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21日電(記者侯大偉、叢峰)汶川大地震發生百日之際,作為親身經歷了這場浩劫的新聞記者,我們不禁想起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句話,無疑會成為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大重建工程的精確註釋。
災難終將成為歷史,災難也將成就歷史。震後百日,盤點著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搶救安置奇跡,我們有理由堅信,明天會更加美好、更加輝煌!
當數十萬救援大軍在災難發生後24個小時內從四面八方趕到災區的時候;當8萬多人從倒塌的廢墟下得以重生的時候;當1000多萬災區群眾在短短3個月內得到妥善安置的時候……人們看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經得起任何危機的!”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境內發生了8級特大地震,山河頓時破碎,房屋瞬間坍塌,生命頃刻隕滅,一場災難向西南大地的1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殘酷地撲來。
根據國務院相關部門統計,四川、甘肅和陜西三省極重災區和重災區的51個縣(市、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400多億元:3萬多公里公路損毀,1.2億多平方米的民房倒塌,7400多所學校損壞……
患難見真情,災難顯大義。僅僅在災難發生後的幾分鐘之內,成千上萬的災區黨政幹部就紛紛站了出來,組織受災群眾展開自救;溫家寶總理當天就從數千公里之外的首都趕赴四川災區,連夜組織指揮救援;由解放軍、武警消防、醫護人員和其他志願者一起組成的數十萬救援大軍也在第一時間從全國四面八方匯聚災區實施救援。
據統計,搶險救災人員累計從廢墟中搶救出倖存者8萬餘人。
衛生部的數據顯示,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達9.6萬餘人,悉數得到精心救治,已有9.2萬餘人治愈出院。
四川省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450多萬戶、1000多萬名受災群眾已經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這一刻,世界驚嘆!為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高效而協調一致的動員能力。這一刻,人類震撼!為中華兒女在災難中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這一刻,天地動容!大禹治水式的中國古典傳奇精神,在災難再度來臨時赫然彰顯。
“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幅員遼闊、氣候多變、地質複雜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災難頻發的國家,中華民族也正是在屢受磨難之中,與災難頑強抗爭延續著千年文明,並快步前進。
多災多難與堅韌抗爭相交織的中華民族史,是一部不屈的奮鬥史。抗擊汶川大地震的戰鬥,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當93.4%的四川規模以上受災工業企業恢復生産的時候,當大片耕地因震損毀而四川糧食産量不減反升的時候,當國務院擬定出臺《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總體規劃》的時候……人們相信,“經得起任何危機的偉大中華民族必將在這個歷史性災難中奮起,並獲得更大的歷史性進步!”
地震發生後的第2天,位於成都的地奧集團及時對其工廠、設備、原料進行了安全檢驗和測試,排查了安全生産隱患後,很快就全面恢復生産。
地震發生後的第10天,成都高新區的26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恢復生産,佔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5%。
地震發生後的第27天,國務院公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為災後過渡性安置、調查評估、恢復重建規劃、恢復重建等不同階段的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法規依據。
地震發生後的第32天,香港富豪國際酒店集團與成都市新都區簽訂了一個15億元的投資協議,成為震後落戶四川的最大第三産業項目。
地震發生後的第51天,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一天,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也在成都市青白江區正式開工。
地震發生後的第92天,《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稿)》公佈,向國內外各界人士特別是災區廣大幹部群眾徵求意見和建議,以便進一步完善。
地震發生後的第100天,四川省農業廳發佈消息稱,在四川省大量耕地因災損毀的情況下,今年全省夏糧總産達到760多萬噸,增産6萬噸,實現連續第5年增産。
地震發生後的第101天,93.4%的四川規模以上受災工業企業恢復生産。
面對這一組組令人振奮的數據,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稿)》提出的恢復重建目標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努力建設安居樂業、生態文明、安全和諧的新家園,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家家有房住。三年後,330多萬套新房將在地震災區拔地而起,建築質量更加堅固安全,建築風格更具地方特色,社區配套設施更加完善齊備。
——戶戶有就業。隨著地震災區的産業重建,其佈局將更加合理,規劃更加週全,集群化效益更加明顯,大量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那時,災區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個人能夠穩定就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可超過災前水平。
——人人有保障。以加強公共服務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鄉村重建和城鎮重建將展現出一個不同於災前的社會形態,大量興建的學校、醫院、車站、圖書館、體育設施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將使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更有保障,普遍享有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務。
——建設有提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功能全面恢復,保障能力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經濟有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壯大,産業結構和空間佈局優化,科學發展能力增強。
——生態有改善。三年中,地震災區將修復728萬畝生態公益林、49個自然保護區、35個森林公園、233萬畝草地;建設323處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設施;實施22處高風險區和重污染土壤治理;建設放射性廢物庫、輻射環境監測網點、輻射安全預警監測系統;逐步恢復災區生態功能,提高其環境質量,增強其防災減災能力。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災難更加激發出中華民族的鬥志,地震災區正在以政策支持、體制創新和開放合作為動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建設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家園。
展望五年之後,地震災區將形成特色突出、結構優化的産業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基本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展望十年之後,地震災區將描繪出一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圖景。
當災區群眾在廢墟上堅強站起的時候,當災區群眾從災難中奮發圖強的時候,當中華民族用萬眾一心的精神再次向全世界證明其偉大的時候,我們感動自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又得到了一次極大的提升和豐富。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不到5天,震中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村村民馬學清在將兩位遇難的親人埋葬後,就在自家房屋的廢墟裏辛苦刨挖,翻出了一台冰箱,並背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帳篷裏。他説:“這是我的家。我今後的生活一定要過得比原先還好。”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不到10天,什邡市仁和村有一對悲傷的父子擦乾眼淚,開始在廢墟上清理所有可以再用的傢具、木梁和磚瓦,準備搭建過渡房。旁邊,就是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女主人的墳墓。“我知道,她一定願意看到我們重新生活,好好地活下去!”父親對記者説。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不到20天,北川縣擂鼓鎮農民張德勝就急匆匆地從綿陽安置點回到家鄉。“我們晚上住帳篷,白天種莊稼。”他告訴記者。在地震中,張德勝的父親遇難,房子倒了,但是莊稼還在。一回到家,他就和倖存下來的家人一起抓緊時間收割麥子、補種大春作物。
善良樸實的災區人民用這樣一種最樸實無華的行為向全世界宣告,他們在廢墟上站起來了,他們勇敢地穿越災難,重新開始生活。
大地震在造成生命和物質財産巨大損失的同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在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和豐富。
現在,地震災區一方面正在全力開展災區群眾心理康復工作;另一方面也在通過建立地震遺址公園、博物館,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文藝作品宣傳抗震救災感人事跡等,來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越是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就越是萬眾一心、自強不息。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使得歷經千難萬險的中華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始終得以薪火相傳。我們相信,在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的鼓舞下,在中央的關心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災區人民將繼續發揚自力更生的傳統,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