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幾個普通的中國人,年齡不同,經歷迥異。
唯一的共同點,或多或少的人生經歷,都與奧運有關。
奧運會是經,時間是緯。一切的開始,是中國邁步走向奧運的舞臺。
2001年7月13日。
本篇中絕大多數人的故事,從此開頭。
(一)
那天,何林元正忙著將自己製作的首日封寄給公司在莫斯科的同事,蓋上當地郵戳再寄過來。“心裏就覺得能成功,所以這些工作都做好了。”
等他背著相機騎車趕往天安門時,已經有點晚了,擠來擠去只跑到王府井南口,根本擠不到天安門,北京已經知道了喜訊,它徹夜不眠,鑼鼓喧天。
那天,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站在莫斯科,全中國的眼睛緊盯著他的嘴唇。
1984年,平亞麗拿回中國在歷史上第一塊殘奧會金牌。當時她得到了300元的獎金。
北京申奧成功的那天,平亞麗在殘疾人活動中心準備著慶典,大家準備香檳酒,還有殘疾人畫的畫,8朵花兩隻鳥,寓意2008年花落北京的意思。
現在就讀北京西藏中學的拉嘎曲珍,那一天,還在自己的家鄉──西藏林芝,她還在上小學。
上語文課前,班主任特意告訴大家晚上一定要看新聞。晚上拉嘎一家人都守在電視機旁,“北京”二字出現,全家人相互擁抱歡呼,發泄自己的興奮。
其實,那是拉嘎第一次知道奧運會,但“第一次”就是在自己國家舉行。
宋兆榮全家圍坐在電視機旁,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當宣佈中國當選2008年奧運會主辦國的那刻,平時很愛説話的宋兆榮一個字也説不出來,激動的眼淚奪眶而出,過了一分鐘才從沙發上激動得跳起來大聲歡呼,心中大喊:這個高坡,中國總算是翻過去了!
宋兆榮于當年退休。退休前他供職的單位——國家體育總局。
去莫斯科是中國第二次申辦奧運會,魏紀中的勝算是70%。
到了莫斯科後再接觸一些老朋友,魏紀中就提出,中國可以第二輪勝出。當時信他的人不多。
因為,大家都還記得中國第一次申奧的失利。
中央電視臺要直播申辦全過程,想找嘉賓解説,誰都不願接受。魏紀中應允了,他説,我心中有把握。
別的城市申辦陳述完,委員們問一兩個問題就過了。北京陳述後委員們問了13個問題。中國百姓情緒驟然緊張,有的人甚至把電話打到了莫斯科的演播室裏。
中央電視臺要魏紀中向全國觀眾作解釋。魏紀中説:“大家分析一下委員們提了些什麼問題,全是希望,暗示我支持你,別誤會我呀!問題越多説明委員們對中國越關注,我的信心更強了。”
這次解説,因為中國第二輪投票的勝出,也成為魏紀中生平最得意的一次。
他説:“如果説第一次申奧我們是逆水行舟,第二次申奧則是水到渠成。”
7年前,在中國力爭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之時,中國的國力正在迅猛增強。2001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121臺,移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34部;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1997年的2.6臺到2001年的13.3臺增長5.12倍。
2001年7月13日那個激動人心的夜晚,至今還歷歷在目。在祖國的狂歡中,魏紀中與老朋友在異國他鄉,舉起國酒茅臺——為了中國,乾杯!
(二)
正如平亞麗她們所願,2008年的奧運會,花落北京。
“這個事情變成真實的了,真的在我面前了。我們的一個夢想實現了,那麼奧運會還有七年的路程,我們怎麼走?我對這個事情非常感興趣。”
作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導演,顧筠在北京申辦成功後就上報了拍攝奧運籌辦過程的選題,很快得到批准。
經過前期採訪篩選,顧筠最後確定了4組人物和一個事件——“鳥巢”建造地區的原住地居民、3個體操小將、“中國飛人”劉翔、奧運特警小分隊和奧運主場館“鳥巢”的建造過程,作為拍攝對象。
得知申辦成功的那一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冠英在家中與家人一起看電視。當時他就在想,自己是否能為這屆奧運會做點什麼,是不是有機會參與吉祥物的設計呢?
