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總體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和諧發展階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農村建設譜寫城鄉和諧新篇章
——我國總體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記者王立彬、姚潤豐) 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到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從全面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明確把現代農業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位。2004年到2007年,連續四個中央一號文件,以不同主題推動著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諧發展新階段到來。

    堅持“多予少取” 增加農民收入

    “魯宣公首行初稅畝,孔仲尼小試收賦員”演義的是中國財稅史上有名的一個典故。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成為徵收農業稅的最早記載,中國農民從那時開始繳納農業稅這一“皇糧國稅”。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同日,國家主席胡錦濤發佈第四十六號主席令,宣佈全面取消農業稅。中國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綿綿延續26個世紀後,終告結束。

    農業基礎設施脆弱和農業技術進步緩慢是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瓶頸,黨中央、國務院對此十分重視,近年來不斷增加這方面的投入。中央財政這幾年差不多每年在整個農業的投入方面都增加三四百億元,2006年和2005年相比,中央財政用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增加了422億元。

    2007年的一號文件明確要求三個“繼續高於”:今年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要繼續高於去年;中央財政對於農業支持增加的資金要繼續高於去年;用在農業生産生活方面的直接投入要繼續高於去年。財政部表示,今年對於農業的投入,從中央和地方來看,都會比去年的總量增加,也就是説去年整個農業方面中央財政的支出增加了422億元,今年增長的數量一定會超過422億元的水平。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較大,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260元,在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率創1997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

    7月25日,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戶農村住戶的最新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民收入繼續增長,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11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現金收入主要來源於工資性收入、出售農産品收入和生産經營收入。

    黨的十六大以來,“多予少取”的農村政策正在取得實效。

    “希望讓人們從中國的發展中看到未來的希望”

    1994年9月,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布朗發表在美國《世界觀察》上的一份長達141頁的報告《誰來養活中國》,描述了一個令人恐懼的前景:伴隨著水資源日益短缺,高速工業化進程對農田的破壞,人口的急劇膨脹,中國在21世紀初期將無法獨自養活10多億人口,那時大量糧食進口將可能引起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對世界糧食供應,甚至政治格局産生巨大的影響。布朗的文章曾被“中國威脅論”的製造者所利用。

    2005年9月,布朗在北京説:“我的新書的名字是《向中國學習》,我非常讚賞中國過去的發展成就,希望讓人們從中國的發展中看到未來的希望。”

    中國人能夠養活中國人。

    據農業部預計,今年全國夏糧産量2321.7億斤,比去年增加43.9億斤,實現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四年增産。夏糧和小麥畝産再創歷史最好水平。目前早稻收穫已近尾聲,産量有望與去年持平或略增。

    在上年基數較高、自然災害較重的情況下實現的今年夏糧豐收,主要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生産的高度重視,得益於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各地各部門將農業生産納入到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大盤子中進行科學而有效地運作。

    自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建設以來,2004年糧食生産恢復的勢頭得到保持。今年中央繼續鞏固、完善、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規模達到427億元,比去年增長63%;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農民培訓等4項補貼資金共計87.7億元,增長47.4%;國家及早公佈了繼續實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並明確了最低收購價不低於去年水平,有力地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落實城鄉統籌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禮記·禮運》的《大同篇》中,有這樣的幾句:“……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讓年老的各有適當的歸宿,年輕的各有一定的用處,年幼的各有應得的成長條件,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都有受到贍養的權利。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景象,正在21世紀初的中華大地上逐步實現。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十六屆三中、四中、六中全會又要求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不斷推進農村低保制度的實踐。十六大以來,一些省區市按照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陸續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覆蓋了1509萬人。到今年6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都已經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2068萬人。

    基於這一工作基礎,在去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一項重大決策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作為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覆蓋全國的社會救助制度從這一刻開始建立。

    2005年8月,國務院決定加快合作醫療推進步伐。中央要求到2008年,農村合作醫療要覆蓋全國80%的縣市,中央財政對參保農民的補助由10元提高到20元。2007年初,實現上述目標的時限更是被提前到今年年底。

    此外,今年要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使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活費,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提高保障水平。

    從2006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在稅費改革之後進一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制度改革、縣鄉財政體制改革以及扶貧事業、農民工權益保障等。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可以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在農民艱苦奮鬥之外,國家、社會可以給農業以更多支持,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向前發展。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將使國民經濟各産業形成更協調的關係,保證國民經濟更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

    9月8日,在廣西田陽縣百育鎮四那村那生屯,村民在搭建木架。田陽縣百育鎮四那村那生屯33戶農民在百色市、田陽縣有關部門的規劃指導下,把新農村建設與培育農家遊産業結合起來,改變了以往“村民賺錢為建房,建好住房空蕩蕩”的現象。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形式

    實踐表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核心是解決好錢從哪來、富餘勞動力向哪去、農村帶頭人怎樣培養、農民組織化程度如何提高這4個根本問題。最近,通過對江蘇、河南和山西等省的調研,我們感到,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工商企業帶動農村發展(簡稱“返鄉創業、以企帶村”),是解決這四個根本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形式,前者在中西部地區、後者在東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兩種趨勢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具體表現,對新農村建設必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我國加大投資力度支持農民“有路走”“有車坐”

    為了緩解農村地區“出行難”,我國通過專項資金和補貼等形式,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支持農民有路走,有車坐。

    6日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的全國道路運輸工作會議上,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介紹説,近幾年,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把解決農村地區“出行難”、“運貨難”問題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組織實施了農村客運網絡化示範工程,加快推進了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

我國教育循序破解制約發展難題 力求讓人民滿意

    我國于2006年在西部地區率先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以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統計顯示,西部地區以及中部試點地區自2006年實施改革以來,約5200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免除了學雜費,平均每個小學生每年減負140元,每個初中生每年減負180元;約34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領到了免費教科書;780萬名家庭貧困寄宿學生領到生活補助。西部地區有近20萬名農村輟學學生返回學校,佔在校學生總數的0.4%。

 
 
 相關鏈結
· 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形式
· 吉林新農村建設試點會議要求加大投入 強化幫扶
· 陳建國參加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會 與專家網上對話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推進
· 人民日報:加強“三農”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