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開放式發展道路
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 陳德銘
3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作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漸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顯著提高,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開放式發展道路。
一
30年對外開放走過不平凡歷程。開放初期,我們通過設立經濟特區,為國內進一步改革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得以確立,對外開放由沿海向內地縱深推進。我國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01年12月,經過長達15年艱難而曲折的歷程,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此為標誌,開啟了新世紀新階段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
對外開放使我國實現了向經貿大國的轉變。30年來,我國市場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日益深化,對外經濟貿易取得長足發展。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額只有206億美元,2007年增長到2.2萬億美元。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進出口總額世界排名一年上升一個名次,2007年出口上升到第2位。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幾乎從零起步,目前已成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連續16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7年底,實際吸收外商投資累計達7630億美元,現存註冊外商投資企業28.6萬家,世界500強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戰略指引下,對外投資合作加快發展,截至2007年底,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到1179億美元。
中國特色開放式發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功。在對外開放中,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出口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37.5%。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萬億美元。對外貿易吸納的直接就業達8000萬人,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就業達4500萬人。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0%的速度,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6.0%。開放在促進增長、擴大就業的同時,還激發了國內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全方位的制度創新,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二
回顧30年的開放實踐,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
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30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無論國內出現什麼情況,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反復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鄧小平同志説:“對外經濟開放,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個長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會變。……即使是變,也只能變得更加開放。”江澤民同志説:“實行對外開放,是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中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胡錦濤同志説:“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在一次又一次的關鍵時刻和重大挑戰面前,我們黨始終旗幟鮮明地堅持對外開放,統一了思想,排除了干擾,抓住了機遇,確保我國與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航船不斷破浪前進。
始終堅持開放與改革相互促進。回首30年,從開放思想的萌芽、啟迪、碰撞、試驗到思維的轉變,從配套改革的縱深推進到輻射帶動,等等,對外開放為國內改革和體制創新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外生動力。經濟特區和各類特殊經濟功能區作為開放載體,發揮了先導、窗口和輻射作用,揭開了由點帶面式改革的歷史篇章。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技術、管理等外溢效應,對中國的體制變革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樣,正是由於計劃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金融體制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斷深化,才有了今天蓬勃發展的開放局面。特別是我國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為加入世貿組織創造了條件,加快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開放也是改革,開放兼容才能強國,這不僅是過去30年開放歷程的經驗濃縮,更是新時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指針。
始終堅持探索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道路。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國對外開放沒有成功先例可循。改革開放初期,立足勞動力豐富、國內市場廣闊而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較優勢格局,緊緊抓住國際産業轉移的寶貴機遇,以漸進式區域開放為主線,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加入世貿組織後,在推動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等領域不斷探索,在實施自貿區戰略、深化多雙邊關係和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務實推進,在承擔國際責任、開展對外援助等舞臺上既有所作為又量力而行,不斷豐富對外開放的實踐。回首30年,我國的對外開放始終體現了自身國情與世情、時情的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始終堅持在開放中維護經濟安全。3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開放是為了自身更好地發展、更有效地維護國家根本利益這一宗旨。我們早期設立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目的就是發揮其在開放上的先導和示範作用,避免一些政策對全國帶來較大衝擊。我們一直秉承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主、間接投資為輔的方針,同時審慎開放國內資本市場,有效防範了國際金融風險。在加入世貿組織談判中,我們根據中央確定的方針,在原則問題上從不妥協和讓步,為國內産業尤其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産業爭得了必要調整期。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中國今天的經濟抗風險能力已明顯提高。實踐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封閉必然落後,開放強國富民。過去30年,我們堅持走開放式發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仍然要靠進一步的開放再創輝煌,這是今後必須堅持的方向。
三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著新的形勢和環境。從國內來看,經濟總量擴大和人口不斷增加,與能源、淡水、土地、礦産等戰略性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如果繼續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低效益的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經濟發展也不可持續。從國際來看,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既要面對來自意識形態領域和冷戰思維的遏制,也要受到現存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與規則的制約。伴隨綜合國力增強、與世界經濟聯絡更加緊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迴旋餘地增大,但外部對我的疑慮、擔心和防範也與日俱增,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更多。這些都對我們更好地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時間,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金融危機在全球範圍蔓延,並逐漸影響到實體經濟。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聯度日益提高,全球金融動蕩和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會逐步顯現,加上國內困難和壓力的聚合疊加,有可能遭遇改革開放30年來的最大挑戰。一方面,我們更加體會到,正是由於過去30年我們積累起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大的外匯儲備,才能在此次危機中擁有一定的迴旋空間,避免遭受更大衝擊。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中的摩擦加劇,國內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例如西方國家不斷對我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高投資、低消費,産業結構低層次雷同,服務業發展滯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這些都促使我們深刻思考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模式。
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展望未來30年,更應堅定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駕馭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在深化開放中維護好、發展好我國的根本利益。
妥善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當前,在外部形勢異常複雜、全球經濟衰退幾成定局的背景下,擴大消費、穩定出口對於防止經濟下滑尤為重要。特別要處理好內需與外需的關係。既要大力擴大內需,重點是最終消費需求,也要保持外需的增長,避免大幅回落。應當看到,今後一段時期,全球經濟衰退對外需的滯後影響會更加凸顯。要把穩定出口增長放在突出位置,迅速出臺一攬子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的外貿外資政策,大力化解出口面臨的壓力,防止出口過快下滑。我們要學會“危”中找“機”,加大支持企業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産品的政策導向力度,幫助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提高附加價值。特別是要從信貸、保險、財稅等各方面出臺政策,加大對中小出口企業的扶持,幫助其渡過難關。
切實踐行科學發展觀,促進對外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一是以開放促發展、促創新、促升級。大力支持高附加值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産品出口。積極擴大國內短缺的資源能源、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及零部件進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主有序地擴大服務業開放,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二是以開放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提高“引進來”和“走出去”水平。繼續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技術産業、高端製造環節和現代服務業,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我國人均GDP已超過2400美元,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條件更為成熟。應在推進對外投資、境外加工、境外資源合作、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等方面,放寬門檻,拓寬渠道,創新方式,加強服務,推動企業在更高層面上參與國際競爭。三是以開放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東部發達地區要注重制度創新,更多承接國際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中部地區要積極承接國外和東部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梯度轉移,力爭形成若干産業聚集度高和帶動力強的區域性開發中心。要實施沿邊開放戰略,把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結合起來,促進沿邊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深入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促進共同發展。我們要繼續拓展各種形式的互利合作,增強與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構建和諧的對外經貿關係,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充分利用各種多雙邊組織和機制,妥善處理分歧和摩擦,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繼續推進多哈回合談判,積極參加氣候、環境等問題的全球對話,推動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廣泛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完善以周邊為重點、輻射全球的自貿區網絡。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力所能及擴大援外規模,使受援國實實在在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要繼續深化涉外經濟體制管理改革,規範行政行為,減少各種不必要的行政審批,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規範化,給予企業更大自主權。同時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注意在擴大開放中趨利避害,防範各種外部衝擊和風險,更好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