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滬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為老人生活添"拐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0月19日電(記者 葉鋒)18日,獨居在上海徐匯區長橋社區的84歲老人羅秀英,在家中迎來了與她毫無親屬關係的下崗工人崔萍。崔萍幫著做飯,清潔房間,然後陪老人聊天。

    19日是中國農曆中崇尚“孝親敬老”的“重陽節”。羅秀英説,最近兩年的兩個“重陽節”,她過得都很開心。

    從兩年前開始,崔萍每週都會去羅秀英家三四次。她是社區內一家社會組織——“助老服務社”的“助老服務員”。收入低於上海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羅秀英能享受政府每月3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該補貼正好用於支付給崔萍。

    人口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275.62萬,超過戶籍總人口的20%,老齡化水平已和發達國家相當。在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社會化機構養老之外,上海正在探索一種“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為老人們的生活添一根“拐杖”。

    上海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章淑萍説,對生活自理有困難、經濟收入較低的老人,上海將通過上門、日托等服務形式,為他們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內容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崔萍所在的長橋社區“助老服務社”負責人谷家娣介紹説,現在該社共有服務員42名,主要由再就業的下崗職工、外來人員以及部分退休人員擔任。這批服務員忙碌在整個社區內,為275名政府補貼和49名自費購買養老服務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日托養老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另一種形式。記者在虹口區廣中社區開闢不久的“日托所”看到,室內有舒適的臥榻、躺椅,還有鋼琴、液晶電視,屋外則是一個屋頂花園,小橋流水,綠草如茵。負責人陳以雲説,目前該所接收了30位老人,年齡多在70歲以上,最年長的已有89歲。他們早上9點過來活動,下午5點回家,中午在社區食堂吃飯。家住得遠的老人,來回還有車免費接送。據介紹,目前虹口區已在區內各社區建立了12家類似的日托養老所。

    無論是在家還是出門,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都能得到精神慰藉。羅秀英老人告訴記者,她總覺得有崔萍在家的一兩個小時“過得特別快”“捨不得她走”。廣中社區日托所的老人汪興芬説,她覺得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充實。

    上海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章淑萍説,日托所和上門助老是上海近年來養老服務領域的新亮點,“和機構養老相比,社區居家養老具有成本低、老人更易接受等獨特優勢。”

    據章淑萍介紹,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將形成“9073”的養老格局:90%的老人由家庭照顧,7%的老人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的老人進入養老院等機構養老。預計至2010年,在“9073”的格局下,上海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人數將達25萬人。

 
 
 相關鏈結
· 北京首現“養老房屋銀行”空巢老人養老新選擇
· 杭州將實現醫療養老保障全覆蓋城鄉間可選擇轉換
· 吉林養老保險惠及493萬餘人 非公經濟參保佔主導
· 河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正式實施
· 世衛組織發佈改善城市老年人生活條件的參考標準
· 北京65萬無保障老年人將“老有所養”獲養老補貼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