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歷史契機等我們把握——寫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7日   來源:人民日報

歷史的契機等待我們把握
——寫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下)

任仲平

深圳港鳥瞰(11月25日攝)。     深圳經濟特區是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設立的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1980年的深圳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小鎮,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28年後的今天,深圳已成為擁有超千萬人口、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現代化大都市。其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印證了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戰略先機。 新華社記者陳學思攝

    深圳港鳥瞰(11月25日攝)。深圳經濟特區是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設立的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1980年的深圳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小鎮,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28年後的今天,深圳已成為擁有超千萬人口、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現代化大都市。其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印證了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戰略先機。 新華社記者陳學思攝

    (一)2009年正向我們走來。

    這可能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蘊含重大機遇的一年。

    這一判斷,是基於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在激流勇進30年之後,正全面駛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

    “深水區”、“攻堅戰”、“矛盾凸顯期”、“改革在闖關”……這些年來,改革開放的航船一直在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清醒的危機意識中,在困難和矛盾的挑戰中破浪前行。如果説30年改革開放,以舉世矚目的成就、前所未有的跨越,給國家以富強,給社會以進步,給人民以信心,那麼我們也不諱言,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並非一路坦途,改革越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難題就越大。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我們重溫光榮與輝煌,也留下追問和思考:如何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圖表: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0.9%  新華社發

    (二)這是一段我們曾經以不同年齡積極參與的歷史,也是一段我們曾經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歷史。30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或許能幫助我們判斷所處的歷史方位。

    我們從哪來?我們到哪去?

    我們從短缺經濟來,到充裕經濟去。當年,有多少種商品,幾乎就有多少種票證,小小方寸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冷暖。而今,票證與物質匱乏一起成為記憶,中國已步入琳瑯滿目的買方市場。

    我們從溫飽不足來,到全面小康去。“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樣的千年夢想正越來越清晰。30年間,2.35億人脫貧,中國人民跨過總體小康的門檻,開始了寬裕、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從計劃經濟來,到市場經濟去。1979年,鄧小平同志一句話震驚四座:“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成為億萬中國人的共識。

    我們從封閉經濟來,到開放經濟去。從“殺出一條血路”到“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我們在摒棄閉關自守的同時也拋棄了落後,在轉向開放兼容的同時也走向了富強。

    我們從“鬥爭”年代來,到和諧社會去。告別僵化沉悶,迎來生機勃勃;告別單調劃一,迎來多元多樣;告別“非友即敵”,迎來“和而不同”。中國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朝氣和活力。

    ……

    12月16日,一名參觀者被一張1980年拍攝的時尚女青年的合影照片吸引。當天,《記憶30年》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全國攝影大展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開幕。本次大展由“民生記憶30年”“城鎮記憶30年”“家庭記憶30年”三部分組成,共展出照片近800幅。新華社記者王建華攝

    (三)毫無疑問,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構成了我國30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背景。3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軌跡。

    我們的成就巨大,然而差距也還不小。

    今日之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

    就在即將過去的2008年,我們經受住汶川大地震的生死考驗,書寫了北京奧運會的壯麗篇章,讓世界為之感動為之震嘆。但也是在這不同尋常的一年,我們遭遇問題奶粉事件折射的社會誠信危機,面臨甕安事件暴露的公共管理問題,面對出口企業之困、社會就業之難帶來的經濟挑戰……

    作為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30年間,我們的經濟體制在變革,社會結構在變化,利益格局在調整,思想觀念在更新,與此同時,也逐漸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對這些問題,應當怎麼看?

    2000年10月14日,成都市“無車日”活動正式啟動。這是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技術人員在市中心進行“無車日”空氣質量監測。 2000年10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無車日”活動,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舉辦並加入全球“無車日”活動的城市。“無車日”的宗旨是增強群眾環保意識,使他們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鼓勵人們使用更為清潔的交通工具。新華社發

    (四)15年前,小平同志就曾深刻地指出,“發展起來了的問題不比不發展起來的時候少。”

    當前的不少矛盾和問題,在改革開放前是未曾顯現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凸現出來的。對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有些問題,是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新問題。收入差距擴大,是告別普遍貧窮、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煩惱”。通過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做大發展“蛋糕”,我們就能逐步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改革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有些問題,是由於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在一段時間內,與經濟領域的改革比,社會領域改革相對滯後。重要的是,這樣的局面已出現“拐點”: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到推行城鄉義務教育“全免費”;從普及農村低保,到建立廉租房制度,政府已將社會事業作為發展的著力點,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有些問題,是經驗不豐富、設計不週密、操作不規範造成的。改革開放前無古人、世無先例,“本本”上沒有答案,前進的道路上難免有失誤。“摸著石頭過河”,説的正是“試錯邏輯”: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

