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科院14日授予三位外籍科學家國際科技合作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孫聞)中國科學院14日將“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授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財團會長有馬朗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和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教授石·米歇爾。

    當天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北京向三位獲獎外籍科學家頒發了獎章和證書。三位專家的合作單位——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同時獲得表彰。

    有馬朗人教授是日本科學技術振興財團會長,國際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曾提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論,其中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論至今仍是原子核結構理論的重要基礎。于1984年和1995年兩度獲諾貝爾獎提名。

    沈元壤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長期致力於非線性光學、激光光譜學、表面科學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研究。是液晶非線性光學和表面非線性光學研究的開拓者,並在等離子體的光學非線性、分子多光子解離研究、原子和分子激光光譜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學術著作豐碩,享譽國際學壇,曾獲得多項國際性重要獎項。

    石·米歇爾是法國巴黎第六大學講座教授,國際著名的催化科學家,曾先後任歐洲催化學會主席、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等職。石·米歇爾是界面配位化學領域的先驅者,通過對多相催化各個複雜過程中宏觀與微觀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為搭建分子化學與固態化學之間的橋梁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率先為多相催化過程創立了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為界面配位化學領域的創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介紹,為表彰和獎勵在國際科技合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傑出外籍科技與管理專家,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和“四個一流”建設,擴大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中科院于2007年設立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2007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洛塔·雷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經中科院推薦,于日前雙雙獲得200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李家洋説,中國科學院在獎項評審過程中堅持標準和明確導向。要求獎勵對象要有助於發展新興學科領域;要有助於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及世界一流科學家建立穩固的戰略科技合作夥伴關係;要有利於我國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學術後代的培養;要有利於交流新的科學思想、新的儀器設備和新的創新資源;要有利於創造團隊合作的學術氛圍,促進具有原創性的科技成果産出。

新聞背景:“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
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石·米歇爾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孫聞)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教授石·米歇爾14日被授予“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

    石·米歇爾是法國巴黎第六大學講座教授,國際著名的催化科學家,曾先後任歐洲催化學會主席、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等職。石·米歇爾是界面配位化學領域的先驅者,通過對多相催化各個複雜過程中宏觀與微觀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為搭建分子化學與固態化學之間的橋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率先為多相催化過程創立了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為界面配位化學領域的創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石·米歇爾教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就致力於中法催化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數十次在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和國內許多大學講學,兼任我國多所大學和中科院多個研究所的客座教授,為我國培養許多催化專門人才,併發起中法雙邊催化會議。他在催化材料製備、催化表徵及理論等研究方面與中科院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組織了中法“環境催化”項目。在他的推動和組織下,建成中科院和法國科研中心之間大規模的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他受聘擔任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委會委員和學委會主任,指導具體研究工作,幫助佈置學科發展規劃,積極參與我國催化的戰略研究,為我國催化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聞背景:“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
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有馬朗人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孫聞)日本科學技術振興財團會長有馬朗人14日被授予“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

    有馬朗人教授是日本科學技術振興財團會長,國際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曾提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論,其中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論至今仍是原子核結構理論的重要基礎。于1984年和1995年兩度獲諾貝爾獎提名。

    有馬朗人非常關注中科院大科學工程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多次訪問中科院蘭州近代物理所、中國科技大學、上海應用物理所及國內有關大學和科研單位並作演講報告。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IRFL-CSR)工程立項的預研以及工程建設期間,多次安排該所工程技術和管理骨幹赴日進修、學習,同時派日本專家到該所指導HIRFL的升級改造工作和工程建設,對提高和培養中方青年研究人員在大科學工程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擔任東京大學校長期間,他推動了日本的東京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與中國科技大學及中科院相關所的實質性交流與廣泛合作,對兩國科技人員的交流和實質性項目合作的開展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有馬朗人先生為促進中日兩國科技界高層的往來以及兩國在科技戰略層面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始終堅持對華友好,積極參與各種中日民間團體活動促進中日友好,為促進中日兩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以及兩國友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聞背景:“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
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沈元壤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孫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14日被授予“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

    沈元壤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長期致力於非線性光學、激光光譜學、表面科學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研究。是液晶非線性光學和表面非線性光學研究的開拓者,並在等離子體的光學非線性、分子多光子解離研究、原子和分子激光光譜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學術著作豐碩,享譽國際學壇,曾獲得多項國際性重要獎項。

    沈元壤教授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初時期,就積極倡導並身體力行,與國內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活動。他自1972年第一次回國後,始終關心和指導中科院物理所的科研工作,並於上世紀80年代被聘為物理所名譽研究員,90年代被聘任為物理所光物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他的工作推動了物理所光物理學與其交叉學科的研究,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這一學科領域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其間,他還與實驗室和研究所有關領導研究討論了課題組的建組及其評估等有關問題,以他的創見和眼光,共同形成了激光實驗室課題調整方案,這也為後來物理所1984年作為中科院改革試點打下重要的實踐基礎。

    與此同時,由沈元壤教授倡議,在中國大陸召開的“全國激光物理討論會”,從1980年在青島首次舉辦以來,每兩年召開一次,至今已堅持了近30年,共組織召開了14屆。這一討論會對我國了解世界激光領域前沿動態、促進激光物理領域學科的發展,以及培養激光物理領域優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關鏈結
· 中科院第十屆“科星新聞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
· 中科院啟動太陽能行動計劃 促進能源結構的轉變
· 中科院提出"六大科技創新"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 中科院08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頒獎大會在京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