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慎海雄)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到切實改進黨的作風時指出:要“以求真務實作風推進各項工作,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這一樸實而鮮明的論述,在會場內外産生了熱烈反響。
“打基礎、利長遠,需要我們沉下心來調查研究,扎紮實實辦事,不容許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浙江台州市黃岩區委書記黃志平代表説,“這是改進領導幹部作風的一個標尺。”
優良的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力量。黨員領導幹部的作風如何,關係到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黨風、政風和民風,關係到黨的形象和民心向背,關係到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持之以恒抓黨的先進性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不可否認,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幹部在如何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如何正確對待“隱性政績”和“顯性政績”等方面的認識和實踐依然有較大差距。有的幹部好大喜功,熱衷於搞那些不切實際的“大手筆”“大工程”;有的幹部高高在上,心浮氣躁,滿足於做表面文章,對人民群眾的呼聲置若罔聞;還有些領導幹部雖然有為民辦事的熱情,卻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缺乏長遠謀劃,成天滿足於應酬、應付和應對。
領導幹部“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首先就要樹立謀大局、謀長遠的科學發展新理念,在開展工作時一定要著眼長遠、考慮基礎。代表們談到,這方面的教訓其實非常深刻。如有的地方前幾年在房地産市場升溫時,土地當作大白菜賣,雖然一時間賺了個缽滿盆滿,GDP上去了,財政收入也上去了,但經濟發展的基礎卻依然脆弱,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如故。特別是當海內外各種科技含量高的新項目紛至沓來時,那些“賤賣”土地的地方卻在為找不到地而犯難。圖一時之快的結果顯然還是拖累了長遠發展。而那些惜地如金,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的地方卻異軍突起。正如湖州市委書記孫文友代表所指出的那樣:一方領導“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可能在短時間內看不到什麼顯性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長遠的效應就會逐步顯示,老百姓會更加受益,“這樣的‘隱性政績’應該大力倡導!”
“大跡無形,小跡有痕”。客觀而言,領導幹部“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有可能被誤解為“不幹事”“不出成效”,甚至會被誤解為沒能力。但是,如果我們的領導幹部切切實實是圍繞著“打基礎”“利長遠”進行謀劃佈局的,心底無私、問心無愧,決策的過程也做到了民主公開,必定會得到絕大多數幹部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同樣要看到,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對各級幹部的考核評價體系也會更加科學和民主,“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必將成為一種引領幹部求真務實的導向,那些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幹部最終不會吃虧。相反,某些急功近利、甚至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當成撈取“政治資本”手段的幹部,在黨內是決不會有其發展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