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4月15日電(記者 金敏 王英誠 趙葉蘋)海南島自古以來就因海峽阻隔而被視為“天涯海角”“蠻荒”的邊地,鳥飛也得“半年程”。新中國的建立,特別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年以來,該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如今,昔日的邊疆海島已不再遙遠。島上的國際機場、港口、鐵路與環島高速公路,共同架構起一個快速立體交通網,把南國寶島與祖國大陸及世界各地緊緊地聯在了一起。
這是海口市濱海大道今昔對照圖。上圖:1990年1月,“濱海大道”僅僅是由海口城區通往秀英港碼頭的一條兩車道公路。下圖:現在的濱海大道已經是縱貫海口西海岸、長達20多公里、雙向六車道的城市交通主幹道(2008年3月12日攝)。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准海南建省,並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實行比我國其他經濟特區更加開放、靈活的體制和政策,授權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權。建省辦經濟特區20年來,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省會海口發展成為熱帶濱海魅力新城。 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 攝
瓊島:天涯不再遙遠
海南島四面環海,要想真正實現地方經濟的發展,交通建設無疑是其生命線。早在明朝,清官海瑞就為家鄉勾畫了建設“以五指山為中心”的“十字”通衢大道藍圖;孫中山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火車到“海安再以渡船與瓊州島聯絡”。如今,先賢們的夢想已經成真,海南島上公路縱橫交錯,進出海南既有海輪,更有飛機,還可乘火車通過海峽輪渡抵達。
目前,進出海南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首選當是飛機。島內航空業發展迅速,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年設計通過能力已達930萬人次,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年設計通過能力達625萬人次,兩機場已開通民航航線422條,航線里程達107萬公里。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已躋身於國內十大空港之列,旅客吞吐量連續十多年在全國142個機場中位居第八,去年共起降飛機5.4萬架次,運送旅客508萬人次;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每天平均航班也達40多個,去年運送旅客200多萬人次。
海南島自古以來就因海峽阻隔而被視為“天涯海角”“蠻荒”的邊地,鳥飛也得“半年程”。新中國的建立,特別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年以來,該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如今,昔日的邊疆海島已不再遙遠。島上的國際機場、港口、鐵路與環島高速公路,共同架構起一個快速立體交通網,把南國寶島與祖國大陸及世界各地緊緊地聯在了一起。 上圖為1991年5月,海南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在修建中;下圖為已經建成的海南環島高速公路瓊海立交橋(2003年5月攝)。20年來,海南省投入公路及場站建設資金達180億元,建成了環島574公里的東、西線兩條高速公路和貫穿中部溝通南北的兩條高等級公路。 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 攝
粵海鐵路2004年8月正式通車,去年實現了全國線路並網。據介紹,海峽南北兩個火車輪渡碼頭間相距12.5海裏,過海只需40分鐘,每天最多可運送旅客1萬多人次,大大方便了前來海島觀光的遊客。2007年,通過粵海鐵路輪渡往返海南島與祖國大陸的旅客人數達280萬人次,貨物1191萬噸。
公路交通仍是海南島內來往的主要方式,一條條平坦順暢的公路兩旁鮮花綠樹成行,猶如一條條綠色生態長廊。2002年4月,時任韓國總理李漢東乘車經過環島東線高速公路後,欣然提筆寫下“良好高速公路,美麗農村風景”的感慨。
上圖為1997年5月,飛機在海口市區的大英山機場降落;下圖為新建的海口美蘭國際機場(2003年6月攝),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已躋身於國內十大空港之列,2007年共起降飛機5.4萬架次,運送旅客508萬人次。 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 攝
海南已構築起以環島高速公路為主動脈,“三縱四橫”國道和省幹線為骨架的“田字形”公路網。建省前,海南公路運輸主要靠3條老國道。從海口到三亞通常要跑近一天時間。20年來,全省投入公路及場站建設資金達180億元,建成了環島574公里的東、西線兩條高速公路和貫穿中部溝通南北的兩條高等級公路。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1.8萬多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國前列。
海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海南全省已形成“四方七港”的港口佈局。建成萬噸級泊位43個,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達6377萬噸。島內港口開通了海南至廣州、香港、湛江、北海集裝箱航線。全省港口每年實行運營的國際線路達70多條,和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經常有航運業務往來。目前,每年通過水運進出海南的旅客達800多萬人次。
