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綜述:一份份關愛溫暖了四川地震災區人民的心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1月30日電(海明威、陳健)跳鍋莊、唱羌歌、放鞭炮、貼春聯……懷著對新年的美好期望,災區人民迎來了汶川特大地震後的第一個春節。各級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關愛,灑遍災區的角角落落,溫暖了災區人民的心窩。

    為了讓受災群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汶川縣各級幹部從1月17日開始,進村入戶慰問受災群眾,及時解決群眾困難。汶川縣臥龍鎮22歲的藏族小夥子明卯,剛剛在板房裏舉行了婚禮。“房子塌了,我們原以為婚事辦不成了,可有了政府幫助蓋起的板房,我們終於順利地完成了心願。現在,政府給了我們補貼,廣東援建者送來了吃的、穿的,醫生在這裡給我們看病。”小夥子歡樂的話語裏滿是感激之情。

    汶川縣的學校在地震中毀損嚴重,全縣絕大多數學生都由國家統一安排,赴全國各地異地復課。春節前夕,汶川縣龍溪鄉龍溪村村民陳仕學牽掛了幾個月的心終於落了下來--他的3個去異地上學的女兒都平平安安地返鄉過年了!“可得學會感恩啊!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沒有那麼多的好心人,我女兒讀書可咋辦?”

    在都江堰市“勤儉人家”板房安置點,一份份關愛讓這裡的孤老、孤兒不再孤單。18歲的張揚在地震中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奶奶,除夕那天,民政局幹部把張揚接到家中過年。張揚説:“雖然失去了親人,但有了黨和政府的關懷,這個春節我覺得不孤單。”

    都江堰市向峨鄉的道路上,不時會碰到群眾用農用車拉著傢具喬遷新居。整潔的社區環境,人均35平方米的面積,上下兩層的設計,功能完備的廚房和衛生間……這一切,讓受災群眾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農民只是把自己的宅基地拿出來,就能不花一分錢住進水、電、氣、光纖都入戶的居民樓。這種配套以前根本想像不到。”向峨鄉黨委書記羅鴻亮介紹説。

    山川破碎的痕跡在青川縣仍然歷歷在目。但是,住宅、學校、醫院、蔬菜大棚……一處處援建項目正在廢墟上拔地而起。“能為災區人民做點事情,我們是蠻高興的,災區的群眾也懂得感恩,我們覺得來災區參加重建很值!”浙江對口支援青川重建醫療衛生總隊的總指揮陳新華説。除夕之夜,他和8名援建者留守在青川過年。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地震傷員康復中心,中心主任、護士長和康復人員除夕一起吃餃子、看電視。在地震中受傷下身癱瘓的余世秀説:“震後我們家沒有收入來源,全靠國家給我們的補助生活。在醫院治療不僅一分錢不用花,而且吃飯也不要錢。今年過年,一些好心人來看望我們,還給我們送來了水果和慰問品。”

    “關愛、溫暖、感恩、奮進”,這是四川災區震後首個年畫節--綿竹年畫節的主題。一幅幅年畫裝點出新春的喜悅,也展示出災區人民的精氣神:災區人民在大家的幫助下克服了困難,從廢墟裏重新站起來了,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愛!

災區群眾春節“心語錄”

    新華社甘肅隴南1月30日電(記者連振祥 陳俊 王艷明)一句句樸實無華的語言,令人感動、難忘,一聲聲發自心田的表白,讓人溫暖、踏實,“5·12”大地震後的首個春節,災區群眾是幸福的,更是樂觀、自強的。

    ──“過去只聽説幹部有烤火費,今年連我們農民都有了,不管年貨辦得多不多,天氣冷不冷,這個心是熱的。”

    這是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蒿坪村村民李文斌説的一句話,春節之前,他同全村69戶受災群眾一道,搬入了已經竣工的新居,每戶還領到了85元的取暖費,政府無微不至的關懷,讓他們感到這個春節很溫暖。

    ──“要是在過去,遇上這麼大的災難,我們早就成了逃荒的難民了,哪能像現在這樣紅紅火火過年。”

    這是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鄉賀家坪村村民潘貴平説的一句話,大地震中,賀家坪村118戶人家的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在最危難的關頭,黨和政府及時送來了帳篷、食物、衣服等,並以最快的時間幫助他們完成了新居建設,春節前後,村裏就有四戶人家迎娶新媳婦,這個年很熱鬧。

    ──“大年三十算一賬,人在本錢在,哪怕吃碗酸菜面,只要人團團圓圓,就夠了。”

