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訪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要有探索的大無畏精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陳二厚、黃全權、李傑)受到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的強烈牽引,世界無數的目光將再次仰望遙遠的月球。

    中國為什麼要實施繞月探測?繞月探測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什麼?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

    “中國的探月不是追潮流”

    中國的探月工程是發展的一個自然結果,不是追潮流。在探月問題上,我們不會與任何國家和組織展開競賽,我國是2000年宣佈探月計劃的,那時新一輪的月球探測熱還沒有興起。

    從最初的“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再到現在的繞月探測,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是始終伴隨著人類的認知和祖國的發展而發展的。這個特點反映得非常強烈。

    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中國的運載能力、衛星基礎能力,已經具備了向月亮發射一個探測器的能力,我們已經具備了走向外太空的能力。

    當我們的科技能力和綜合國力已經具備的時候,中國人去不去外太空探索?要不要參與國際的外太空活動?要不要在國際外太空探索的領域裏有我們的聲音?

    從未來發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探月可能只是個微小的起步,但對現在而言,它是個新的領域,新的里程碑,也是航天人交給人民的一個答卷。

    “只有邁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並非所有的重復都沒有意義,科學發展的重復尤其如此。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走向月球。走了這一步,才能接著走向深空,不管前面是不是有別人走過的腳印,這就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只有邁出第一步,才會有第二步。

    更何況探月有著太大的意義。它就是火車頭,拉動作用太強了。首先,對運載能力就有很高的要求,呼喚運載提高能力,這個任務一下就變得迫切了。

    探月拉動的不僅是航天事業進一步的發展,還將帶動科學的發展。有了這次探月,空間化學,空間生物科學,空間環境學,空間天文學等,都會相應地起步。它就是一個集合哨,搞地質的,搞礦物的,氣象的,天文的,地球起源的……大家全走到一起來了。

    事實上,經過這三年多的工作,當研製工作完成,我們在遙感、微波探測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繞月工程不是‘天價’”

    繞月探測工程從研製到建設,花費了14億元,不是“天價”。

    14億元,大概是14公里高速公路的造價。如果按照修地鐵的話,可能也只能修兩三公里。可我們修了38萬公里從中國到月球的路,是一條真正的“天路”。

    整個工程的研製、建設,六千多人的隊伍,兩百多家單位,三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真正體現了“少花錢、辦大事”的鮮明特色。

    工程花費不多跟我們的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充分利用成熟的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裝備和設施來開展。火箭、地面的設施、衛星平臺和技術等,都是適應嫦娥一號衛星的要求做一部分修改。

    重要的是,整個隊伍是把這件事作為一個偉大的事業在做,沒有任何怨言。沒有這種不講價錢、努力拼搏的精神,工程是不可能在3年多的時間順利完成的。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但他們身上的精神沒有變。

    “科學的探索是大無畏的,屬於全人類”

    在高風險的航天活動面前,誰也不是神仙。

    航天,每一次失敗都是慘痛的。正因為如此,人類的探索才是大無畏和可貴的。美國的航天飛機出事,宇航員遇難,我給他們航天局長去函表示敬意,因為他們的探索是為了人類的太空活動。

    無論哪個國家,他們進行的科學探索都是全人類的,中國的探索也是。人類探索的大無畏精神,還有責任,我們民族要有。

    人類的探索勇氣需要鼓勵。隨著科學活動越來越多,人們探索的意志也會更加堅定,有迎接成功的豪放,又有在不利的時候繼續努力的勇氣,包括承受失敗的能力。

    我們中國人有豪情,我們會努力把事情做好。

    “中國人憑自己力量完成的工程”

    這是中國人獨立開展,憑自己力量完成的工程。

    繞月探測工程從提出開始到現在,我們不是在任何國家或組織的“扶持”下做的。設計過程、研製過程、實施過程都沒有。星上所有關鍵的設備、儀器,也都是我們自己造的。

    研製完成後要做大量的實驗,從模擬到倣真,半實物的到實物的,也都是利用中國現有的實驗設備和技術條件,沒有拿到外國去做實驗。

    我們鼓勵國際合作,航天活動也需要國際合作,在這次繞月探測工程的測控等方面,我們也開展了合作。但是,中國的航天事業必須立足自力更生,永遠都不應改變。

    “中國人不能停下自己的腳步”

    從地球搖籃,到月球,再到更遙遠的深空,航天這個領域越來越大,我們國家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水平?

