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環境減災"衛星為我國民用衛星大家庭又添新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9月6日電(記者顧瑞珍、孫彥新)6日11時2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衛星成功送入太空,為我國民用衛星大家庭又添“耀眼新星”。

    本次衛星發射是我國成功舉辦奧運後的首次航天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8次航天飛行。有關官員和專家向記者揭開了“環境減災”衛星的神奇面紗。

    三大系統構建環境監測“天羅地網”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由衛星系統、地面系統、應用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衛星系統是指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數據下傳及在軌運行管理等內容;地面系統主要包括數據接收及其標準化處理、分發服務以及對衛星有效載荷的業務運行管理等內容;應用系統包括環境應用系統和減災應用系統。

    “‘環境減災’A、B衛星的成功發射是幾代環保人的夙願,對提升我國現有科技支撐能力和環保國際地位將起到重要作用。”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表示,目前我國環保系統的環境監測站遍佈全國,主要用於大氣、水體、土壤等多方面的環境監測,衛星的發射將大大提高我國生態環境宏觀監測能力。

    中科院院士、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陳述鵬介紹説,小衛星星座系統與大衛星的區別是它由多顆小衛星組成,相比而言,具有成本低,綜合時空分辨率高等特點。

    從衛星傳回地面的數據將通過中國科學院地面站負責衛星下行數據的接收、存檔管理和數據分發任務;接收下來的海量數據經過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處理、分析,形成數據應用産品才能被環境及災害監測部門使用。

    “航天技術與現有環境監測技術的結合,將組成立體的環境監測體系,實現大範圍、及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為污染事故的預警和應急提供技術支持,還可實現邊遠地區環境質量數據的採集和傳輸。”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對環境衛星提升我國環境監測水平充滿信心。

    兩大戰略打造完善“環境衛星星座系統”

    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説:“過去對全國生態環境進行一次調查耗時費力,還要花費鉅資,而利用衛星技術,可以快速、大範圍地觀察大氣、土壤、植被和水質狀況,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環境減災”衛星是我國繼氣象、海洋、國土資源衛星之後的一個全新的民用衛星。“環境減災”衛星擁有光學、熱紅外、超光譜和雷達等多種類型遙感探測設備,是國內民用衛星中技術最複雜、指標最先進的對地觀測系統之一。

    趙英民介紹説,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的建設就是要通過構建多顆遙感小衛星組成的星座,初步建立起先進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我國環境監測和綜合減災能力,實現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減災委和航天科技集團就聯合提出了建設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系統的建議。2000年,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被列入“中國民用航天十五計劃和後十年規劃”;2001

    年在《中國航天白皮書》中被列為民用衛星發展重點; 2003年2月,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獲國家批准立項。

    經過全面規劃及反復論證,我國確定了小衛星星座建設分步實施戰略。第一戰略是先期發射兩顆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第二戰略實現由4顆光學小衛星和4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組成的“4+4”星座方案。此次發射升空的兩顆光學小衛星是第一階段的“先遣部隊”,雷達小衛星計劃于2009年上半年發射。

    “此星座的建成併發揮作用以後,將在我國對地觀測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國家航天局局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孫來燕表示。

    “四大武器”保障全天候對地環境與災害觀測

    “環境減災”A、B衛星是國家為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抗災減災能力發射的專門衛星。這兩顆光學小衛星可形成可見光探測完成對地重復觀測2天的觀測能力,其中A星的高光譜探測通過側擺可形成4天的重復觀測能力,而B星的紅外探測也可形成4天的重復觀測能力。雙星共同作用,真正實現了全天候長時間的對地環境與災害觀測。

    那麼, A、B雙星是如何實現觀測任務的呢?專家認為,這歸功於星上載荷的作用。搭載在A、B雙星上的載荷中,其中“四大武器”格外引人注目。

    “環境減災”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6日在“環境減災”A、B衛星發射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衛星上主要有效載荷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研製,以滿足環境監測與減災預報要求。這兩顆衛星均載有兩台寬覆蓋多光譜CCD相機,設置有三個可見光譜段和一個近紅外譜段,從而使信息獲取豐富。

    A星還載有一台超光譜成像儀,它有115個譜段,地面分辨率為一百米,幅寬大於50公里,能更精細地監測地面的環境和災情。B星則另載有一台紅外相機,擁有近紅外、短波紅外、中波紅外、長波紅外等四個譜段,其中,中波紅外譜段對森林火災及走勢、秸稈焚燒環境監測等具有很好作用,同時具有夜間觀測能力;長波紅外譜段對熱特性敏感,可用來記錄地球表面的發熱特性,利用紅外異常,可進行地震預報,進行城市熱島效應監測,監測水體熱污染等。

    這兩顆衛星將在一個軌道面內飛行,組網進行接力成像,兩天完成覆蓋我國國土一遍,能開展高質量的環境監測和對災害進行快速監測預報。

    此外,A星還作為亞太多邊合作衛星,搭載有泰國的ka通信試驗設備。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系統的建設採取了業主制,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減災委為衛星業主單位,共同負責衛星運行管理與應用系統建設。 

 
 
 相關鏈結
· 回良玉祝賀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兩小衛星發射成功
· “環境減災”A、B衛星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 “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