    這是隴南市武都區安化鎮郭坪村村民王蘇香説的一句話,地震中,郭坪村也遭受了嚴重災難,全村106戶人家的房屋變成了一片廢墟,萬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一點讓郭坪村人很欣慰,在重建家園的日子裏,大家鄰里相助,互相幫扶,親如一家人。

    ──“已經夠了,已經夠了,再多就吃不完了。”

    這是隴南市文縣中廟鄉聯豐村村民賈玉花説的一句話,春節期間,隴南市組織幹部對重災鄉鎮和農村逐一進行慰問,由於之前不斷得到各方面的關心和幫助,過年了,賈玉花家米、面、油等還有,當看到市政府又送來慰問品時,她一再推辭,堅持不要,同賈玉花一樣,無論遷入新居還是住在帳篷裏的群眾,在災後第一個春節,都是衣食無憂。

    ──“過年雖好,但對受災群眾來説,更重要的是過日子。”

    這是武都區漢王鎮蔡家灣村村民劉改順説的一句話,按照習慣,當地群眾一般正月初六後才下地幹活,但今年卻不同,除大年三十晚上吃了頓年夜飯外,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劉改順一家人白天都在下地幹活,他同當地群眾一樣,心裏明白,大災之後,不但要重建家園,更要發展生産。

3年要完成10年的任務
——重建促進隴南災區社會事業大發展

    新華社甘肅隴南1月30日電(記者王艷明 連振祥陳俊)“在衛生上的重建和投入,災後3年內要完成的工作相當於過去10年的任務。”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衛生局局長徐志忠站在一座新開工的衛生院旁説。

    “5·12”大地震中,在甘肅省隴南災區,被破壞的不光是民房,還有大量的學校、醫院。

    災後重建,同農村倒塌房屋一樣,隴南災區的學校、醫院也納入了統一的重建規劃,一些建設工地,節日期間都沒有停工。

    “這次重建,標準提高,速度加快,區、鄉、村三級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成後,將達到比較發達的水平,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將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徐志忠説。

    根據災後重建規劃,在隴南重災區之一的武都區,三級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三年內幾乎要重建一遍,包括5所區級醫療機構、36所鄉鎮衛生院、684個村衛生室,總投資2.8億元。

    在整個隴南市,災後重建,衛生領域的投入更多。截至去年年底,僅國家批復立項的就要11.29億元。另外還有世界銀行貸款、深圳援建、香港世貿集團援建、中國紅十字會援建等一大批衛生項目。

    在教育方面,地震後的投入也非常大,截至去年年底,隴南市已籌措校舍重建和維修資金3.37億元。春節前,已經完成了295所學校的維修和6所學校的重建,接下來的兩年內,還有700多個維修和重建項目要陸續完成。

    受所處環境和交通條件影響,在地震前,隴南市很多地方都較為封閉和落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也比較緩慢。災後重建,不但給教育、衛生等事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在交通等基礎設施改善上,也獲得了大發展。

    隴南市山多、河流多,許多地方長期不通車,也沒有橋。在去年一年裏,當地規劃的106所便民橋全部開工,在春節前有86所已經建成,303個村莊的32.61萬群眾的出行從此改變。

特寫:尊重自然、祈求幸福
——災區羌族百姓歡度“俄苴”節

    新華社四川茂縣1月30日電(記者 海明威)農曆正月初五,驕陽遍灑四川茂縣的高山河谷。58歲的曲古鄉羌族婦女殷啟英起了個大早,穿上了漂亮的羌族傳統服飾,開始趕制野獸形狀的饃饃。

    “今天是兒娃子的節日。他們要上山去打獵,還要祭神塔。我們女人要在山下等著他們滿載而歸!”殷啟英對記者説。

    農曆正月初五,是羌族人民的“俄苴”節,意為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它與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瓦爾俄足”(羌族婦女領歌節,又叫婦女節)相對應,是羌族的重要節日,民間已流傳千年。

    和殷啟英一樣,曲古鄉的全村婦女,30日這天都穿上了節日的新裝、趕制出了獸形饃饃(有牛狀、有野豬狀、有獐子狀),供自家男子帶上山去。

    臨近正午,全村的男人都集中起來,他們都背著弓箭,在羌族祭祀文化的傳承人“釋比”的帶領下,上山去祭拜那已豎立上百年的神塔。

    獻上羊、獻上牛、獻上雞,灑上酒、點上香……老“釋比”王華平口中唸唸有詞,意為祈禱新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家平安。之後,男子們紛紛拿出自家的獸形饃饃,在遠處擺放好,開始比試誰的箭法更準。

