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七大——經典中國·輝煌成就
我國銀行業積極推進改革 國際聲譽不斷提高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 劉詩平、毛曉梅、白潔純)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從五年前國外媒體和機構普遍悲觀預測、認為技術上瀕臨破産,到今天昂首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銀行業通過改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際聲譽不斷提高。
6月11日,中國銀聯副總裁董力(中右)與土耳其擔保銀行執行副總裁穆罕默德·塞茲金(中左)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簽字儀式上簽署協議。當天,中國銀聯與土耳其擔保銀行在伊斯坦布爾簽署協議,今后土耳其擔保銀行將可以向其客戶發行中國銀聯標準卡。 新華社記者 鄭金髮 攝
脫胎換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其改革與發展直接關係著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全局。五年前,正是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WTO)之時,金融業面臨著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和挑戰,尤其是針對我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一些國外媒體和金融組織普遍給予悲觀估測,評級機構也因此紛紛降低我國商業銀行信用級別。
在這種複雜和嚴峻的形勢下,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正式拉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序幕。此後,交通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相繼啟動。
2005年以來,這些國有商業銀行以不同的路徑相繼上市。2005年6月與10月,交行和建行先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和7月,中行首次實踐我國商業銀行H股+A股的上市模式,先後在香港和上海掛牌;工行則開創我國銀行業境內外同步上市的先河,于2006年10月在A股與H股上市。
今年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中國農業銀行“整體改制、擇機上市”的改革目標。目前,農行宣佈已進入股改關鍵時期。
通過股份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已從五年前技術上瀕臨破産的問題銀行,轉變為具有一定國際認知度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國際大型銀行(前100家)的資産回報率一般在1%左右,我國大型銀行平均已提升至0.7%以上,個別銀行接近1%,而五年前國內外的差距是5倍。
不僅如此。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帶動下,政策性銀行改革步伐加快,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運作已經啟動;中小商業銀行也更加注重加強公司治理建設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中信、華夏、興業和寧波、南京、北京等6家銀行近年來先後成功上市;非銀行金融機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正逐步走上科學發展軌道。
服務“三農”:農村金融改革穩步推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同樣取得了重要進展。
2003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等8省市率先啟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第二年8月在全國鋪開。這是農村信用社在管理體制、産權模式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實行的一次全面改革。
目前,農村信用社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新的監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截至2006年末,已組建銀行類金融機構93家。資本充足率從-8.45%提高到5.89%,總體抗風險能力有了質的變化;不良貸款率從36.93%降至17.54%,資産質量明顯改善;從2005年開始,全面扭轉了自1994年以來連續十年虧損的局面。
2006年底,銀監會出臺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截至目前,共有21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
與此同時,郵政儲蓄體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組建成立。通過促進郵政儲蓄銀行直接辦理質押貸款、小額貸款以及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建立代理機制,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的現象得到遏制。
2006年末,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餘額已達4.5萬億元,農戶貸款餘額接近1000億元,7000多萬農戶受益,佔全國農戶貸款總數的31.2%,佔有貸款需求又符合貸款條件農戶的57.6%,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較高水平。
互利共贏:銀行業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
十六大以來的幾年,正是我國銀行業加入世貿組織的過渡期。幾年來,我國銀行業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發展,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實現了對外開放的新突破。
2006年12月11日,我國如期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範圍和服務對象範圍的限制,取消對外資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同時修訂頒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實施法人銀行導向的外資銀行監管政策。這既保證了國民待遇及時給予,維護了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又保護了中資銀行的發展,維護了審慎原則和金融安全,開創了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時代。
同時,推動引進境外機構投資者工作,提高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目前,我國銀行業已實現從單純的外資金融機構準入,到加強引進管理、技術、理念、人才和合作的重要轉變。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24家中資商業銀行引進33家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總額達205億美元。
此外,我國商業銀行加快了海外發展步伐。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在近3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110多家,海外總資産將近2萬億元人民幣。
面貌一新:國際聲譽不斷提高
目前,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措施的效應正在逐步發揮,一組最新的統計數字展現出我國銀行業煥然一新的面貌:
——資産質量明顯提高。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保持“雙下降”,2007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可以預計,農行改革完成後,不良貸款將會進一步下降。
——資本實力和充足水平顯著增強。2003年末,我國只有8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資本充足率達標銀行的資産佔全部銀行業機構總資産的比重,從2003年末的0.6%上升到了2007年6月末的78.3%。
——撥備水平逐年上升。2003年銀監會成立時,銀行業撥備缺口高達1.34萬億元,到2006年末已縮小到了4547億元。2007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大股改的大型銀行,平均撥備充足率已高達123.9%。
——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從2002年底的364億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億元。2007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後利潤2544.3億元,相當於2006年全年利潤的84%。
——新機構和新業務層出不窮。新設立了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專業性金融機構,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穩步推進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積極探索銀保深層次合作,電子銀行、銀行卡、個人理財和衍生産品交易已成為銀行業務最活躍的領域。截至2006年末,商業銀行電子銀行交易額達122萬億元,銀行卡11.3億張,銀行理財産品募集資金量4000億元……
我國銀行業的對外形象和市場信心已今非昔比。一些國際媒體和機構對我國銀行業的看法,已從2002年的普遍不被看好轉變為積極正面。今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全球1000家大銀行最新排名,31家主要的中資商業銀行全部入選,工行、中行分列第七和第九,這是我國的銀行首次進入前十名。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銀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與此同時,國際權威評級機構近年來也多次調高了對我國銀行業的評級。這些看法和評級的變化,正是我國銀行業五年來通過改革獲得大發展的真實寫照。
劉明康:扎紮實實做好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工作
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明康強調,銀監會系統要充分認識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推進銀行業改革,增強銀行業綜合實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積極推動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銀監會:銀行業自查自糾出不正當交易行為1296個
近日,銀行業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了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會議,通報了前期自查自糾檢查評估工作情況,對當前深入推進銀行業治理商按照中央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銀行業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緊密結合實際,制定了檢查評估實施方案和評估量化標準,從2007年4月10日至6月30日,先後組織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銀監會各派出機構對本單位、本系統不正當交易行為自查自糾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自我評估、重點核查和抽查工作。
銀監會表示私人銀行業務預計年內將有“規”可循
繼今年3月中國銀行成立私人銀行部以來,渣打、招商、中信等中外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部門近期相繼開張,但目前我國對私人銀行業務尚無具體的法規約束。對此,中國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銀監會正在著手制定私人銀行業務規範,相關規範有望在年內推出。
10月1日起證券、保險業將向央行報送銀行業數據資料
2007年8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介紹中國人民銀行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