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述評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歷程:30年,我們這樣走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30年對外開放,30年成就輝煌。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展現出中國的進步、發展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從容

    1978年5月2日,法國巴黎奧利機場。法國總理雷蒙·巴爾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帶領的國家級政府經濟代表團。

    這個後來被稱為中國向西方開放的“先遣隊”的代表團,在1個多月內馬不停蹄走訪了法國、西德、瑞士、丹麥、比利時5個國家的15個城市。

    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向發達國家,外部世界的發展令中國來訪者睜大了新奇的眼睛:當時西德的高速公路汽車時速普遍達到上百公里,而中國當時最好的公路也就跑60公里;法國一家鋼廠年産量350萬噸,職工只有7000人,而中國要達到這一生産能力至少需要10萬人……

    時隔多年,谷牧回憶這段往事仍然感受頗多:“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發達國家的經濟確有很大發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已經落後很多,它們在社會化大生産的組織管理方面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

    這是中華民族新的覺醒。

    1979年1月,美國《時代》週刊説,“中央之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外商合資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30年過去了,外資企業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資金和技術支持,更為國內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經驗。”工商總局外商投資企業註冊局負責人孟鈞説,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已超過40萬戶,投資總額超過2萬多億美元。

    在深圳博物館門前矗立著一尊雕塑:一位巨人張開雙臂,“奪框而出”。富有深刻寓意的藝術形象,使人不禁想起深圳經濟特區創立之初,鄧小平給予這裡的交待:“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7月,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並於次年正式定名為“經濟特區”。由此,中國對外開放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

    1984年4月,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上海、天津、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放寬這些城市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權限,給予“三資”企業優惠待遇。

    不久,對外開放範圍進一步擴大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後來又擴大到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建立海南省,並將全省設為經濟特區。至此,中國所有沿海省份全部成為開放地區。

    開放、擴大開放、全方位開放——30年的中國,“開放”與“改革”比翼齊飛,成為推進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引擎。

    在擴大開放基礎上,國家提出了加快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在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擴大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的沿海發展戰略。

    在對外開放政策帶動下,1984年到1988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其間,中國經濟總量、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都翻了一番,國家財政收入增長40%。

    1992年,經受經歷了國際國內風雲變幻衝擊的中國,繼續以自信、堅定的姿態,推進對外開放。這年秋天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

    對外開放的步伐如此堅定、如此沉穩,又是如此頻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後設立15個保稅區,利用“境內關外”的獨特條件發展對外經濟;開放了沿長江的6個港口城市,批准設立長江三峽經濟開放區;開放13個陸地邊境城市;批准內地所有省會城市對外開放……

    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局面。

    2001年11月10日,經歷15年艱苦談判後,這一天,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此後,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對外開放,如同陣陣春風,吹開了萬紫千紅。

    30年前,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説,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還是件稀罕事。30年裏,不僅外國的人來了,外國的商品來了,外國的資金來了,外國的技術來了,外國有益的經驗和觀念也來了;更重要的是,開放讓我們以更加自信、更加進步、更加從容的姿態,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王志發介紹,目前每年出境的中國公民已超過4000萬人次,中國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預計到2015年,中國出境人數將達到1億人次。

    2000年初春,一家中國公司的名字出現在了美國坎姆頓市的道路上──“海爾路”。

    “我們如果不創立自己的名牌,那麼中國就不是‘世界工廠’,而是‘世界加工廠’。”海爾集團負責人的張瑞敏表示,海爾“走出去”的目的就要從製造商發展成為品牌商,利用差異優勢創造世界名牌。

    從簡單的勞務輸出、産品輸出到跨國並購、資本出海,在大力“引進來”的同時,中國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中國這艘巨輪,勇敢地駛離了入海口,開始在更浩瀚的大洋之上,搏風擊雨、錘煉壯大。

    20多年前,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撰寫的《第三次浪潮》,成為中國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在他的印象裏,中國“是一個封閉的國家”。

    幾年前,托夫勒再次來華訪問時,看到的卻是“一個不同的中國”。“20多年以前,沒有人能想像中國的崛起。”以“預言未來”聞名的這位未來學家談起中國的發展,不得不這樣承認。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新疆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年文藝晚會和攝影書畫展
· 山東省委省政府隆重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大會
· 郵政局18日將發行《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紀念郵票
· 全總召開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座談會 孫春蘭講話
· 歷史契機等我們把握——寫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
· 水利部16日隆重召開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幹部大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