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4月4日電(記者徐家軍)“革命先烈的精神會感動激勵著一代代的人……”吉林華橋外語學院學生項麗麗説:“今天我們來祭奠革命先烈,不僅要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還要繼承他們的事業,共同開創美好和諧的新生活。”
4日,長春市南湖公園長春解放紀念碑周圍人們肅穆站立,情思悠長,朵朵鮮花散發著芳香。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長春市舉行萬人公祭大會共同緬懷革命先烈。
烈士家屬代福群女士説:“父親犧牲時,我才四歲。後來媽媽一直告訴我,爸爸是為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而犧牲的,我們要堅強,要好好地生活,要為爸爸沒有完成的事業去努力。”
現年85歲的王璉等老軍人在參加公祭的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王璉老人説:“和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幸成為我們國家崛起、繁榮和昌盛的見證者,感到格外的幸福。今天有這麼多的群眾來緬懷先烈,傳承先烈精神,我特別感動。安息吧!我的老戰友,我們的英雄們!”
一些小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前來參加公祭活動。眼裏飽含熱淚的長春市樹勳小學學生薛瑩説:“革命先烈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應該發奮學習,將來為建設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吉林大學第一附屬小學二年級學生李沐和媽媽王晶一起向革命先烈敬獻了鮮花。王晶説:“讓孩子參加公祭活動是要讓她了解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學會感恩,感恩我們的革命先烈,繼承和弘揚他們的精神,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舉行
新華社太原4月4日電(記者任元俊)4月4日是清明節,“第18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隆重舉行。來自山東、河南等18個省市的移民後裔聚首古槐遺址,緬懷600多年前大槐樹百萬大移民的滄桑歷史,共祭移民祖先,共話同根親情。
4日上午9時15分,尋根祭祖大典活動開始。在18響禮炮聲中,祭祖堂的大門徐徐打開。莊嚴肅穆的禮儀向移民先祖敬上三牲、五穀,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隨後,由18個省市的移民後裔代表向移民先祖敬獻供品,並走到祭祖堂前,虔誠祭拜,代表18個省市移民後裔認祖歸宗。之後舉行奠酒儀式和向移民先祖敬獻花籃活動。洪洞縣政府領導和移民後裔代表分別敬致了祭文和回鄉感辭祈願書,隨後還舉行了民間歌舞表演。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元末明初,中原一帶十室九空。而山西則經濟繁榮,人口稠密。為平衡地方人口,發展農耕,明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結萬民,發放川資,遣赴各地。歷時50年,遷民18次,人數達百萬之眾,遍佈京、冀等18個省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範圍最廣的一次官方移民。
自1991年開始,山西洪洞縣已連續舉辦了17屆尋根祭祖活動。今年的祭祖節為期10天,從4月1日至4月10日。4日為主祭日,當天舉行的“祭祖大典”是整個活動的重頭戲,在這之前已舉辦了洪洞“德運杯”第二屆大槐樹國際書畫藝術展、洪洞首屆書畫暨民間工藝精品展等活動。
北京:清明節祭掃人數超過60多萬人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 李文)4月4日是首個被列入法定假期的清明節,北京75處公墓共接待掃墓群眾60多萬人,而去年這個數字為18.9萬人。