    50年了,我們的航天事業發展得很快,但越快越得清醒:和美國、俄羅斯、歐洲這些世界航天第一梯隊相比,我們前面的差距還很大。

    探月,代表著中國人開始走向深空了,中國人向世界顯示了自己的能力。但從進入外太空的能力,外太空活動的能力,到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應用能力,都還是欠缺的,不是拔尖的。

    這個差距不是那麼容易趕上去的,中國人不能停下自己的腳步。

    “不能帶動盲目的外太空熱”

    探月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注,但不要由於繞月探測工程帶動盲目的深空探測熱,冷靜地思考和科學的態度太重要了。

    中國深空探測活動的發展,要根據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外聯合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來做,那才是中國航天去不去外太空的最大前提!

    月球也好,火星也好,只有中國的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了需求,我們的航天腳步才會邁向那裏。這就是科學的效益,科學的任務。

    航天、探索,永遠是嚴謹、務實的,是要為人類服務的。

    “探月是一種象徵”

    探月是什麼呢?一種象徵,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徵,一個大國能力的象徵。開拓航天活動的意義,不光局限在航天活動本身。

    這是凝聚力。作為一個民族,是要靠一些東西來帶動民族之氣的。

    這次任務是不是成功還要十多天后才能見分曉。如果成功了,我要説的話就是:祖國交代給我們的任務完成了,中國人能夠走到月球了!

    欒恩傑説,作為工程的總指揮,我要感謝黨和國家的高瞻遠矚,沒有英明果斷的決策,就沒有今天的探月;還要衷心感謝這支隊伍的辛勤努力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沒有他們,中國的探月工程走不到今天!

工程總指揮欒恩傑:科學探測不是競賽

    新華社西昌10月24日電(記者 孫彥新、李宣良)“中國不與任何國家搞任何形式的月球競賽,”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本著和平開發利用的原則,將與全世界共享探月成果。”

    近年來,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許多有能力的國家紛紛制定和公佈了自己的探月計劃。“中國探月的決策完全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的,並沒有攀比別人。”參與了繞月探測工程決策立項全過程的欒恩傑説,“當中國的航天技術和經濟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而然地作出了邁向深空的決策,而選擇從探月起步,則是根據科學探測由近及遠的基本規律。”

    中國科學家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開始在月球科學領域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研究,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探月相關方案的論證,2000年發佈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公開了中國人要探月的消息。欒恩傑説,在我們研究論證的過程中,人類月球探測活動正處於低潮期,絕大多數國家還沒有公佈新的月球探測計劃,因此,我們的決策並沒有受到任何外來影響。

    儘管美國和前蘇聯冷戰期間的月球競賽取得了一系列月球科學成果,但目前人類對月球還所知甚少,需要探索的領域還很多。嫦娥一號衛星的科學目標定為四項,對此,從事30多年月球科學研究的歐陽自遠説,“每個國家的科學家都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確定科學目標,這之間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如果取得成果,改變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某個國家對月球的認識。”

    為了實現能量最優的原則,嫦娥一號衛星採用一種非常獨特的飛行方案,衛星需要經過多次軌道控制花費大約兩周時間建立月球工作軌道。

    “只要成功到達月球,滿足科學探測需要,這個飛行方案就是好的。”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説,“各個國家根據自己航天器的特點,制訂不同的飛行方案,大家各有所長。”

    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們,獨立自主地完成了繞月探測工程的相關研製生産,中國的繞月探測工程從技術方案到科學目標都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欒恩傑説,這豐富了人類的月球探測活動。中國的探月成果與世界共享,也推動了人類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

“嫦娥一號”升空:中國深空探測邁開第一步

    新華社西昌10月24日電(記者李宣良、白瑞雪、孫彥新)“實現繞月探測,是中國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航天事業將揭開新的篇章。”

    月球探測,邁向深空的必由之路

    深空探測從月球起步,世界各國無一例外。

    “月球是不是深空?儘管天文學上對此多有爭論,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月球是深空。”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説。

    2000年發佈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深空探測是指對太陽系內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測,以及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的探測。

