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8月18日電(記者劉偉、伍曉陽)“把市場需求作為辦學‘第一信號’”、“職業教育姓‘職’不姓‘普’”……記者近日在湖南、廣西和雲南採訪了解到,當地一些職業院校高度重視解決學生就業問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辦學模式,探索出一些發展職業教育的新途徑。
職業教育姓“職”不姓“普”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局長楊南南對記者説,發展思路明確後,職教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湘潭市教育局近兩年抓住全市建設機械製造業中心、物流中心和旅遊中心的機遇,在市工貿中專學校開設了商貿德語、數控技術應用、現代物流管理、旅遊管理等6個實驗班。實驗班針對相關用人單位調查人才需求情況,在教學上突出實習實踐,保證實踐時間不少於總課時的80%。如今,實驗班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一批企業上門要人。
雲南省玉溪市教育部門結合當地發展煙草、礦電和旅遊等産業的實際,組建了煙草、工貿和旅遊3大職教集團,使職教辦學與當地産業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培養當地急需的技能人才。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快速推進,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抓住機遇,開設了應用越南語、應用泰語等專業,與東盟國家學校開展教師和學生互派等合作,培養服務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人才。
落實辦學自主權,激發職教辦學活力
2003年,玉溪市被雲南省確定為職教改革試點地區,改革的一條主要措施就是落實辦學自主權,全面推行校長公選制,取消任命制,由學校自主用人、自主招生和自主辦學。
經過激烈角逐,龔興文被聘為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職業中學的校長。以前擔任任命制校長的他對變化深有體會:“以前辦什麼專業、招多少學生、用什麼老師,最終都要政府説了算。現在,我可以大膽地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配置師資,改善辦學條件。”
在南寧市職業技術學院,經過4年多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將原80多個全日制專業優化整合為40多個,淘汰了一批就業前景慘澹的專業,專業結構和專業設置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推行“工學結合”“以工助學”辦學模式
廣西每年有10多萬名初中畢業生因家庭貧困上不了職業學校,而毗鄰廣西的珠三角每年産品訂單高峰期需要招用大量季節性員工。針對這個情況,廣西教育部門積極推進職業學校與廣東企業開展“以工助學”的合作。
開展“以工助學”的學校錄取學生先不收學雜費,由教師帶隊組織學生到廣東企業開展3個月左右的實踐性學習;期間由企業免費提供食宿,學生平均每月可獲得700元的補助;實習期滿回校後,學生用企業補助經費繳納學雜費。
一、二年級的職校學生還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企業頂崗實習。這種“工學結合”的形式,使貧困生找到了一條學習職業技能、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的途徑,職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同時受益。
周濟:搶抓機遇 真抓實幹 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的總體佈局是: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總理強調,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
周濟:中等職業教育資助政策具有很強的普惠性
新華社福州8月6日電(記者 孟昭麗)在6日召開的教育部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務東部片區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説,這次中等職業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具有很強的普惠性,各地要健全機構,完善制度,確保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健康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