據北京市清明節群眾掃墓工作臨時指揮部統計,75處公墓中北京市屬的20處公墓接待祭掃群眾31.09萬人,55處遠郊區縣公墓接待人數為29.8萬人。
北京市清明節群眾掃墓工作臨時指揮部工作人員周立標介紹,為了應對激增的掃墓人群,北京民政部門調集了系統內的5000多人進行服務接待,在工作人員較少的掃墓點還聘用了部分臨時工作人員加強服務保障。
此外,北京公交集團從3月22日起陸續在掃墓高峰期開通了22條清明掃墓專線,延長了66條公交線路。北京市公安部門集中了近3000人的警力加強掃墓地區的治安,交警也增加了上崗人數。
清明祭英烈 抗戰館今迎客破4000人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張舵)4月4日,清明節,各界群眾紛紛到位於北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祭奠抗戰英烈。抗戰館全天接待觀眾超過4000人,是平時接待量的4倍。
上午開館不久,觀眾已經絡繹不絕,在紀念館大廳的血肉長城巨幅浮雕前,人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對先烈的懷念。“抗戰英烈,永垂不朽”“深切緬懷抗戰遇難同胞”“向抗日戰爭中的勇士致敬”,一條條獻詞,一個個花籃表達著人們的情思。
參觀展覽的隊伍綿長有序,人群中既有首都機關單位幹部,大中小學校學生、軍事院校學員,也有河南、天津等各地來的群眾。觀眾中約七成是散客,許多人是攜家前來。
抗戰館副館長李宗遠告訴記者,4日抗戰館共接待觀眾超過4000人,是2007年7月7日(七七事變七十週年紀念日)以來,接待人數最多的一天,達到2007年日均接待量的4倍。
李宗遠説,3月28日,抗戰館正式向社會全部免費開放,免費開放後,紀念館將繼續全力做好服務工作。從3月28日到4月3日免費開放後的6天裏(3月31日閉館),抗戰館已累計接待觀眾近13000人次。
天津:集體共祭倡文明祭掃新風
新華社天津4月4日電(記者 劉元旭)“時空,再一次將你我的距離拉近。不會有錯的!這菊香難道不是您輕撫我的額頭留下的芬芳?這燭火難道不是我最熟悉,最日夜念想您的目光?親人啊!我,想您了,真的,想您了……”
4日上午8點,在第一殯儀館裝點清雅肅穆的殯儀館靈堂內,天津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伴隨著哀婉的音樂深情地誦念著追思詞,200余名市民站在親人骨灰盒面前,用手帕輕輕拂去上面的塵土,捧上一束菊花,點上一根蠟燭,訴説著自己的無盡追思。
沒有以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刺鼻熏眼的燒紙煙,有的只是文明祭掃的新風。點點燭光寄哀思,朵朵黃菊悼親人。這樣的集體共祭,當天在天津第一、第二殯儀館共舉行了8場。上千市民通過這樣溫情的儀式,表達對親人的追思。
由天津電視臺都市頻道發起並與民政部門共同舉辦的“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在天津市第一、第二殯儀館同時舉行,8場活動中共有上千市民參加。
一位姓王的大姐告訴記者,“以前都是將母親的骨灰盒抱到外面,燒點紙和香,再放一挂鞭炮。現在這種集體共祭的形式好,既文明又充滿溫情,能更好地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據活動組織方介紹,像這樣的活動在今年清明節前後祭掃親人高峰期將舉辦25場,並在4日和6日增加了循環場次,市民無需報名即可參加,組織者不僅為市民提供鮮花、蠟燭、手帕,而且還設置了“悼念樹”,市民可以把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寫在卡片上並挂在樹枝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祭掃故去的親人是我們民族流傳千年的習俗,但燒紙焚香和燃放鞭炮等傳統方式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存在安全隱患。為倡導文明祭掃新風,2005年起,天津電視臺都市頻道《都市報道60分》在加大文明祭掃宣傳力度的同時,充分發揮欄目的社會影響力,與民政部門聯合利用清明掃墓的高峰期開展“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該活動開展以來,參與群眾已經從最初的幾百人上升到今年預計超過5000人,並帶動了近6萬人響應文明祭掃。