此後一兩個月的時間,他一直在琢磨,還畫了些草圖。那時,他的心裏並沒有更具體的形象,他最初的創意,多少受了些中國著名神話人物孫悟空的影響,第一批出現在他的畫筆下的吉祥物,是猴子舉火炬。
6年前,當國家體育場“鳥巢”選址確定在單位辦公室附近時,何林元決定放下其他愛好,專心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鳥巢”成長的點滴。
拍照經常是從早到晚,早晚在外面拍攝晨光晚霞中的“鳥巢”,白天就進裏面拍內部,碰上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或雨雪等特殊天氣必須出來拍幾張,有時甚至拍到淩晨三四點。儘量多拍些細節,讓更多人分享“鳥巢”的魅力。
有人形容魏紀中的體育生涯,是“20年跟國際奧委會打架,20年給國際奧委會打工”。
魏紀中哈哈大笑:“很準確!”
他目睹著中國從參與奧運會,到申辦奧運會,再到舉辦奧運會。那是一段多麼崎嶇的奧運之路。
中國回歸國際奧委會後,1984年開始第一次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夏季奧運會。洛杉磯當地報紙報道説:“紅色中國運動員回到奧林匹克大家庭。”
而中國人則説:“52年前,我們派了一名運動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他的成績不令人滿意。52年過去了,中國又到了洛杉磯,它要永遠留在奧林匹克大家庭。”
此時,魏紀中以中國奧委會辦公室主任、秘書長的身份帶隊參加奧運會。
魏紀中記得,他念中學的時候,第一次知道奧運會,是看到報紙報道一名叫樓文敖的中國人參加了1948年倫敦奧運會,雖然中途跑掉了鞋子,仍然堅持跑完全程。他知道,中國人的體育不可能和民族的期望分開。
當顧筠和何林元把關注的目光開始投向籌建中的國家體育場時,中國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關,2002年4月, 境外權威調查機構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國內地家庭上網人數達5660萬,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與魏紀中的年齡相近,另一位中國老人,也在天天注目著將在中國舉行的奧運會。
熊明,北京工人體育館和北京首都體育館的設計者,現年76歲。
設計工人體育館那年,他剛剛26歲。幾十年後,為了中國將來可能舉辦奧運會,熊明他們提前就到了巴塞羅那等地考察體育場館。
當年的他,特地把工體設計的效果圖畫成一幅大油畫,展示給賀龍、陳毅等老總看。賀龍看了他的設計後,拍著他的肩膀,小夥子,做得人人愛!
工人體育館採用了懸索結構,懸索結構的技術重點在於鐵索的錨頭,熊明他們用混凝土圈梁,把錨頭打在裏面。照明燈和音箱都挂在中心環上,像明亮的光環。另外一個創新的設計,是在屋頂圈梁的下面設置出風口,用很高的速度把風噴出來,一直噴到場地邊緣。同時在看臺上做了一些回風口,風到這裡就被吸進去了。所以看臺上很涼快,賽場上沒風。
工體是乒乓球館,乒乓球,最怕受風的影響。
最初的工人體育館,是淺淺的綠色,熊明説,那是生命的顏色。
(三)
顧筠的電影開拍的時候,還沒有“鳥巢”這個詞,國家體育場的方案剛剛開始競標。
他們跟蹤拍攝了從確定方案、選購材料、主題拼裝到最終合龍的完整過程。“鳥巢”就像一個巨大的夢,最重一塊材料有390噸,最複雜的部件有14個頭要對接,拼裝一塊就要兩天時間。外部結構沒用一個鉚釘,都是用造船的高強度鋼焊接的。
合龍那天,為了保證溫度,開工時間選在了淩晨2點30分,那一夜很冷,110個工人在“鳥巢”上空連續工作了一夜之後,一個偉大的建築隨著朝陽誕生了。
這情景讓顧筠記憶猶新。
“築夢的是人,‘鳥巢’是夢的象徵。”顧筠説
三年中,看著它從一片空地上逐漸“長大”,最後成了一個健壯陽剛的“小夥子”。這麼多年來,何林元越拍對“鳥巢”的感情越深,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在龍形水系上看“鳥巢”,它就像落在水裏的元寶;雪天土堆邊的“鳥巢”就像是在雪山頂上;夜間燈光閃爍,披著中國紅的“鳥巢”就像一顆跳動的心臟……
