項目以及世界銀行“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中被廣泛應用。截至2006年底,內蒙古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已超過50萬千瓦,佔全國總量的兩成。

    “我家現在用的這個發電機,是中美合作項目推廣的産品,依靠風能和太陽能的結合互補發電。”蘇和説。近年來,內蒙古還開展了一批國際合作項目,如中美合作“內蒙古戶用風光互補發電系統試驗示範”、中荷合作“戶用光伏供電系統示範測試”等。經過多年推廣,已有400多萬套小型風力發電機落戶內蒙古牧民家庭。 (記者 曾華鋒 岳富榮 辛陽)

 
 
 相關鏈結
· 內蒙古強化節能減排發展好中求快
· 內蒙古:開發與保護並舉探索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新路
· 內蒙古博物院8月8日開放
· 內蒙古:開發與保護並舉探索經濟可持續發展新路
· 內蒙古博物院將於8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
· 內蒙古60年經濟發展綜述:甲子正華年 草原展新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