一位在天津第一殯儀館門口的攤販一番話印證了集體共祭活動帶來的變化,“這幾年紙香和鞭炮明顯賣不動了,而鮮花的銷售量大增,所以乾脆主營鮮花了。”
北京:傳統民俗文化回歸清明節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 張旭)在成為國家法定假日的首個清明節裏,公眾掃墓高峰4日如期而至。但今年的清明節,人們已不僅僅局限于掃墓祭祀這一傳統習俗,踏青、插柳、拔河等一些曾經被遺忘的民俗文化活動在京城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歡迎。
來自北京主要旅行社的信息顯示,報名清明小長假周邊遊的人數比往年翻了一番,而京郊度假村的客房預訂也達到八成。
據北京市有關方面的初步統計,截至4日11時,北京市屬公園遊覽人數已達15萬人次以上,部分公園遊園人數超過去年全天。其中,香山、北京植物園、玉淵潭公園等綠地面積大的公園,遊人增加最多。
4日,在以櫻花聞名的北京玉淵潭公園,人潮涌動,櫻花樹下到處是賞花的人們。兩隊工作人員身著唐裝,向遊客展示清明傳統體育活動——拔河。
拔河,早期稱為“牽鉤”“鉤強”,唐朝始稱“拔河”。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早櫻觀賞區內,10余名小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一根根柳條插入土中。據介紹,清明節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表現了中國古人對農業生産的重視。
在北京豐台區的清明文化集市上,年輕人用環保材料製成倣真柳樹枝條,重溫了“戴柳祈福”的古老民俗。居民們放風箏、盪鞦千、踢毽子、抖空竹,在社區花園裏體驗踏青賞春的樂趣。市民趙淑蘭説:“原先以為清明就是掃墓、祭拜先人,現在知道了清明節還有這麼多文化內容,今年的清明節過得充實、有意義。”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認為,節日有特定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因此,在清明,重溫與恢復已經變得陌生的傳統節日習俗迫在眉睫。
海口:海瑞墓前自發掃墓市民絡繹不絕
新華社海口4月4日電(記者姜琳、卜雲彤)記者4日在位於海口市西郊的海瑞墓看到,前來為明代清官海瑞掃墓的市民絡繹不絕。人們手捧鮮花,紛紛在海瑞的墓碑前駐足沉思,鞠躬致敬,表達對這位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海青天”的深切懷念。
4日下午2點,海口旅遊A路公共汽車上,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大二學生小陳手中的鮮花格外引人注目。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安徽合肥人,平常家人每年都會去包公祠掃墓,現在來到海南,又有一個大清官海瑞,所以一定要去看看。因為乘客太多,小陳手中的花被擠得無處可放,兩位坐在窗邊的阿姨向他伸出了援手。彼此一聊,原來都是去給海瑞掃墓的。到達終點站海瑞墓時,記者發現,車上將近一半乘客都下車走進了墓園。
在媒體工作的李先生則帶著一本《萬曆十五年》來到了海瑞墓前,他説,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海瑞的事跡和精神,各級官員都應該來海瑞墓看一看。許多市民向記者反映,他們主要是懷念海瑞兩袖清風的高貴品質。
據墓地管理員介紹,截止到下午4點,前來為海瑞掃墓的市民近700人次,其數量和規模都遠遠超過往年。
濟南:用鮮花換火紙倡導文明祭掃
新華社濟南4月4日電(記者趙大勇)4月4日這天,濟南市民許女士和家人去玉函山陵園掃墓。一進陵園大門,濟南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就走上前來,禮貌地詢問她是否願意用手中的火紙交換一束鮮花。
“他態度非常誠懇,我就答應了。”説著,許女士把這束黃白相間的菊花放在了親人墓碑前。
清明節期間,濟南市民政系統在各處公墓開展了“鮮花換火紙”活動,號召市民為了環保和文明,放棄傳統的焚紙燒香習俗,改為用鮮花祭奠親人。
