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奧運火炬完成"航天之旅" 費俊龍聶海勝參加傳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6月28日,火炬手費俊龍(左)在起跑儀式上高舉火炬。當日,北京奧運聖火在東風航天城傳遞。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6月28日,火炬手聶海勝手持火炬傳遞。當日,北京奧運聖火在東風航天城傳遞。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新華社東風航天城6月28日電(記者孫彥新、白瑞雪)奧運聖火28日上午在神舟飛船起飛港——東風航天城(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具有鮮明航天特色的傳遞。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和其他20名火炬手共同參加了傳遞活動。

    遼闊的大漠戈壁,載人航天發射塔架巍峨聳立,塔架正面的巨型紅色條幅上寫著“喜迎奧運、決勝神七”8個大字。

    上午8時,現場上千名觀眾齊聲高呼:“10、9、8、7、6、5、4、3、2、1,點火!”奧運火炬像飛船發射那樣,以倒計時方式點燃,現場的氣氛也被瞬間點燃。

    8時15分,第一棒火炬手、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跑步登上神舟飛船活動發射平臺,高擎起祥雲火炬向觀眾展示,富有航天科技特色的火炬傳遞隨即展開。

    航天城火炬傳遞路線分三段進行,總里程8公里,整個傳遞活動時間約2小時30分鐘。火炬登上發射塔架展示後,經過火箭飛船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神舟友誼大橋、弱水河、飛天公園、胡楊林、航天員公寓問天閣、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畫像等航天城主要標誌性建築和重要自然、人文景觀,最後到達東風廣場。

    參加傳遞的火炬手當中,有76歲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陳炳忠等功勳卓著的航天界老專家;有神舟一號到六號發射零號指揮員郭保新等來自航天戰線的青年才俊;有東風航天城的普通戰士和青年學生;還有來自總裝備部駐川某基地的抗震救災英模代表王普傑、楊清甫等。

    王永志説,“中國航天人喜迎奧運,大家決心力保奧運之後的神舟七號飛行圓滿成功,共為祖國添光彩,為人類和平與友誼做貢獻。”聶海勝説,“我將把火炬帶回到緊張訓練備戰神七的戰友們身邊,共同分享喜悅與激情。”

    9時33分,最後一棒火炬手、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劉克仁接過火炬,跑步到東風廣場慶祝舞臺,向群眾展示火炬並點燃聖火盆。

    火炬傳遞沿途,航天人揮舞國旗、奧運會會旗和各色彩旗,高呼“北京加油”、“中國加油”、“祝福奧運”、“祝福航天”口號,舉起“航天大發展、祖國大繁榮”,“航天人和災區人民心連心”,“奉獻一片愛心,支援災區重建”等橫幅,並用威風鑼鼓、秧歌表演、龍獅舞等多種形式盡情喝彩助威。

    東風航天城是位於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城而過,河畔胡楊林是目前地球上僅存的3片胡楊林之一。神舟七號飛船10月份將在這裡發射升空,自1958年組建以來,這裡先後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等41顆衛星和6艘神舟飛船。

    東風航天城火炬傳遞新聞發言人説,奧運聖火在東風航天城傳遞,是“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與航天精神的融合,象徵著祖國的航天事業將與奧運聖火一樣,絢麗多彩、生生不息。

    奧運聖火下一站將前往寧夏中衛。

    東風航天城50年見證中國航天跨越發展

    新華社東風航天城6月28日電(記者孫彥新、白瑞雪)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28日接受採訪時説,東風航天城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組建整整50年的歷程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跨越發展。

    東風航天城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所在地,坐落在祖國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位於內蒙古和甘肅兩省區交界處。50年來,這裡從當年鮮為人知的導彈火箭靶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知名航天中心。

    于本城説,東風航天城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和歷史縮影。1958年,陳士榘上將率領十萬大軍,來這裡修建導彈靶場。我國大部分重要的火箭、衛星、飛船等航天産品的首次發射,都在這裡完成。

    迄今為止,這裡成功發射了41顆衛星和6艘神舟飛船,創造了包括第一枚導彈發射、第一次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發射、第一顆衛星發射、第一次為國外提供搭載服務、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飛船發射等我國航天史上具有標誌性的“十一個第一”。

