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記者徐機玲、蔡玉高、石永紅)12月13日,投資3億多元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竣工開放,引起世人關注。
歷史是永遠的教科書。位於南京城西江東門“萬人坑”遺址的紀念館,建館22年來,以撼人心魄的警示教益,吸引了1400萬海內外觀眾。擴建後的新館,以更具震撼力的歷史遺存、更加豐富的文物史料和寓意深刻的建築設計,啟迪人們“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纍纍白骨 銘記慘痛歷史
原生態的歷史呈現,是最生動、深刻的教材。
去年4月,紀念館擴建工程新展廳工地上,又發掘出19具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經專家鑒定,這些身首分離、嚴重扭曲變形的人體遺骸,均為戰爭狀態下的非正常死亡。如今,這些遇難者遺骸被原地原貌陳列在展廳內,令觀者感到強烈震撼。
在此之前,紀念館已于1984年、1998年兩次發掘到大量遇難者殘骸。現分別原地保存于墓地廣場的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和毗鄰的“萬人坑”遺址。
纍纍白骨,向世人訴説著70年前那段慘痛的歷史。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了屠城30萬人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地處城郊的江東門集體屠殺地有上萬人慘遭殺戮。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78歲的王秀英老人至今難忘:殺紅了眼的日本鬼子,把上萬名抓來的老百姓和俘虜,驅趕到江東門集上,一聲令下,輕重機槍一起開火,人群中頓時一片哀號,悽慘的聲音,幾裏外都能聽到。輪番屠殺後,江東門遍地屍體,坑裏埋不下,就將屍體扔在河裏,堆成了“屍橋”。據檔案資料記載,1938年初,慈善機構在江東門一帶埋屍28730具。
為了將血寫的歷史永遠銘刻在南京土地上,南京市政府決定在當年日軍屠城埋屍的江東門“萬人坑”遺址建館立碑。198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館。1995年,紀念館二期工程又建成悼念廣場和大型群雕《古城的災難》。20多年來,這座由東南大學齊康院士主持設計、形似墓冢的遺址性紀念館,以獨特的紀念建築和珍貴的文物史料展陳,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靈。
紀念館朱成山館長介紹,在1400萬參觀者中,有80%以上是青少年,還有近十分之一是海外同胞和國際友人。近年來,紀念館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28座城市,以及美國舊金山、日本名古屋、意大利米蘭等30多座國外城市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僅海外觀眾就達到150萬人次。
三千文物 展示屠城血證
今年7月,一部由美國人製片、導演的歷史紀錄片《南京》,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片中最令人震驚的南京大屠殺原始影像資料,就是當年留在南京國際安全區救助中國難民的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
在紀念館新落成的近萬平方米的展廳內,約翰·馬吉的這臺16毫米攝影機和4盒原始膠片,與其他3000多件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和3500多幅歷史照片,成為《人類的浩劫--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的重要史證,向人們訴説當年侵華日軍的殘虐暴行。
為蒐集更多的歷史證據,從本世紀初起,紀念館向海內外廣泛徵集文物史料,這次展陳的大量珍貴文物就是從1萬多件館藏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其中許多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步入展廳,拾級而下,在被復原的日軍轟塌的古城墻下,赫然可見一座高約3.6米、寬2.6米、重達32噸的混凝土結構地堡,這座經歷戰火的歷史文物,是當年中國守軍在南京江寧為抵抗日軍修建的防禦工事,它見證了中國軍隊英勇抗擊侵略者的壯舉。
展廳裏,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瓶,這是我國第一個公開慰安婦身份、已於今年4月去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雷桂英老人生前所贈。這個裝高錳酸鉀的小瓶,是侵華日軍讓慰安婦使用消毒劑用的,看到它,雷桂英老人的血淚控訴猶在耳畔。
日本名古屋僧人大東仁近年蒐集到的一個“南京淪陷棋盤”,是戰時日本為兒童製作的遊戲玩具。這個棋盤中刻著一張中國地圖和一些中國城市的地名,遊戲者可用小旗插在這些地名上,意為“攻佔”。這一軍國主義教育工具,使人們認識到那場罪惡戰爭的思想根源,令人警醒。
根據歷史資料和倖存者回憶,紀念館還復原了當年三戶家庭遇難的場景。看到復原後的場景,父母和兩位姐姐都被日軍殺害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失聲痛哭:“當年的情景就是這樣!”
朱成山説,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紀念館首次在展廳中設立了歷史證人“檔案墻”。在這道高高矗立的墻內,擺放著12000多份南京大屠殺歷史證人的檔案,其中黑色代表遇難者,共有9620份;藍色代表倖存者,共有2663份;灰色代表外籍人士和侵華日軍老兵,共有142份。在這些可供參觀者查閱的檔案中,詳細記載著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情況,倖存者和戰爭親歷者的證言。
為歷史立證存言,是“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展廳內,用醒目的大字標出的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遺言,道出所有愛好和平人們的心聲。
“和平之舟” 從歷史走向未來
經兩年擴建即將與公眾見面的新展館,整體形狀猶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東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頭是陳列豐富的展廳,周邊莊嚴肅穆的廣場可容納萬人集會;中部是原館的遺址悼念區,西部大片開闊區域是樹木蔥蘢的和平公園。
朱成山介紹,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的紀念館擴建工程,將新老展館巧妙地融為一體,生動地展現了“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建館宗旨。與原館相比,新館區的佔地面積增長了3倍,達到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擴大為2.5萬平方米,展示的文物從100多件擴大為3000多件。
新館區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幾組形神俱備、細膩逼真的藝術雕塑。由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吳為山教授精心設計的大型雕塑《家破人亡》、群雕《市民逃難》、主題雕塑《冤魂吶喊》《勝利之墻》,成為凸顯各個展區主題的“點睛之筆”。在和平公園裏,著名雕塑家、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孫家彬創作設計的高達30米、用漢白玉製作的《和平》雕塑,以一對手托和平鴿、展望未來的母子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類對和平發展的期盼。
朱成山説,凝聚和展示歷史記憶的紀念場館特別是遺址博物館,對公眾有著巨大的教育和啟迪作用。二戰後,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猶太殉難者紀念館、耶路撒冷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法國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美國夏威夷珍珠港亞利桑那紀念館,都及時保留了戰爭遺址和大量史料,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參觀者。“南京大屠殺是二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也是全人類共同銘記的歷史教訓。我們將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為構建和諧世界作出中國人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