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穩定發展船員隊伍
——訪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常務副局長劉功臣
新華社深圳4月16日電(記者林紅梅)船員是一支特殊的職業隊伍,他們常年工作在水上,隨時面對著大自然風雨雷電的挑戰,安全風險高,勞動條件艱苦。如何讓這支在水上流動的隊伍穩步發展?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常務副局長劉功臣説,在全球船員缺乏的背景下,我國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近年來在船員立法、教育培訓、社會就業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船員隊伍穩定發展,為保障水上人流物流的暢通奠定了基礎。
用法保障船員權益
目前,我國船員總數已達155萬人,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公認的船員大國。劉功臣介紹説,近兩年來,我國的船員立法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績。《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標誌著我國的船員從業、船員職責、船員權益保護、船員培訓發證和船員服務等工作進入規範化、法制化階段。我國還形成了以《海上交通安全法》和《船員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為主體,以《船員註冊管理辦法》《海船船員考試、評估和發證規則》《船員培訓管理規則》《引航員註冊和任職資格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為支撐,以《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管理規則》等200余件規範性文件為補充的船員法規體系。
“作為船員的政府管理機構,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堅持依法行政,對提高船員素質,維護水上安全發揮出基礎作用。”劉功臣介紹具體做法有:在船舶安全檢查中,海事人員加大對船員實操性檢查力度;對船員違法行為實施累計記分制度;嚴格實施船員教育和培訓、船員考試、評估和發證質量體系審核;開展船員培訓質量和機構資質保持狀況大檢查;整治內河船員持假證上船任職統一執法行動,加強對船員取得適任證書後的跟蹤管理。
扶持教育培訓 培養更多船員
為了滿足水運事業對船員的需求,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扶持教育培訓,制訂優惠政策,注重保障航海院校核心地位。
劉功臣介紹説,目前,除大連海事大學外,其他航海院校都劃歸教育部或地方管理。但為了充分發揮航海院校在船員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交通運輸部克服各種困難,繼續向主要航海院校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近兩年來,先後為上海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和集美大學投入7000余萬元,用於航海教學設施、設備的更新、維護和建設。交通運輸部還投資近兩億元,新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專業實習船舶“育鯤”輪。全國用於航海專業學生的實習船達12艘。
目前,全國共有12所本科院校、13所高職高專院校和12所中專學校開設航海專業,還有10余所大中專院校正籌備開設航海專業。我國航海類學生培養能力逐年增加,2007年培養規模達17000余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30%。我國航海院校數量和培訓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我國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船員培訓體系”。劉功臣説,船員培訓機構分佈在沿海和長江幹線主要港口城市,以及部分中西部省市,基本滿足我國船員發展的需要。截至2007年底,除航海院校中設立的船員培訓機構外,全國還有50余家從事船員培訓的機構,培訓內容覆蓋專業培訓、特殊培訓和適任培訓等20多個船員培訓項目,每年開展培訓7000余期次,培訓船員20多萬人次,培訓對象涵蓋了我國船員的各個等級,培訓質量體系貫穿整個船員培訓環節。
此外,為大力發展船員隊伍,拓寬船員準入渠道,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出臺了非航海工科畢業生海員培訓管理辦法,允許非航海工科畢業生通過一年的專業培訓後加入船員隊伍。目前全國已有14家航海院校開展這項培訓。各航運單位以及船員培訓機構更加注重加強船員的教育培訓,中遠、中海等主要國有航運企業,紛紛投資開辦高等職業院校,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船員緊缺的局面。
積極履行國際海員勞工公約
劉功臣表示,我國政府一貫重視船員教育、培訓、考試和發證的管理和履行國際公約的工作。在1995年成立了履行公約委員會和中國航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立了一套公約得以全面和充分實施的船員管理法規,編制了船員教學大綱和教材,形成了完整的船員培訓、適任評估和發證體系。在國際海事組織每五年一次的獨立評估中,獲得良好評價。
2001年,國際勞工組織決定將1920年以來頒布的68個與海事勞工相關的公約與建議案整合成一個公約。我國派代表參與了公約的全部起草工作,交通部參與人士還被推選為公約起草專家組的政府組組長。公約在2006年召開的第94屆國際勞工(海事)大會順利通過。
劉功臣表示,近年來,我國政府還加大了國際間船員工作交流力度,組織代表團參加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舉辦的以海員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先後舉辦了2006深圳國際海事論壇和2007上海國際海事論壇,邀請包括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在內的國際航運界知名人士共同探討海員短缺、海員體面勞動等全球航運業關注的熱點問題;以“海員與發展”為主題的2008深圳國際海事論壇也將於4月17日開幕。我國還先後與英國、挪威、新加坡、希臘等20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相互承認海船船員適任證書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