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3日電(記者 張曉晶)“現在,連80歲的老太太都會打官司。”説起這些年在基層當法官的感受,山東省章丘市刁鎮人民法庭庭長王建國説。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知法律為何物,到現在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個人權益,法律正在改變百姓的生活。
王建國長期在基層法庭工作,對於這一點體會很深。他説:“這些年,很多農民都能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個人權利了,就連80歲的老太太拿不到子女贍養費,也會把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這幾年,他所在的刁鎮法庭每年審理的民事糾紛都有六七百件,涉及土地承包糾紛、借款糾紛、離婚糾紛、贍養糾紛等很多類型。
“這在以前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姬生平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審判工作,他對記者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個社會的法律意識還很淡薄,根本不知道法律為何物。記得第一部刑法剛實施時,法官宣判後問被告人:“上訴嗎?”被告人搖搖頭説:“不會上樹。”這些事今天聽起來都成為笑談,可在法律百廢待興的時候,這種事並不稀奇。
姬生平在刑事審判庭當法官時,審理的都是一些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家屬把請律師辯護看成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辯護時,旁聽席上的人經常氣憤地站起來,不能理解為什麼要為犯罪嫌疑人説話。
“從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頒布到現在,國家出臺的各種法律有上千部,法治精神進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姬生平説。
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面對全市農民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隨著法律的普及,廣大農民對法律已經不再陌生。關於“因子女不孝,老人把子女告到法院,你怎麼看?”55%的農民支持老人告子女,三成接受調查的農民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不應該告。調查發現,通過訴訟途徑解決贍養問題已經成為農民的主流意識。
王建國説,以前在農村有“一年官司十年仇”的説法,處理矛盾糾紛如果到了對簿公堂的程度,就會認為與對方結下了仇。而現在,雙方打官司,只是為了尋找一個不偏不倚的説法,讓雙方都服氣。
“這些年,我國的法治建設從無到有,從不健全到逐步健全,依法治國逐漸走向規範化、制度化。農民打官司的變化折射出我國法治進程的腳步更加堅定有力。”姬生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