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驅車沿磨思公路趕赴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沿途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房場面,幾乎每頂救災帳篷旁,都有一座嶄新的房子在不斷長高。
今年6月3日,寧洱發生6.4級強烈地震,波及普洱市9個縣(區)的80多個鄉鎮,為雲南省近10年來震級最高的地震之一,有53.6萬人受災、36萬間民房受損,緊急轉移安置災民18萬。懷著對人民極度負責的精神,雲南各級黨委、政府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半年時間過去了,普洱市這顆“綠海明珠”已漸漸拂去塵垢,再現光彩。
“老百姓有困難,黨和政府比誰都急!”
“挺起不屈脊梁,建設美好家園”,踏進寧洱鎮新平村重建現場,醒目的大標語映入眼簾。
寧洱縣委書記楊亞林告訴記者,6月3日地震剛過,黨中央、國務院的殷殷關懷就到了邊疆。胡錦濤總書記親自過問災情,並批示要求向災區提供幫助,使災區需轉移的群眾都得到妥善安置。6月5日,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趕赴災區,踩著瓦礫慰問群眾,檢查抗震救災工作。
民房建設,是恢復重建的首要任務。7月6日,雲南省委、省政府在寧洱縣召開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現場辦公會,提出兩大任務:2008年春節前完成民房恢復重建;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災區恢復建設。
“溫總理到寧洱時,還抱過我家小孫女呢!”望著已建好一層的新房,新平村村民鄧志德樂得合不攏嘴。鄧志德今年64歲,經歷過幾次地震,但這次不一樣——“以前房子震倒只能自己建起來,現在政策好,老百姓有困難,黨和政府比誰都急!”
鄧志德説,蓋新房要花10萬多元,政府給的地震補貼、防震資金、沼氣池建設補助等差不多有4萬元,自己又從信用社借了4萬元貼息貸款,再加上家裏的積蓄,資金問題解決了,春節前搬進新居沒問題。
“重災多補,輕災少補,無災不補”,3.57億元的普洱市地震災區民房恢復重建資金,以受災程度為主要依據,實行城鄉居民同等待遇,並對倒塌和重損民房給予重點補助、對受災的城鄉低保戶和農村特困戶等適當提高補助標準。
對無法自行安置的城區特困戶和臨時週轉戶,寧洱縣投資700余萬元,為他們建設503戶簡易房。為了房屋需重建的城區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也能遷入新居,寧洱縣正加緊建設500套廉租房和480套經濟適用房,保證明年春節前派上用場。
恢復重建現場,就是黨員幹部經受考驗的戰場
“確保明年春節前災民百分之百搬入新居,是硬任務、死命令,是對地方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水平的檢驗。”11月30日,在普洱市災後重建推進會上,市委書記高旭生斬釘截鐵地説。
寧洱縣往年一年消耗紅磚3000萬塊,如今半年就要1億多塊,劇增的建材需求如何滿足?今年雨季一直持續到11月初,雨量比往年多兩成,下一天雨,泥濘的道路要三天才能曬乾,工期進度怎麼保證?
困難擋不住普洱恢復重建的步伐——雨季建材進不了村,政策可以先入戶。建房備選方案交給群眾,補助和貼息貸款標準廣而告之,項目實施計劃和工作目標責任落實到戶,採購人員備好建材,只等雨水一停就開工。
“先民建,後公建”,普洱市集中人財物先保民居重建。市內建材企業開足馬力,同時引進一條年産2400萬塊的免燒磚生産線,三條年生産上億塊的頁磚生産線,採購人員還奔赴其他州市,保證寧洱建材的供應。政府和企業簽下協議,將紅磚、免燒磚按直銷價供給重建戶。
恢復重建現場,就是黨員幹部經受考驗的戰場。領導幹部一級級挂鉤擔責,工作按“倒計時”展開。寧洱縣派出300多名工作隊員進村包組,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包片巡查,保證建房質量。縣政協下派幹部于昆琳和王莉,在同心村動海田辛苦了3個月。
無災幫有災,輕災幫重災,先建幫後建,帶頭作用看黨員。共産黨員羅家芝主動讓出自家承包地21畝,給易地搬遷安置的群眾作宅基地;為拓寬道路,寧洱鎮太達村黨總支書記郭炳光第一個拆掉了自家大門、圍墻和側房……截至11月27日,普洱市地震災區八成多民房已修復加固,151家重建戶喜遷新居。
統籌城鄉發展,提升恢復重建的水平
地震是災難,災後要重生。普洱市把恢復重建與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産業發展和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結合起來,在提升中重建出一個新普洱。
寧洱縣建設局局長付仕忠介紹説,以前縣城到農村多是狹窄的土路,相隔幾公里卻是城鄉兩重天。如今,一條初具規模的環城串村路,將寧洱縣城與周邊農村連接起來。這條長8公里、寬12米的柏油路總投資4000萬元,寧洱縣要掏2800萬元。付仕忠説:“我們沒有降低道路標準,為了農村發展,這筆錢花得值!”
“家裏貸款怎麼還?”站在快建好的新房邊,思茅區倚象鎮竜竜村村民舒方明就此回答説,家裏有20畝茶園,其中17畝已經投産,每年能收入2萬元。加上自家養豬搞副業,一年還1萬元貸款沒問題。
“茶之源,道之始”,普洱市因普洱茶名揚天下。歷史上曾是普洱府衙的寧洱縣近水樓臺,高懸“文化寧洱、風情茶鄉、普洱茶都”招牌,引得開發商紛至沓來。市場化運作的“普洱府衙”、“新民傳統街區”等重建項目,已簽下意向書。
巍巍普洱山下,臨時教學點國旗飄揚。下午放學後,孩子們在操場上嬉笑玩耍。重建家園的普洱人民,將翻開新的一頁。 (記者 宣宇才 徐元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