    “過去,我們都是在祭祀後,真的開始進行狩獵比賽,誰家的男人獵得的動物越多,誰家今年就會更幸福。”王華平説。

    至於為什麼現在開始“射擊”饃饃,老“釋比”也告訴了我們答案。原來,羌族百姓在很多年前就意識到野生動物越來越少了,不能再獵殺了,於是在“俄苴”節上就發明了這個變通的方法,來保留這個傳統。

    據介紹,“俄苴”節上祭祀的白塔是為了紀念一位羌族的狩獵英雄洪木基。這位英雄雖然從來百發百中,但卻在最後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野獸無法生存了,於是獨自搬進山林,住在一個岩洞中懺悔。

    當地老人告訴記者,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過“俄苴”節,一是感謝萬能的阿巴思(天神)賜予羌人賴以生存的百獸;二是敬奉能悔過自新的狩獵英雄洪木基;三是祈求新的一年能空手出門,抱財歸家;四是提醒人們要尊重自然,保持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祭祀和“狩獵”結束後,男子們回到了村落,女人們則端著美酒在村口迎接。喝上一大口酒,放下滿載的“獵物”,就是歡慶的時刻。各種各樣的傳統體育比賽在曲古鄉的草壩子上逐一展開,女人們則跳起歡快的鍋莊。

    老大媽殷啟英説,去年經歷了地震,現在過年了,總要樂和一下,因此幾乎全村的老小今天都出了門,聚攏到了一起。農曆正月初五,羌族“俄苴”節,小小的羌族村落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人聲鼎沸,歡聲笑語不斷。

春節,一次更艱巨的志願活動
——守望北川災區的志願者春節側記

    新華社成都1月30日電(記者 劉大江)大年初五,古米藍與5.12完美春天志願服務總站的戰友們,仍然堅守在北川災區。春節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傳統主題,似乎與他們無關。

    這些自發的民間志願者,一直忙於陪伴地震“三孤”(孤老、孤兒、孤殘)人員,慰藉他們因逢佳節倍思親而被重新撕裂的心靈創傷,自己卻沒有時間過年。

    準備一台板房“春晚” 累病幾個志願者

    這是一場簡單而令人溫暖的“春節聯歡晚會”,地點在綿陽永興板房區。

    14歲的胡桂亮被妙趣橫生、豐富多彩的節目逗樂了,他與其他人一樣,在笑聲中拼命拍著手掌,表達著內心久違的快樂。

    這個老家在北川縣城的孩子,家裏人在大地震中全部遇難後,陰鬱曾一度成了他最明顯的性格特徵:不上學,不與人交往,整天把自己關在板房裏一聲不吭。

    “他太需要心理援助了!”39歲的5.12完美春天志願服務總站負責人古米藍説,“只有方式正確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才是打開他緊閉心扉的鑰匙。”在古米藍10多次耐心走訪後,沉默的胡桂亮才第一次向她訴説心中壓抑已久的悲痛,那天下午,他們像母親和兒子般抱頭痛哭和傾訴。“那天開始,小桂亮才慢慢嘗試著走出地震災難陰影。”古米藍説。

    特別是春節,對於喪妻離子、家破人亡的人們來説,似乎更是一道高高的坎兒。

    為了幫助受災群眾邁過這道坎兒,在當地團委的支持下,5.12完美春天志願服務總站的志願者們準備了這臺特殊的板房“春晚”:包餃子,嘗香腸臘肉,吃團年飯,看文藝義演。

    這臺“春晚”其實從大年三十上午就開始了,古米藍説。

    “為準備這臺板房‘春晚’,我們都累病了幾個,受災群眾的笑臉,就是我們最好的回報!”志願者們説。

    累出胃病 母親受傷只能電話“拜年”

    大年初四清晨,古米藍的胃疼又犯了。

    鑽心的疼,使她臉色慘白。她本來正在張羅看望孤老、孤兒工作,只得慢慢回到板房坐下來,休息一會兒,費力喝了點熱水,感覺好一點,又重新站起來,對同伴們説:今天上午要給好幾個老人拜年,不能耽擱了,出發吧。

    為了節約經費和不産生藥物依賴,古米藍胃疼的時候堅持不吃藥,硬撐,實在撐不下去,就休息一會兒。半年下來,原本白凈豐滿的她,已經憔悴得厲害,臉瘦得顴骨高高凸起,同伴們看得直掉淚。

    這天,古米藍看望的第一個對像是91歲的老人唐文玉。這名老家在北川縣城的婆婆,家裏有10人在大地震中遇難,其中包括她最喜歡的孫子。但倖存下來的兒子沒敢告訴她實情,只説孫子他們在外地治傷,馬上就要回家。

    在溫暖的板房裏,唐婆婆生病躺在床上已經不能起來。望著唐婆婆松樹皮般溝壑縱橫的臉,古米藍重復著往日的“謊言”:您孫子他們來信了,等傷徹底好了,就回來給您拜年!

