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在歷史罕見大旱考驗面前—有關部門迎戰旱魔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記者 姚潤豐、董峻、于文靜)從乾旱到大旱,再到特大乾旱,牛年春節以來,旱魔以驚人的速度在北方大地無情地肆虐起來。據國家防總辦公室統計,截至2月6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61億畝,加上去冬三北地區幹封地面積1.40億畝,目前全國耕地受旱面積3.01億畝,比常年同期多1.11億畝,有437萬人、210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北方冬麥區受旱面積1.54億畝,重旱面積5372萬畝、乾枯394萬畝。

    紅色警報已經拉響,大半個中國已經處在罕見的春旱威脅之中。面對步步緊逼的旱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當前的抗旱工作,中央有關部門緊急行動,通過週密的部署,科學的指揮,精確的測報,精心的調度,上下齊心共同努力,一場“抗大旱、促春管、奪豐收”的抗旱戰役迅速打響。

    應對--運籌帷幄

    2月5日15時。北京,國家防總辦公室。河南防指、河北防指、山西防指、黃河防總……一場關鍵性的全國冬麥主産區8省抗旱異地會商會議正在緊張地進行,會商室正中的電子大屏幕不時切換著各地抗旱的現場情況,溪河斷流、塘庫枯竭、麥苗枯死、人畜乾渴的場景讓人揪心。

    歷史罕見旱情考驗著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在重旱省份及流域機構的負責人介紹旱情發展和抗旱進展情況後,面對嚴峻的旱情形勢,國務院抗旱工作督導組組長、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代表國家防總當即宣佈,按照《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這是《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級別最高的應急響應機制,也是我國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

    佈置完工作後,鄂竟平率領國務院抗旱工作組乘火車星夜趕赴河南調查了解旱情,協助指導當地做好抗旱工作。6日一早,工作組剛剛抵達鄭州,來不及片刻休息,就馬不停蹄地驅車前往新鄭市城關鄉、開封市鼓樓區仙人莊鄉、商丘市民權縣和寧陵縣的部分鄉鎮調查了解最新旱情,檢查並指導當地的抗旱工作。

    位於北京白廣路的國家防總是指揮全國防汛抗旱的“中樞”,當記者在調度指揮大樓的12至14樓採訪時,發現大多數辦公室房門緊閉。“國家防總辦公室大部分幹部都隨工作組到基層指導抗旱去了,目前幾個處室合併起來還湊不齊20人,只好啟動了2008年抗震救災時應急工作機制,利用網絡共享辦公提高工作效率。”在留守北京指揮全國抗旱工作的國家防總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志彤的辦公室裏,已經下午1點多了,他才吃上盒飯,而此時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傳真機沙沙作響……

    “從2月5日開始,國家防總實行了24小時值班制度,很多同志吃住都在單位,忙得上廁所都要小跑著去。”張志彤説,繼2月5日國務院派出4個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領導帶隊的抗旱工作組後,國家防總6日又派出8個水利專家組分赴旱區各地指導抗旱工作。

    超前部署為抗旱贏得了主動權。據國家防總統計,近期北方冬麥區各省合計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數1238萬人、開動機電井118萬眼、泵站1.9萬處、抗旱機動設備156萬台套、機動運水車輛4.9萬輛;去年12月以來,旱區各地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9億元,完成抗旱澆灌面積1.24億畝。

    指導--科學防災

    沒有絲毫的惶恐與慌亂,新華社記者看到的是抗旱的決心與信念,是既井然有序又熱火朝天的減災自救。7日,在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雙路村的一塊麥田裏,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志敏正在指導農民進行春季田間管理,給大家講解技術要領。由於水源條件差,這裡的麥地,不少麥苗葉片已經枯黃。

    懷遠縣地處皖北,淮河中游,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今年小麥播種面積170萬畝,有164萬畝受旱,80萬畝嚴重受旱。古城鄉灌溉面積達5.9萬畝,佔應灌面積的90%以上,但由於部分村距離水電站比較遠,地勢較高,水利基礎條件較差,缺乏灌井等,全鄉仍有0.6萬畝缺乏灌溉條件,造成小麥受災嚴重。

    王志敏對此表示,立春已過,及早抓好以抗旱保苗為中心的春季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是奪取夏季糧油豐收的關鍵。當前減輕旱災損失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緊緊抓住立春後的20天,確保受旱田塊澆上返青水、施上返青肥,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他還對當地的農技人員説,抗旱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除了最緊要的對受旱麥田及時澆返青水以外,對一般麥田可以進行鎮壓保墑的措施。同時,後續的管理要跟上,特別是已澆水的麥田要及時鋤劃保墑,病蟲草害的問題也要高度重視。

    “過去老百姓常説‘三分種七分管’,現在看應當倒過來,‘七分種三分管’。”王志敏説,“只有先種好了,以後的管理才好辦。”他還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小麥主産區發生旱災的可能性在增多,種植技術方面今後應多研究,大力推廣應對措施。