活動受到許多市民的歡迎。濟南市民政局工作人員劉琦告訴記者,僅4日上午3個多小時的時間,他和幾名同事就送出了5000多支鮮花,換回了幾麻袋火紙和幾十個花圈。
據了解,截至4日下午4時,濟南市民政局的“鮮花換火紙”活動共送出鮮花5萬多支。
上海:清明節當天237萬多人去掃墓
新華社上海4月4日電(記者葉鋒)在首次“節假合一”的清明節,上海出現了外出掃墓人員大增。據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統計,4日當天,上海市內的“祭掃大軍”總人數達237萬多人,車流量19萬輛,分別比去年清明節增長56%和94%。
據統計,4日上海接待掃墓人數最多的三個區分別是嘉定、奉賢和浦東,分別迎來54.7萬人、37萬人和34.7萬人。從3月22日至4月4日,上海的43座經營性公墓和10家骨灰堂共接待了560萬人次掃墓。
“清明當天掃墓人群同比大幅增長,一是清明節首次放假,使大量市民把掃墓有意識安排在這一天;二是今天沒有雨水困擾,人們出行更為方便。”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分析。
濟南九成市民清明掃墓選擇鮮花祭奠
新華社濟南4月4日電(記者王志)來自濟南市民政局的消息説,4月4日,到這個市六大國有公墓等地祭奠的人員超過20萬人次,其中90%的市民選擇用鮮花祭奠逝去的親人,而去年這一比例僅佔三成。
記者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老幹部紀念堂等地看到,與往年不同,今年前來掃墓的市民多持鮮花祭奠。
濟南市民政局局長張蘇華介紹,今年是全國第一個法定清明節,濟南民政部門通過媒體、網站和召開新聞發佈會等形式,積極倡導廣大市民持鮮花祭奠,並儘量避開祭奠高峰期。從當天濟南各大觀察點掌握的人數小時值對比,沒有出現人流集中的祭奠高峰。同時,濟南市民祭奠的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當天持鮮花祭奠的人數佔總祭奠人數的九成。
據估算,今年清明節濟南市總祭奠人數將達到70萬人次。濟南市民政、公安、消防、公交等部門協同配合,大力倡導鮮花祭奠、錯時祭奠、人車分流和設立免費燒紙處,確保在墓區減少燒紙、燒香的情況。
湖北近千人共祭為保衛簰洲灣犧牲的抗洪烈士
新華社武漢4月4日電(王東明、武艾麗)10年前的’98抗洪中,19名解放軍官兵為保衛湖北簰洲灣獻出了生命。在第一個法定清明節假日,湖北省各界和部分烈士遺屬近千人來到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抗洪烈士陵園,用朵朵百合和黃菊憑吊英靈。
1998年8月1日,簰洲灣人民垸發生潰口,廣州軍區空軍某團17名官兵和湖北省軍區某旅2名戰士,在與洪水搏鬥中不幸犧牲。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廣空某團一連指導員高建成僅33歲,最小的曹軍平不到18歲。
1999年2月,當地群眾主動集資,在烈士受洪水襲擊的江邊建起了烈士陵園。
流逝的時光並未帶走人們對英雄的記憶。寧靜的陵園中,由烈士生前所在部隊、當地政府和武漢市誌願者代表敬獻的花籃,掩映著高建成的墓碑。高建成犧牲前冷靜指揮,先後救出8名群眾和戰士。他犧牲後,被中央軍委追授“抗洪英雄”榮譽稱號。
當年,被子弟兵從洪水裏解救出來的小江珊,曾經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如今,已是初三學生的她,每年都要祭奠烈士。她説:“這裡的每一位叔叔,都是我的親人。”
空軍退伍軍人、天津銀座集團董事長王貴武特地從天津趕來。19名烈士犧牲後,被深深感動的他用超越血緣的親情和孝心,十年如一日贍養著高建成及其所在連隊10名烈士的父母。
洪水退去後,空軍在簰洲灣援建了一所藍天中學。學校建成後,特地把各個班級命名為高建成班、楊德勝班、馬斐班……
“為了祖國和人民,我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面對人民的厚愛,高建成生前所在部隊官兵在烈士遺像前莊嚴宣誓:“哪有危險,就戰鬥在哪,為保衛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鑄起不可摧毀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