這是海口市龍昆溝出海口地區今昔對照圖。上圖:海口市龍昆溝出海口(1990年1月攝)。下圖:龍昆溝出海口地區現在成為道路縱橫、高樓林立的新市區(2008年3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 攝
“路”在突破創新中向前延伸
海南島自古位居國防前線,過去基礎設施投入較少。建省後,海南省委、省政府大膽解放思想,轉變投資觀念,以改革的方式,在市場經濟的運籌中,尋找到了破解資金難題的金鑰匙。
1988年9月,建省不到半年,省政府就決定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以解決對外交通問題。次年9月,由省政府投資1000萬元作為公司的啟動資金。“海航”人利用特區政策,通過股份制改革,解決了企業起步的資金短缺難題,成為全國第一家規範化的股份制航空運輸企業。海南東線高速公路1987年開始動工,由於資金不足,5年才修通海口至黃竹65公里。按這樣的速度,海口至三亞全線修通至少要10年。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在全國率先實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股份制改革,成立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定向募集股本修建高速公路。短短3個月時間,全國600多家法人股東和數十萬個人股東認股,股金到位14.8億元,一舉解決了工程資金短缺的“老大難”問題。
車輛在海口世紀大橋上行駛(2008年3月30日攝)。2003年建成通車的世紀大橋,位於南渡江入海口,正對瓊州海峽,全長2683米,橋面寬29.8米,是海口市的標誌性建築。 新華社記者 高學余 攝
被稱為“一腳油門踩到底”的海南省公路燃油附加費徵管體制改革,樹立了特區快捷高效的形象。在全國率先將養路費、過路費、過橋費、公路運輸管理費等收費合一,通過燃油零售渠道徵收機動車輛燃油附加費,不僅方便了車主,還縮減了收費公路收費成本和行政執法成本。
海南首創、在全國推廣的還有班線車、旅遊車統一調派、滾動發班模式,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全部實行代建制,實施公路建設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信譽動態管理,以及省級交通運輸廳大交通機構管理體制改革。
快捷交通為瓊島插上騰飛的翅膀
交通的快速發展為海南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面向內陸,面向世界,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的開放戰略得到全面實施,經濟發展佈局日漸清晰,投資環境更趨成熟,昔日的邊陲海島如今已成為初步繁榮的經濟特區。
海南省沿港口、高速公路形成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基地、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及反季節瓜菜種植基地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西線高速公路加速了西部工業走廊的建設,也促進了西部香蕉産業帶的形成;老城工業開發區、洋浦開發區分別依託馬村港、洋浦港加大了開發力度。據統計,截至去年底,洋浦的工業産值已達417億元,佔全省的38.5%。
這是2003年1月7日,首列火車渡輪“粵海鐵1號”運載的火車駛上海南南港碼頭,火車首次登陸海南島。粵海鐵路2004年8月正式通車,2007年實現全國線路並網。2007年,通過粵海鐵路輪渡往返海南島與祖國大陸的旅客人數達280萬人次,貨物1191萬噸。 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 攝
從海口走東線高速公路去三亞,現在只需3個多小時,已成旅遊“黃金”通道。2007年,海南接待國內外遊客過夜人數達1845萬人次,比1987年增長23.6倍,其中,接待海外遊客75.31萬人次,增長3.4倍;旅遊收入達171.37億元,增長149.3倍,其中,國際旅遊收入3.02億美元,增長26.2倍。
陸上與海上“綠色通道”齊頭並進,截至目前,海南省已開通海南至北京、西藏、大連等數十條綠色通道,海南的反季節瓜菜和鮮活農産品源源不斷運往內地。2007年海南全省鮮活農産品出島運輸量達527萬噸。據統計,其中運銷商僅運輸收入就近40億元,快速、便捷的交通為廣大農民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目前,投資200多億元的海南東環鐵路正在抓緊施工,這條鐵路建成後將與西環鐵路構成海南島的環島鐵路網。
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表示,作為全國唯一全省性的經濟特區,海南將實行更加開放的旅遊政策,把海南建成國際旅遊島,使海南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倍感幸福。
海南經濟特區20年改革開放發展取得20項“率先”
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年來,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立足省情,科學發展,取得改革開放發展20項在島內外産生較大影響的“率先”:
海南省發展20年間城鎮化水平提高超過30個百分點
20年前,北京遊客高軍第一次來三亞時,亞龍灣、三亞灣還只是一片裸露的沙灘。如今,這些地方已發展成為三亞的城市地標、國際旅遊勝地。
三亞市市長陸志遠説:“20年城鎮化建設,三亞已經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際旅遊度假勝地。”這樣的比喻同樣適用於海南全省,20年的發展,海南由“蠻荒之島”發展為“國際旅遊之島”,這其中城鎮化率的提高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統計顯示,2007年,全省城鎮總人口占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鎮化水平提高了30.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