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1日電(記者高路)考慮到近期主副食品等物價上漲情況,8月下旬以來,上海相繼將三條“托底”保障線隨之上調。
對於勞動者群體,月最低工資從750元提高到840元,為歷年來上調幅度最大的一次。與此同時,失業者的失業保險金和困難人員的“低保”,也相應得到提高。
上述三條“托底線”,上海于1993年在國內最早推行,如今已成為全國普遍執行的法定保障制度。
前不久,又一項旨在破解所有企業欠薪難題的新政策在上海誕生。
這一“企業欠薪保障金墊付”制度,將從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其做法類似社會保險的模式,設立運營一筆“欠薪保障金”,勞動者在遭遇企業欠薪時,可申請由這筆資金先行墊付,從而避免因討薪週期過長導致生活困難進而引發社會矛盾的情況發生。“欠薪保障金”的構成包括:全市企業每年強制性繳納的“欠薪保障費”,金額與員工人數等因素挂鉤;欠薪追償所得;財政補貼等收入。除一些已實行“工資保證金”做法的建築施工企業之外,上海這項新制度將涵蓋全市所有其他企業。
上海首創的“民生新保”還有很多。
今年7月1日,上海將約2.4萬名重殘人員全部納入基本醫保體系。自此,被稱為“弱中之弱”的無醫保重殘人群不需要繳費,就可得到住院及門診大病醫療費報銷70%、門診醫療費報銷50%等待遇,收入低、身體差、醫療費用不堪重負等難題有望逐步解決。
自去年8月以來,上海先後出臺了“遺保”(職工老年遺屬社保)、“老保”(高齡無保障老人社保)、“幼保”(嬰幼兒中小學生醫保)、“生保”(大學生醫保)等全新的民生制度。
近年來,國家始終重視對就業及社會保障的制度建設,並致力於完善“五險合一”的基本社會保險體系。在一些人看來,最早實現“五險合一”的上海已經“完成了作業”,為何還要率先推出那些新的保障制度以自我加壓呢?
上海市政府一位主要領導表示,財政實力較為雄厚的上海,不僅有能力有條件、更有責任去眷顧民生,構建更具普惠特徵的社會保障體系。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鐘仁耀認為,多年來,上海的總體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也較早面臨其他城市未曾遇到的一些問題。所以,上海破解民生新難題,是發展中迫在眉睫的工作。
在一些公共政策專家看來,上海推進民生保障工作的發展過程,大致就是一個為全國“探路”的歷程:從率先架設“三條保障線”,到率先建立“五險合一”,從率先出臺郊區居民“鎮保”、外來務工者“綜保”,到為老、幼、殘等人群創設各類“新保”,上海的一張社保網正向“應保盡保”目標漸次推進,這些探索給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