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極中山站3月5日電(記者張建松)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南極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個大氣本底監測站,這使中國具備了對中山站附近的南極大氣本底進行連續監測的能力。
大氣是地球上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氣本底,一般指不受人類活動直接影響的大氣成分的平均組成及其狀態,是反映全球和區域大氣成分變化的“基準”。南極是目前地球上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少的地區,被公認為全球大氣本底研究的最理想地區。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在南極地區長期觀測大氣本底。
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湯潔和張東啟在南極中山站成功建立了這個大氣本底監測站。據介紹,這個大氣本底監測站主要工作是,連續觀測南極中山站附近的近地層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和黑碳氣溶膠,並利用“瓶採樣系統”採集溫室氣體樣品。觀測數據和樣品將定期送回國內。
中國科研人員在20多年的南極科學考察過程中,已經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地基遙感系統,對大氣臭氧柱總量進行了連續15年的長期觀測。在此基礎上,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隊在南極中山站繼續對臭氧和B波段紫外輻射進行綜合觀測,並向30公里的高空釋放臭氧探空氣球,以獲得精確的臭氧垂直分佈廓線;此外,還採集了中山站的降水樣品,開展大氣“濕沉降”的化學觀測。
相關研究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2007年至2008年)中國行動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得到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的共同支持,研究成果將填補我國極地大氣化學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經明顯改變了地球大氣成分的本底,為應對由此而來的環境挑戰,世界氣象組織于1989年在原來的全球大氣本底污染監測網和全球臭氧監測網的基礎上,實施了全球大氣監測計劃。迄今,世界各國已建立了22個全球大氣本底監測站和近400個區域大氣本底監測站。
中國此前有1個全球大氣本底監測觀象臺和3個區域大氣本底監測站。此次在南極中山站新增的這個大氣本底監測站,今後將不斷完善和擴展觀測內容,並計劃深入到南極內陸冰蓋進行大氣本底監測。
我國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可能通過網絡“海選”徵名
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魏文良29日説,我國在南極的第三個科學考察站有望在明年建成,屆時將可能通過網絡“海選”徵集對它的命名。
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開始擴建 強調節能與環保
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現都已開始進行大規模擴建。為了保護南極大陸的環境,相關工程從選材、設計到監理、施工都非常重視節能與環保。
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進入南極內陸冰蓋最高處
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和大風,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9日艱難行進了72公里,進入了南極內陸冰蓋最高處——冰穹A的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