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馬凱:貫徹十七大精神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03日   來源:求是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馬 凱

    黨的十七大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這不僅對做好當前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而且對我國長遠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

    一、深刻認識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意義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又好又快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所謂“好”,就是要保持發展的穩定性,使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就是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堅持“五個統籌”,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防止“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就是要提高發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産出,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防止增長代價過大;就是要實現發展的持續性,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防止發展不能永續;就是要保障發展的普惠性,堅持以人為本,使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兩極分化。面對新時期新任務,必須加快推動國民經濟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否則,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持續,中國經濟走不好,也走不遠。

    從近期看,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防止大起大落的需要。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但在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有的還比較突出,主要是: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壓力不減,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過大等。以今年為例,一季度GDP增長11.1%,二季度達到11.9%。目前的增速,從增幅看,是1994年以來最高的。從趨勢看,增幅呈攀升趨勢,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二季度又比一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三季度雖略有回穩,但仍不鞏固。儘管增幅攀升比較緩慢,但要防止由量變引起質變。從地區看,大多數地區的增長率比全國數值更高,有些甚至達到14%—15%,而且是連續多年。從結構看,工業增速偏高。1—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5%,遠高於2003—2006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工業中又是重工業增長過快,1—9月,重工業增速為19.6%,比去年同期加快1.4個百分點,高出輕工業增速3.5個百分點。在重工業中,佔工業能耗70%的六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又居高不下。這種增長格局使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的危險性進一步加大。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資源,付出的代價過大。按現行匯率測算,去年我國GDP總量佔世界的比重約為5.5%,但為此消耗的重要能源資源佔世界的比重卻高得多。比如,消耗能源24.6億噸標準煤,佔世界的15%左右;消耗鋼3.88億噸,佔30%;消耗水泥12億噸,佔54%。即使考慮匯率因素,我國能源資源消耗過大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而是繼續比速度、拼資源,不但難以保持快速增長的好勢頭,還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付出更大成本。

    從長遠看,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需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完成這個新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的能源支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GDP翻兩番。實現人均GDP再翻兩番,如果也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有關專家初步測算,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將超過30億噸標準煤。從資源條件看,我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油、氣、煤炭等化石資源剩餘可採儲量有限,如果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僅從能源供給考慮,再翻兩番的難度就很大。與此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增長偏快造成的高排放、高污染給人民安居帶來了嚴重影響。目前,我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經超過環境容量,全國10%的城市受到酸雨的嚴重影響。由於大氣污染,我國約有1億以上的人口每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因空氣污染導致每年約有1500萬人患上支氣管炎。今年以來,太湖、巢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環境污染正在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給廣大人民提供更優美的人居環境、更清潔的空氣、更甜美的飲用水、更綠色的食品,使人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也必須下最大的決心和氣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從更廣闊的視野看,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是子孫後代和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解決日益緊迫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工業化加快、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是新世紀新時期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在20世紀的100年間,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同時也加速了資源消耗。全球GDP增長了18倍,石油、鋼、銅、鋁的年消費量分別增加了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礦産資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消耗的。在新的世紀裏,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另外85%的人口陸續進入工業化階段,如果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依舊沿襲傳統工業化道路,完成工業化將會消耗大量的資源。作為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我們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而且要考慮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不僅要考慮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也要考慮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堅定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面臨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

    首先,科學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紮實的思想基礎。近年來,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熱潮,促進科學發展正在成為自覺行動。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更新發展思路,“以人為本”、“轉變發展方式”、“五個統籌”、“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理念普遍增強,特別是在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過程中,努力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到發展目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個方面。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理唸有了很大變化,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自主創新。

    其次,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為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體制基礎。近年來,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推進,農業特産稅、牧業稅、農業稅和屠宰稅全面取消。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形成,國有資産經營管理體制逐步完善,股份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電力、郵政、鐵路、電信、民航等壟斷行業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商品和服務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決定的格局進一步鞏固,油、氣、水、電、土地等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明顯。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不斷改善,在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改進政府監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和引導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對外開放持續擴大,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2003—2006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9.8%,佔全球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4.7%上升到2006年的7.2%。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我國已連續14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03—2006年,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439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從單純的裝配製造向研發領域延伸,在華外資研發機構已超過750家。

    第三,經濟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為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經濟總量顯著擴大。2003—200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4%,遠高於同期世界年均4.9%的水平;2006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1.0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2002年的近1.5倍,是1978年的13.3倍。企業實力和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03—2006年工業企業利潤年均增長高達35.5%,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95萬億元,比2002年增加1.37萬億元;財政收入2006年達到3.88萬億元,相當於2002年的2.05倍。基礎條件顯著改善。2006年底,中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7.7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里程為2.34萬公里,分別比1978年增長49%和22.4倍;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45.7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2.88倍,特別是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通車里程已達4.53萬公里;民航港口設施今非昔比,民航航線里程2006年底達到211.4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13.2倍,沿海主要港口2006年貨物吞吐量達34.2億噸,比1978年增長16.3倍;一次能源生産總量達到22.1億噸標準煤,是1978年的3.5倍;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22億千瓦,年發電量2.86萬億千瓦時,分別為1978年的10.9倍和11.1倍;通信設施建設實現重大跨越,2000年以來年均新增電話用戶1億,2006年,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3.7億和4.6億。自主創新不斷推進。2003—2006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由1539.6億元增加到3003.1億元,年均增長約24%。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高技術研究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進展順利,在生物技術、航天科技、新材料、信息技術、能源等重點和關鍵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分析有利條件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要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目前,重速度、輕質量,重投資、輕消費,重項目、輕環保的現象依然存在,“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屢禁不止,特別是在統籌發展、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好與快的關係等方面,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尚有差距;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投資與消費關係不協調,三次産業比例不合理,城鄉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現象依然存在,經濟增長的代價過大;企業制度不健全,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越位、缺位、錯位”現象還不少,保障又好又快發展的制度建設依然滯後。這些深層次問題不解決,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投資膨脹、盲目追求速度的問題,也很難真正走上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

    三、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關鍵是如何把握和運用機遇。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關鍵在於努力取得“兩個重大進展”:一個是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個是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要堅決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傾向,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轉到調整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知識産權戰略。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産業體系,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産業,鼓勵符合轉變發展方式和節能減排要求的高技術産業加快發展。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新興行業、新型業態發展,拓展金融、交通、物流、信息和技術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豐富消費性服務業。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完善配套政策,抓好重點領域,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減排。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加大節能環保投入,加強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促進生態修復。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佈局。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要把深化改革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制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完善所有制結構。以國有大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壟斷行業企業為重點,繼續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産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各類生産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産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繼續深化預算制度和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快國有金融企業股份制改革,優化資本市場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制度,建立政府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産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土地政策,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要努力取得上述“兩個重大進展”,必須切實轉變發展理念,真正樹立和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要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正確處理好與快的關係,真正把發展重心轉到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克服不顧條件盲目追求增長速度的傾向。要把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幹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強化質量效益、科技進步、節能降耗、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等方面指標,使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成為各級幹部的自覺行動,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相關鏈結
· 發展改革委: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
· 我國首次提出要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産業
· 統計局介紹2007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