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極長城站1月7日電(記者 張建松)茫茫南極內陸冰蓋的高原地區不僅氣候惡劣,而且高原反應對考察隊成員也是一大挑戰。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6日到達海拔3000米以上的南極高原,目前隊員們身體和精神狀態良好,車輛及設備狀況正常。
12月22日,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17名內陸冰蓋考察隊員臨行前合影。當日,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17名內陸冰蓋考察隊員正式啟程,向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區域挺進。這是我國科考隊員繼2005年1月18日成功實現人類首次從地面到達冰穹A之後,再一次奔赴南極“冰蓋之巔”。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據考察隊隊長孫波通過衛星電話介紹,截至1月6日,考察隊已行進到海拔3156米、距離中國南極中山站947公里處。但連日來,冰蓋表層雪比較鬆軟,車輛行進緩慢,耗油量增加。
為及時掌握隊員們的高原反應狀況,進入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區後,隨隊醫生唐德培對隊員們進行了“高原病症狀評估”。這項工作是配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對南極內陸考察“低氧高寒”環境下的人體醫學和保障進行科學研究的一部分。
據專家介紹,由於南極內陸氣溫很低,寒冷將加速人體對氧氣的需求,內陸冰蓋的海拔3000多米,相當於普通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缺氧環境,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地區相當於普通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缺氧環境。缺氧對人體各系統均有影響,導致人體勞動能力降低,急、慢性高原病的發生就是缺氧的綜合反應。
在中國此前的南極內陸冰蓋考察中,曾有一名隊員在海拔4033米處發生過嚴重的高原反應。為防止這類事件再次發生,在此次南極內陸冰蓋考察之前,考察隊候選隊員曾專門到西藏進行選拔訓練,個別隊員因低氧環境下的適應性不佳而落選。
此外,考察隊還攜帶了大量急救器材和藥品。在考察過程中,隨隊醫生每天對隊員的血壓、血氧飽和度進行檢測,在到達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後,還將監測隊員的心、腦、肺、血液循環等系統,全面展開高寒複合低氧的生理學和醫學研究。
中國首次在南極內陸冰蓋部署地震觀測臺站
新華社“雪龍”號1月5日電(記者張建松)正在向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前進的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4日在距中國南極中山站806公里的雄鷹營地附近成功安裝了一套低溫寬頻地震觀測設備。這是中國首次在南極內陸冰蓋部署地震觀測臺站。
考察隊隊長孫波在銥星電話中説,為保證地震觀測數據的準確,避免人為噪音干擾,考察隊員選擇在離雄鷹營地500米以外的地方安裝地震觀測臺站設施。此外,在到達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後,考察隊還將部署第二個地震觀測臺站。
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平安穿越冰裂隙密集區
新華社“雪龍”號1月3日電(記者張建松)幽深莫測的冰裂隙,是南極內陸冰蓋考察的一大“攔路虎”。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近日平安穿越一片冰裂隙密集區,截至2日已行進至距離中國南極中山站670公里處。
據考察隊隊長孫波在銥星電話仲介紹,1月1日,內陸車隊在行進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冰裂隙。第一輛雪地車開過後,便能看到露出雪面的冰裂隙,冰裂隙寬約60厘米至70厘米,與雪橇“腳”的寬度相當。車隊為此採取的辦法是讓前車探路,發現裂隙後讓後車繞行。車輛最終全都安全通過冰裂隙密集區,沒有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