    東風航天城是我國唯一的現代化載人航天發射場。採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射技術,形成了包括航天員、應用、飛船、火箭、發射場及測控通信等系統在內的一套完整試驗體系,指揮控制手段和質量控制體系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發射成功率始終居於世界前列。

    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帶動了航天城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展,東風航天城從當年“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荒漠,變成了大漠戈壁中的一片美麗綠洲,服務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文體場所不斷增多,子女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交通通信得到較大發展。

    航天技術助推“科技奧運”

    新華社東風航天城6月28日電(記者白瑞雪、孫彥新)在全場觀眾10秒鐘倒計時的口令聲中,東風航天城28日8時以模擬神舟飛船發射點火的方式,開啟了奧運聖火在航天城站的傳遞活動。

    東風航天城(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説,獨特的點火裝置,是由載人航天團隊按照載人航天的質量標準進行設計、製作和加工的。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航天與奧運的密切關係,彰顯出北京奧運會‘科技奧運’的理念。”于本城説。

    據悉,在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中,航天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開幕式、火炬、安保、智慧交通、環境清潔等項目和工程。

    “我手中的這把火炬,就是航天人智慧的結晶。”火炬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告訴記者。

    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奧運火炬燃燒系統,具有燃燒時間長、抗風雨等性能。在5月8日登頂珠峰的傳遞過程中,火炬經受住了高寒、缺氧環境的考驗。

    據王永志介紹,奧運火炬應用了火箭發動機的技術工藝,體現了航天産品冗余的設計思想。他還説,奧運會的電視轉播等環節,離不開通信、氣象、遙感、導航等衛星系統的支持。

    另一位火炬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陳炳忠透露説,載人航天團隊的多名專家,參與了開幕式等環節的設計和籌備工作。

    陳炳忠認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將推動航天技術的日常應用。

    陳炳忠舉例説,由於工業基礎等條件限制,世界上空間材料的提純目前大多處於實驗室階段,沒有走上産業化道路。而在月球上建立太陽能發電站、進而將電能傳回地球等科學設想,在未來幾十年裏也還將停留在設想階段。

    “在奧運會這樣的重大需求牽引下,航天技術必然加快創新步伐。”陳炳忠説。

    東風航天城主要人文自然景觀一覽   

    新華社東風航天城6月28日電 東風航天城所處地域是古代匈奴居延部落的遊牧之地,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航天城南端是河西走廊,西邊是世界藝術寶庫敦煌。發射中心早期的導彈和衛星功勳發射場,已經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上現代化的航天港,這裡成為中國航天第一港。

    載人航天發射場

    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採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整體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技術,與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俄羅斯拜科努爾發射場並稱為世界三大載人航天發射場。

    總高度為106米的飛船發射塔架,安裝有防爆電梯、航天員逃逸滑道等先進設施,塔頂有重型吊車、避雷針,塔底建有雙嚮導流槽,全塔總重約2500噸。高93米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為亞洲最高的單層廠房。廠房通往發射塔架20米寬的轉運軌道為世界最寬的無縫鋼軌,船箭塔組合體就是通過這條軌道從技術區轉往發射區的。

    發射場同時具備衛星發射功能,新型衛星發射工位2002年建成後,先後進行了以返回式衛星為主的8次9顆衛星發射,今年還要進行多次衛星發射。

    黑河(弱水河)、胡楊林

    黑河,也稱弱水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從祁連山脈折北蜿蜒流入巴丹吉林沙漠,其中流經東風航天城段古稱“弱水流沙”。這裡曾是絲綢之路北線交通要道,沿河兩岸,留下了秦漢以來大量的歷史遺跡,出土過居延漢簡等世界級珍貴文物,古老的烽燧要塞與今天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遙相呼應。

    弱水河是東風航天城賴以發展的依託,滋養著周圍極為珍貴的草場森林。這裡的主要森林資源是古老的胡楊,它誕生於6000多萬年前的古地中海沿岸,是楊柳科中唯一能紮根戈壁沙漠的樹種,有著“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的美譽。這裡的胡楊林是國家重點保護天然林,是地球上僅存的三片胡楊林之一。

