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黃全權、李雪)在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浩大繁複的研製中,除了大量的工程技術難點需要攻關外,從“新”和“難”的角度看,有3項關鍵設備的成功研製顯得至關重要。
第一個是紫外月球敏感器。
這一産品主要用途是,環月時候用其來確定衛星對月姿態。
據了解,地球因為有均勻的紅外輻射,因此用紅外地平儀可以直接獲得衛星對地球的姿態,但對於月球而言,因為沒有均勻的紅外輻射,就不能用常規的紅外地球敏感器來測量。
據專家介紹,紫外月球敏感器的研製從2002年開始就作為預研項目進行,到目前通過各種試驗可以完成制定的任務。
第二個是定向天線。
採用兩軸轉動機械掃描,主要用來傳輸科學探測信息。
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孫澤洲説,因為地月距離遠,數據傳輸要求比較高,同時因為沒有固定的對地面,因此需要有一個可以轉動的天線,保證天線指向始終對地。嫦娥一號飛行任務的方案選用了定向天線,採用機械掃描,通過兩個軸的轉動來實現天線指向地球。
“國內現在有的天線可動範圍比較小,而嫦娥一號衛星兩個軸,每個都要進行正負九十度的轉動,是大角度的機械掃描天線。”孫澤洲説。
第三個是測控全向天線。
用來傳輸測控信息,其指標比其他衛星高出很多,同時佔用衛星很小的資源。
據悉,一般天線的增益大概在-12分貝左右水平,而嫦娥一號衛星是在-3分貝或-5分貝的水平,指標提高了很多。經過反復的試驗,最後天線能滿足整個星地接口的要求,能用兩個定向天線來滿足全空間的覆蓋,滿足星地工程遙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