    “它是繼衛星應用、載人航天之後的又一航天技術發展領域。”葉培建説。

    人類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滄海一粟。自古以來,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當前,深空探測已成為國際航天活動的一個熱點,國際上的深空探測活動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和尋找地外生命3個方面。

    “深空探測對人類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歷史和現狀,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變、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以及積極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繞月探測工程月球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説。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人類飛出地球,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歐陽自遠説,縱觀世界航天活動的發展態勢,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各國開展深空探測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熱點。

    近年來,美國、歐空局、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先後公佈了無人探月或載人登月計劃,美國宣佈將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歐洲提出在2024年實現載人登月。

    “在完成了‘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之後,開展深空探測就成了我國航天事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歐陽自遠説,“飛向月球,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嫦娥一號”,僅僅是探月的起步

    “我們從尖端技術起步,具備一定能力後開始搞航天,航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又要搞深空探測——中國航天的發展簡單來説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欒恩傑説。

    綜觀月球探測的歷程,人類對月球探索認識可分為三大步——“探、登、駐”。我國為探月活動確定的三小步是:“繞、落、回”,目前正在進行的是其中的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

    科學目標,是科學理想和技術能力的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我們基礎能力的狀況,決定了我們所有進行的科學技術活動的範圍。我們的基礎有多大,能量有多大,活動範圍就有多大。”歐陽自遠説。

    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4大科學目標,包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特性以及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衛星承擔的探測任務,許多是國外沒有做過或沒有做全的。”歐陽自遠説,例如,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公佈過全月球的三維影像圖,也沒有測量全月球的月壤特徵與厚度;美國已探測和公佈了5種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佈,而嫦娥一號衛星則要探測14種元素的全月球分佈。

    “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説,在完成了對月球的200公里軌道上的繞月探測後,探月二期工程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從“看”到“摸”,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跨越。“最為核心的是兩個關鍵性的産品,降落器和月球車。”孫家棟説,這兩個産品完全要新研製,要保證安全可靠地準確落到預定地點,落的過程中不僅要減速,還要在一定高度懸停,偵察月面情況,偵察以後自主決策選定落點。月球表面地形複雜,月球車必須具備很高的自主能力。

    從探月二期工程開始,我國將展開深空探測的大規模地面建設。深空探測網建設將逐步提速,而且測控網要考慮到未來火星探測等需要,在建設過程中為更為長遠的深空探測預留接口。

    “探月工程是中國在深空這一重大領域科學探索的開始。它不僅僅局限于月球,而是將不可逆轉地向火星、金星、土星,向著太陽系所有行星,甚至太陽系外發展。”孫家棟説。

    深空探測,任重道遠

    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之後,作為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我們現在的運載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單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一號衛星送上月球,反正她不回來了,但送我們的航天員不行。”他這樣開玩笑地回答。

    實現載人登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同時具備載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測能力。

    “從載人航天到載人登月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難題。”孫家棟説,我國如果要派航天員登月,還需要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關,包括航天員的出艙、飛船的對接、大推力火箭的研製、月面返回、月球生存等,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

    “關於載人登月,目前沒有時間表。”葉培建説。

    “除了將繼續開展月球探測工程,我國未來的深空探測活動還將包括空間科學任務、多目標多任務深空探測等。”歐陽自遠認為,後續的深空探測新領域的開拓與實施,不僅會進一步推動與提高繞月探測工程的能力與水平,也將加速深空探測新領域的開拓與實施,並構成一個統一領導、相互促進、持續與協調發展的深空探測新體系。

    目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國內多家相關單位提出了一個“多目標多任務深空探測”的設想,將通過運載火箭一次發射一個由火星探測器和小天體探測器組成的組合飛行器,直接進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小天體探測器擇機與火星探測器分離,兩個獨立的探測器分別完成科學探測和技術驗證任務。

    “深空探測將帶動與提升我國航天科技的綜合能力與水平,推動我國一系列基礎科學的創新與發展,帶動一系列新技術的進步與突破,産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欒恩傑説。

 
 
 相關鏈結
·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3個關鍵設備引人關注
· 圖表:5大因素推動航天大國關注月球探測
· "嫦娥"奔月飛控指揮部設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數千名群眾將按計劃進行疏散
· 專家解讀探月工程意義和價值:我們為什麼要探月
· 探月·權威發佈繞月探測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