    老人嘴唇微動卻沒有聲音,老人剎那間沐浴在一片幸福的光彩中。

    古米藍的眼淚快掉出來了。親情的缺失給受災群眾心靈留下難以癒合的巨大創傷,情感的撫慰,對於他們來説是多麼重要的甘霖呀!她説。

    忙了一天,直到晚上,古米藍才想起給家人打電話。在電話中聽見受傷未愈的母親的聲音,她才感到自己好像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從大地震開始至今,她因為當志願者,只回家兩次,“給家人拜年,也只能通過電話”。

    母親很寬容,也很支持我,這是我堅持志願活動的一個精神動力。她説。

    “春節是一場更重要、更艱巨的志願活動”

    對於災區志願者來説,春節是一場更重要、更艱巨的志願活動。古米藍解釋説,為了幫助災區群眾過好春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志願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活動的。

    在採訪中,不斷有電話打進來。放下電話,古米藍説,救助北川禹裏鄉幼兒園106個孩子的物資已經運到綿陽,包括襪子、手套、棉衣、玩具、學習用具等,價值好幾萬元,為了以最少的錢買到最多最好的東西,他們特地從浙江批發購買。

    早在2008年8月底,古米藍和5.12完美春天志願服務總站的夥伴們發起“這個冬天不會冷”、為災區倡議暖冬行動。截至目前,他們籌集倡議了上千萬元的各類物資,直接發到極重災區受災群眾手裏。

    古米藍為她的志願者夥伴們感到驕傲。她説,很多志願者都是帶了成千上萬的錢過來,給受災的人捐物品、捐錢,最後身無分文,還得向我們借錢或者湊錢才能回家。

    1月25日,溫家寶總理在汶川映秀鎮板房安置小區吳志遠等幾家合用的廚房裏炒菜。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四川受災最為嚴重的北川、德陽、汶川等地,和災區人民一起過年。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溫家寶總理和四川地震災區群眾共度2009年春節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後的第一個春節。在這萬家團圓的時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惦記著災區的群眾。1月24日至25日,他來到四川受災最為嚴重的北川、德陽、汶川等地,和災區人民一起過年。 詳細》

    1月21日,在四川汶川縣漩口鎮,羌族青年簡巧軍、向紅夫婦在新房前挂燈籠。新華社記者 璩靜 攝

一切為了受災群眾"溫暖過冬"--記者災區春節見聞

    新華社四川青川1月28日電(楊三軍 楊迪 陳健)“要不是伍書記借給我們兩間房住,我一家三口只有在過渡房裏過冬、過春節了,那可就遭罪嘍。”大年初三上午,四川省青川縣觀音店鄉余壩村村民王仲民一邊忙著蒸臘肉、臘腸,一邊笑著對記者説。

    “伍書記一家沒把我們當外人,大年三十晚上,我們兩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非常歡喜熱鬧。”王仲民説。記者注意到,雖然是借住的房子,但屋子裏收拾得非常整潔,大福字、紅燈籠、春聯,一樣也沒少。 詳細》

    1月26日,四川安縣桑棗鎮村民在聯歡活動現場觀看文藝表演。 大年初一,在四川安縣桑棗鎮洛祥板房小區,村民們歌舞聯歡過大年。新華社發(張曉理 攝)

地震災區春節見聞:堅守、思念、堅強、溫暖、心願

    新華社四川青川1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楊迪、周英峰)新年新氣象。牛年第一天,地震極重災區青川縣在一片明媚的陽光中醒來;氣溫回升,融融的暖意讓人感到春的腳步已然臨近。

    26日上午,記者乘車路經黃坪鄉時看到,一些早起的小朋友已經在道路邊嬉戲,或是在河灘地上放著鞭炮。 詳細》

 
 
 相關鏈結
· 香港舉行慈善步行活動為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籌款
· 地震災區春節見聞一切為了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 地震災區春節見聞堅守、思念、堅強、溫暖、心願
· 溫家寶總理和四川地震災區群眾共度2009年春節
· 新華視點:來自四位地震災區“名人”的除夕連線
· 汶川地震災區學子的廣東別樣春節:抓緊時間看書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