《喜築巢》是何林元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無論是郵冊還是展覽,這張都必須選用:前景是一隻喜鵲站在柳樹上,搭建自己的鳥巢,嫩綠的柳條隨風飄起,背景是巨大的“鳥巢”鋼結構,頂上有幾個工人正在修建體育場的模糊身影。鳥在築巢,人也在築“巢”,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三種元素在這裡俱全。
為了捕捉到搭巢的喜鵲,何林元整整守了一個月,尋找合適的角度、等待適合的天氣,白天施工聲太大,喜鵲不在,晚上又太黑。
6年來,拍攝“鳥巢”是何林元的主要生活,佔據他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目前已拍攝“鳥巢”圖片上萬張。他的作品已被作為奧運會的贈送禮品。
“作為中國一名普通老百姓,能夠讓更多的人分享‘鳥巢’的喜悅,很有成就感,更感幸運的是自己能親手記錄中國的體育大事。”何林元説。
福娃在最初設計中,是長著人面魚紋臉的娃娃,後來歷經多次修改,才成了如今的福娃。
對於中國人來説,“五”是個吉祥數字,五穀豐登、五福臨門、五子登科;五行以五種物質説明世界萬物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又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之理;五彩象徵來自世界五大洲的朋友,乃喜慶之色,又與奧運五環的概念相符合——於是,吳冠英就有了設計“五彩娃”“喜娃”的創意。
奧運臨近,吳冠英親手畫過的福娃已經有上千個了。
考到北京後,拉嘎曲珍參加過為奧運會奉獻自己微薄之力的植樹活動,親手種下幾棵小樹苗;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奧運知識競賽。
不久前拉嘎還作為藏族代表,在“五種少數民族語言的奧運會知識讀本”發行會上作了發言,她希望這本藏語的奧運會讀本能讓更多的藏族孩子閱讀。
拉嘎説,今年奧運會恰逢暑假,但她和學校裏的很多同學都約好不離開北京,從學校到“鳥巢”,坐公共汽車只有幾站地,他們希望離奧運會更近一點。
(四)
生活的戲劇性有時遠遠超過虛構。
顧筠片中的原來居住在“鳥巢”附近的高大媽,搬遷後不久就有了個外孫女童童。片子裏有一個細節是,童童六歲了,生日的家庭宴會上,她居然能用含混不清的英語説“北京歡迎你!”
“結果又一次超出了我的期待,其實你會發現,奧運會在中國的這種傳播,每個孩子、每個學校都知道奧運會是怎麼回事,都知道福娃。整個的北京都形成了這樣的一種奧運氛圍。這是一個歷史的印記,它不是説你在六年前,或者説七年前你就能猜測出來的。”顧筠説。
7年時間,顧筠從34歲變成了41歲,在這一段人生的黃金7年之間,她心無旁騖,只做了拍攝奧運電影這一件事情。
平亞麗退役兩年後開始尋找就業之路。如今平亞麗創建了4家北京平亞麗盲人保健按摩院,先後安置了20名盲人。
她説,奧運會不光給她個人的生活帶來影響,而且讓所有殘疾人受益。奧運會的召開推動了北京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的建設。
奧運會開幕當天,平亞麗將參加奧運會開幕式。
同樣坐在貴賓席上的,還將有為中國的奧運付出了一生的魏紀中老人。
經過激烈的競爭,宋兆榮一家中選北京奧運人家,成為奧運期間招待外國遊客的中國“家庭旅館”。
宋兆榮給老伴開了一張早餐單子,包括雞蛋、牛奶、麵包之類的,到時她都會提前買好。老兩口還打算在一個閒置的衛生間裏,多安上一個馬桶以方便外國朋友。宋兆榮還買了一套中國特色的茶具,準備為他們講講中國功夫茶道。
在這之後,老宋覺得自己腰桿子比以前挺得更直了,因為過去他參加的是別人的奧運會,今天他終於可以參加自己國家的奧運會了。
熊明老人提前買了一台42英寸的液晶電視準備在家中等待奧運會到來的那一時刻。現在,他年輕時設計的兩個體育場館,經過修繕後,都成為本次奧運會的比賽場館。兩個場館,現在還是北京的地標式建築,它們的名字,是北京的兩個公共汽車站名,無數的人們,每天在嘴裏,重復著熊明心愛傑作的名字。
50年過去了,每次路過這兩個凝聚著他心血的場館,熊明的感覺都會有不同,一如當年工體館初成,他站在極為高大的場館面前,看不夠也愛不夠。(執筆朱玉,參與採訪記者:周婷玉、萬一、白瑞雪、周瑋、邱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