    還有些問題,如誠信缺失、貪污腐敗,與市場經濟沒有必然聯絡。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商品交換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等價交換。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講求遵守規則,排斥貪污腐敗。腐敗,往往是體制轉軌時期的權力尋租;遏制腐敗,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職能轉變。

    總起來看,我們出現的一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許多問題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結果。發展中的問題要靠不斷發展來解決,改革中的問題要靠深化改革來解決。

    10月24日,在天津檔案館徵集部,王樹森副主任整理改革開放30年票證及老照片。 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天津檔案館近日整理並向社會徵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居家生活的老物件、有價值的手稿、票據、老照片等,透過數百件物件,人們可略見30年天津城市的滄桑巨變。 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五)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一個國家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往往都要經歷一個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高發期。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説過,“現代化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則滋生著動亂”。

    3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變革廣泛而深刻。我們只用30年時間,就走過了人家上百年走過的路程,既會面臨與其它社會轉型類似的共性問題,也會産生屬於自己的獨特挑戰,各種矛盾和問題往往比較集中地凸現出來。五千年的大國古國,30年的轉折變革,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飛速跨越的歷程,必然是一個機遇不斷涌現、問題層出不窮,傳統的痼疾、時代的痛楚疊加交織的過程。

    一個社會存在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適當的“衝突”常常是社會有活力的表徵。真正的危機並不是有矛盾和衝突,而是缺乏有效解決矛盾和衝突的機制。歷史經驗表明,危機中往往蘊藏著契機,在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一旦被正視,就會成為尋找出路的壓力、催生變革的動力。這種正視,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正確認識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二是準確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路徑。

    我們應當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中國現代化過程緊密相連,與當代中國深刻的社會轉型緊密相連。困難和挑戰,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上升通道中必須跨越的障礙,我們有能力分享其所創造的輝煌與成就,也有勇氣直面與之相伴的挑戰與考驗,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

    我們應當看到,改革是一個持續的歷史過程,又會顯現出階段性特徵。在深刻的社會轉型中,從最初的普惠性到今天的利益訴求多元,正是30年不斷推進改革的結果。在利益不斷分化的今天,人們的利益增進不可能是均等的。我們的改革開放,應當從主要是利益調整轉向利益調整和利益增進並重,從“利益傾斜”轉向“利益兼顧”,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樣,社會才能和諧,改革開放才能順利推進。

    我們應當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漸進式”的特點。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目前面臨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寬、觸及利益層次深、配套性強、風險比較大的改革。在攻堅階段,我們必須更加注重“整體推進”,努力在那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上,在事關全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

    我們還應當看到,困惑與難題的存在,對於破解困難的呼籲、建議甚至質疑,並不是改革的攔路石,而恰恰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動力和深層助推。只有通過堅定不移的突破與攻堅,實現新的層次上的社會滿足,才能打消疑慮、破除困惑,在破解各種難題中,進一步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刻下一個國家和民族頑強向前的足印。

    圖為整裝待發的“神舟”號飛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新華社發

    (六)歷史的長河有時迂迴曲折,有時一瀉千里,這其中有歷史的契機,也有人的主觀努力。只要我們堅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改革,我們就會為改革的成就而自豪,從而對改革充滿信心;也會清醒地認識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謀劃和推進改革,更好地推動歷史的進程。

    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轉變片面追求GDP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公平正義,提倡共建共享;強調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科學發展觀深刻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僅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成為解決改革發展中矛盾和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藍圖,科學設計改革開放路徑。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的同時,我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努力使改革兼顧到各方面的利益,照顧到各方面的關切;我們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統籌好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統籌好改革涉及的各項工作。人們看到,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得到全黨全社會廣泛認同,在實踐中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正在通過科學發展逐步改善,正在通過深化改革逐步解決。

    回望30年改革開放,我們遇到了來自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自然界的多少風險與挑戰,正是因為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才使我們有底氣有實力斬關奪隘,一路向前。今天,困難與挑戰仍在,信心與勇氣依舊。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我們的改革開放必將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七)在歷史的坐標上,改革開放是千年變局中百年變革的延續。當西方用堅船利炮粉碎“天朝大國”的尊嚴時,有人驚呼“三千年大變局”開始了。其後百年間,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只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性課題。改革開放承接歷史的血脈,延伸著前輩的光榮與夢想。

    在世界的維度上,改革開放是經濟全球化中國家命運的轉折。近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發生了三輪經濟全球化,與此相聯絡,中國的命運也出現了三次大轉折。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第一輪經濟全球化展開,中國被打入谷底,成為資本殖民主義的最大受害者。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使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斷裂,中國抓住時機,獲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世界步入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輪經濟全球化浪潮浩浩蕩蕩,中國乘勢轉身,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