    據正在安徽檢查抗旱工作的農業部部長孫政才介紹,春節一過,農業部立即與中國氣象局對當前旱情和未來天氣趨勢進行了緊急會商,派出6個專家組分赴小麥主産區,指導農民落實冬前田間管理措施,提高抗旱防凍能力。截至目前,農業部先後共派出4批18個督導組、20個專家指導組赴受旱省區指導抗旱工作。緊急組織編印了9種分區域抗旱應急技術明白紙,目前10多萬張明白紙已送達旱區。

    預警--捕捉“天機”

    2月7日8時,一群還穿著冬裝的人便陸續擠進中央氣象臺那間常年恒溫的會商室裏,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專家和業務骨幹悉數到場,幾十台計算機同時作業散發的熱量混雜在空氣當中,會商室裏顯得有些擁擠和悶熱。

    此時,遠程天氣會商系統的小屏幕上已經切進了河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象中心和山東省氣象局的畫面。主屏幕上,關於降水量預報、乾旱區域監測、人工增雨(雪)作業條件分析的各類圖像不斷轉換。自從得出結論稱北方部分旱區將於本月7日至8日迎來一次降水過程後,降水量有多大,降水落區在哪,對緩解旱情的作用幾何,是否具備人工增雨(雪)作業條件,這些問號不斷盤旋在監測預報業務人員的腦子裏,一直是乾旱天氣會商的重點。

    幾個重旱區的氣象預報專家相繼發言。河南省氣象臺預報員:“今明兩天河南的空氣濕度將達到入冬以來的最大值。”武漢區域氣象中心也稱:“我們與河南省臺的看法一致,今明兩天水汽條件較好,有利於形成降水。”

    連續數日緊盯這場天氣過程的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幾乎洞察了天氣形勢的每一寸蔓延腳步,匯總了大家的意見後,他沉著落語:未來24小時,甘肅東部、陜西中部將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陜西南部、山西南部、湖北、河南大部、安徽西部也會迎來小到中雨。明天,降水範圍將會逐步向東擴展,華北東南部、黃淮等地也將迎來小到中雨或陣雨。小到中雨的降水量,對於乾渴已久的北方麥苗來説彌足珍貴,堪稱“救命雨”,但是在這個整體水汽條件較差、易發乾旱的季節,旱情不會在這場降水後得到根本緩解。

    在氣象人眼中,及時準確地預報變幻萬千的風雲,就是對國家和人民財産的保護,就是對人民生命安全保護的有效預警。“精心組織,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盡最大努力增加降水,為抗旱作貢獻。”鄭國光當場宣佈,中國氣象局進入抗旱氣象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將實行24小時局領導帶班制度,全程開展實時監測、滾動預報、準確預警、人工增雨(雪)、業務監控、跟蹤服務、影響評估和信息報送等工作。

    陜西作物受旱面積近六成 抗旱減災已投入1.6億元

    據陜西省政府6日向國務院赴陜抗旱督導組彙報的最新情況,陜西省約2000萬畝農作物中,受旱面積已接近六成,全省已累計投入1.6億元抗旱減災,抗旱灌溉面積達到906萬畝次。

    河南召開動員大會緊急安排省直部門對口支援抗旱

    6日下午,河南省召開動員大會,緊急安排省直各部門採取“包片”措施,對口支援全省各農業縣抗旱澆麥工作。

    在動員會上,河南省副省長宋璇濤宣佈了省直機關對口支援抗旱的“包片方案”:省財政廳負責登封市,省發改委負責偃師縣,省社科院負責鹿邑縣等。最終,百餘家省直單位和産糧縣(市)結成了抗旱幫扶“對子”。

    山西115支抗旱服務隊響應號召全力投入抗旱救災

    針對當前持續發展的嚴重旱情,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6日下發通知,要求全省115支抗旱服務隊繼續深入抗旱第一線,大力開展水利設施的維修配套、流動擴澆和送水解困,充分發揮抗旱服務組織的抗旱減災作用。

    安徽全面打響抗旱保苗攻堅戰 確保糧食穩定增産

    面對嚴峻的旱情形勢,農業大省安徽全面打響了抗旱保苗攻堅戰。安徽省水利廳要求,各地要在前一階段工作的基礎上調動一切抗旱設施,把水送到抗旱溝渠,保證2月15日前受旱地區普澆一遍水,確保糧食穩定增産。

 
 
 相關鏈結
· 內蒙古抗旱保增産:做足“水”文章 抗旱心不慌
· 黃河防總再派三個工作組支援黃河流域抗旱保苗
· 孫政才在安徽督導抗旱工作要求搶抓農時狠抓落實
· 河南:爭分奪秒抗旱忙
· 發展改革委要求從四方面做好農業抗旱奪豐收工作
· 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通知部署農業抗旱奪豐收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