    問天閣

    問天閣,是我國航天員在發射中心的工作生活區,建於2001年3月,2003年9月投入使用,主要包括航天員飛行任務準備設施、訓練設施、生活設施和專用會見廳。

    問天閣取名源於屈原的“天問”和蘇東坡的“把酒問青天”。寓意航天人不斷探索宇宙奧秘的理想追求。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時,胡錦濤總書記在這裡為航天英雄楊利偉出征壯行;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時,溫家寶總理在這裡為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征壯行。

    東風禮堂廣場

    東風禮堂建於1960年。當時,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周總理親自批准,將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的部分建築材料運往戈壁灘,用於修建東風禮堂。禮堂廣場是航天城舉辦各種群眾活動的場所,是航天城的地標之一。

    特寫:聖火燃燒航天城

    新華社東風航天城6月28日電(記者白瑞雪 孫彥新)“10、9、8、7……點火!”發射倒計時的讀秒口令,又一次驚醒了戈壁灘的清晨。

    在東風航天城(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塔架下,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特有的方式,點燃了北京奧運火炬航天城傳遞活動的第一支火炬。

    28日8時,細雨濛濛,鮮艷的國旗與北京奧運會會旗,把載人航天發射場變成了紅色的海洋。震天的鑼鼓聲中,首位火炬手——英雄航天員費俊龍緩緩起跑。

    3年前的那個金秋,費俊龍正是從這裡踏上了中國人的第二次太空之旅。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而且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的國家。

    “東風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傳遞奧運火炬,心情就像再次出征太空。”手持火炬的費俊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奧運火炬點燃了國家和民族的夢想,也點燃了人們對未來、對生活的美好夢想。”

    把費俊龍送上太空的人——6艘神舟飛船發射的“零號指揮員”郭保新和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依次接過火炬,登上106米高的發射塔架。

    接下來,沿著20米寬的火箭轉運鐵軌,另外6名火炬手把火炬一段段傳至93米高的總裝廠房。前者,是世界上最寬的無縫鋼軌;後者,是亞洲最高的單層廠房。

    在這個讓中華民族飛天夢想成真的發射場上,有著太多的世界和亞洲“之最”。自1998年投入使用以來,這裡與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俄羅斯拜科努爾發射場一起,並稱為世界三大載人航天發射場。

    跨過源自祁連山雪的弱水河,經過古老的胡楊林,火炬來到了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巨幅照片前。

    第11名火炬手諶延政停下腳步,向人群展示火炬。35歲的他在博士畢業後,主動要求到戈壁灘從事科研試驗工作,為神舟一號到六號的數據處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黑白照片上的錢學森,仿佛注視著年輕的火炬手。這位我國航天事業的創建人之一如果此時再訪酒泉,或許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航天事業就像這接力的火炬一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傳遞儀式在圓夢園掀起了又一個高潮。英雄航天員聶海勝從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陳炳忠手中接過火炬,沿著他三年前冒雪出征的路線前行。

    橘黃色的問天閣外,龍舞獅躍。大漠航天人就像當年為航天員壯行一樣,用如火的熱情,把奧運聖火送上了東風路。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畫像,如同一個個驛站,矗立在東風路兩側。

    這是航天城的中心大道,更是一條濃縮了中國航天半世紀酸甜的路。

    50年前,曾率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孫繼先將軍與剛從朝鮮戰場上歸來的將士征塵未洗,即奉命在此建立中國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靶場。

    50年後,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擁有了完整的地地、地空、海防導彈武器系統,具備了研製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幾個月後,中國第七艘神舟飛船將載著航天員,再次從東風起航。

    在歡呼和祝福聲中一路前行,在細雨和清風中持續熾熱的舞蹈。經過22名火炬手總里程8公里的接力傳遞,聖火抵達航天城站的終點——東風廣場。最後一棒火炬手、航天城黨委書記劉克仁點燃聖火盆。

    這一刻,“中國加油、北京加油”的喊聲回蕩在茫茫戈壁。

    這一刻,中國航天人向著“喜迎奧運、決勝神七”的夢想走得更近。

 
 
 相關鏈結
· 奧運聖火在太原傳遞 完成唯一使用火車傳遞一段
·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山西平遙站傳遞工作準備就緒
· 奧運聖火內地傳遞:西安誓師動員大會迎奧運火炬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