    這是五千年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的一次大變革,是近一個世紀以來繼辛亥革命和建立新中國之後,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復興而進行的又一次偉大革命。在改革開放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鬥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機遇稍縱即逝,未來任重道遠。如果我們能以國內已有的矛盾和問題形成的倒逼機制,抓緊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失時機地深化改革;如果我們能以金融危機對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形成的倒逼機制,以經濟發展方式之變促進社會發展之變,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中國的改革開放將在戰勝困難和挑戰中,迎來嶄新的未來。

    (八)1987年,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的記者述評《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曾這樣寫道——

    “國際上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甚至在談論本世紀末可能發生一場特大的世界性經濟動蕩。儘管經濟學界的看法不盡一致,但這類預測仍值得重視。一旦大的動蕩發生,就可能帶來大的危機,也可能帶來大的機會。如果趕在大動蕩前長硬起飛的翅膀,就可能乘風而起;如果耽誤了這已經不多的時機,就只能在各方轉嫁危機的重壓下更加貧弱。”

    21年過去,在一場席捲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中,中國的未來給世界以信心。從30年前被稱為相對落後的“後發展國家”,到今天被譽為“最具活力的新興經濟體”,回頭再看,沒有30年改革開放造就的強大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沒有30年改革開放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沒有30年改革開放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不會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堅實。

    在中國文化中,30是個特殊的年輪。30年前,面對困境,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我們黨帶領人民以萬眾一心的奮鬥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壯麗史詩。30年後的今天,時代需要我們繼續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更大的毅力和勇氣,為中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復興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歷史的契機又一次等待我們把握。 

30年不變的時代呼聲
——寫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上)

任仲平

    料圖片11月16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佈《2007/08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使中國在人類發展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人類發展指數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接近“高人類發展國家”的標準。這是發佈會現場。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一)不平凡的2008年就要過去了。

    當歲月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全球經濟還未從金融風暴的陣痛中醒來。

    “一切都崩潰了,價值已再難持守,世界上到處彌散著混亂。” 人們開始對自由資本主義重新審視,將探尋的目光轉向地球的東方,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評論“中國模式”,打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點擊查看更多>>>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

人民日報評論員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對世界的吸引力之一,就是這30年改革的成敗,關係到一個新型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興衰。這30年,橫跨了兩個不同尋常的世紀——剛剛過去的20世紀,恰是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轟轟烈烈到遭受挫折,又煥發生機的世紀。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世紀,又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不斷發生的危機中自我審視,社會主義重新引起世界矚目的世紀。

    “社會主義是20世紀的産物,也必將終結于20世紀”,西方曾有人如此斷言。然而,社會主義沒有終結,而是以更加旺盛的活力呈現於世界的東方。兩個世紀的質疑和回答,3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與實踐,社會主義在中國進一步煥發出蓬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中國力量厚積薄發,中國元素日益凸顯,中國道路吸引世界目光。點擊查看更多>>>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特稿:新起點·新挑戰·新突破

    10月11日,華燈初上,高樓林立的深圳市中心車水馬龍,流光溢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倡導設立的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從1980年國家批准設立經濟特區以來,“深圳速度”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個習慣用語。在短暫的28年間,深圳從一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邊陲小漁村發展到人口過千萬的現代大都市,城區面積也從最初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6700多億元,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目前已經成長為中國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高新技術産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以及文化産業是其四大支柱産業。此外,作為中國主要的外貿口岸,深圳進出口總額連續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0628美元,成為內地首個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劉詩平 朱立毅 周英峰)2008年11月初,一個名為“改革之星——影響中國改革30年30人”的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91歲高齡的袁庚名列其中。改革開放之初,袁庚在深圳一手創辦起蛇口工業區,他們喊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是當時最響亮的口號。

    當時的深圳還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到2007年底,它的出口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和地區生産總值,已經分別躍居全國城市第一、第三和第四位。點擊查看更多>>>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特稿:實現科學發展新跨越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李亞傑、周婷玉、李靖、劉娟)“雲的故鄉在哪?就在鮮花盛開的村莊裏。自信自強的繆家村人,就在家園裏創造奇跡……”

    走進浙江省嘉善縣大雲鎮繆家村,1000多畝的鮮切花種植基地、工業園區映入眼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有誰能想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貧困的繆家村可支配資金不到5萬元,到2007年已經達400多萬元。

    小村巨變。“一窮二白的貧困村能夠成為經濟強村,歸功於繆家村走上了科學發展之路,這是老百姓最高興、最舒心、最滿意的事情。”村民繆新興言談之間充滿自信……點擊查看更多>>>

 
 
 相關鏈結
· 水利部16日隆重召開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幹部大會
· 福州改革開放30年:從紙褙小城到宜居城市
·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成就"網上談在人民網舉行
· 國際政要和海外媒體對中國改革開放予以高度評價
· 黑龍江省城鎮居民收入改革開放30年間增長21.5倍
· 改革開放30年重慶市教育事業實現三大跨越式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