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擴內需、促增長目標的提出,作為擴大內需最具潛力的農村市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多項政策也紛紛指向農村消費市場。
那麼,農民消費能力到底有多大?消費意願有多高?哪些政策最受農民歡迎?限制農民消費的問題又有哪些?
我們選擇了中部省份江西的3個縣,進行了調查。2月15日至22日,記者走訪了這3個縣的4個鎮、8個村,對30個農戶進行了入戶調查,並採取發放調查問卷、舉辦座談會的方式,對農村消費的現狀進行了深入了解。從25日起,人民日報將分兩期刊登調查報告,敬請關注。
綿綿的春雨中仍有些許寒意,田野裏黃燦燦的油菜花卻熱鬧地盛開了。翻地育秧尚有時日,看著已接到家門口那根捍麵杖般大小的自來水管,45歲的彭鳳妹正為要不要買洗衣機發愁。
“去年底通了自來水,村裏六成以上的人家都買了洗衣機,兒子也談對象了,現在不買,年底他結婚的時候也得買。”這位家住江西省安義縣東陽鎮徐埠村彭家村小組的婦女盤算道,“前段時間聽説,農民買洗衣機還能得13%的補貼。不知道縣裏有沒有這樣的好政策?”
一週的調查中,記者不止一次地聽到村民打起這樣的“小算盤”。
農民消費意願有多高?
農民收入增長,消費慾望增強
農民確實比往常更願意花錢了。
這是在實地調查中,記者最明顯的感覺。而讓農民願意花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的收入增加了。這是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強農惠農結出的碩果。
在江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特別是省會南昌,直接受惠于城市經濟的輻射和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500元以上,2008年達到5774元,增幅為14.7%。
在離縣城40多公里的進賢縣二塘鄉鹿塘村,51歲的胡文華正籌劃著為兒子結婚建新房。由於遠離縣城,胡文華家的收入,完全依靠家裏的18畝稻田和兒子在浙江的務工。胡文華説,2005年前種田基本上是保本。2006年後,不僅每年全家必須上交的2000多元的農業稅和“三提五統”全免了,而且財政還能以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業生産資料綜合補貼方式給他們補貼1000多元。“從賬面看,一免一補相當於每年給我增加了近4000元收入。同時,糧食增産、稻穀漲價、電力降價等因素,每畝水田兩季大致能有300多元的利潤。18畝稻田3年下來也有幾萬元存款。”胡文華算計説。
收入增長也使農民增加了其他方面的消費。在進賢縣溫圳鎮,“和平超市”紅火的生意讓老闆梅毅樂得合不攏嘴。這個從22平方米營業面積起家的農村便利店,2005年列入國家“萬村千鄉”工程,當年將營業面積擴大了10倍,收入突破200萬元。如今,佔兩層樓面的“和平超市”每天營業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梅毅説,他今年還打算增設家電櫃臺。
來自官方的統計數字也印證了這位鄉鎮超市老闆的樂觀。據統計,2008年南昌市農民人均消費支出3456元,同比增長16.3%,至去年底,南昌農村居民家庭大宗消費品的普及率也較高。(詳見圖表)
數據來源:南昌市統計局。製圖:羅 彥
在記者入戶調查發放的問卷中,設置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手上有閒錢,你最想買哪些東西?”在完成填寫此項目的26張問卷中,購買洗衣機、冰箱等家電的為10戶,購買農機的7戶,購買食品、衣服的5戶,購買科技書的3戶,有1戶填寫“存起來”。
此外,在被調查的30戶農民中,有6戶明確表示今年計劃購買“3萬至10萬元的小汽車”,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村道路改善——南昌市在2007年就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70%的自然村也修通了3.5米寬的水泥路。其二,汽車銷售價格特別是適合農村家庭需求的小排量汽車價格下降,與此同時,取消養路費、成品油降價等,使農村地區的汽車消費成本大幅降低。
農村消費者究竟有多少?
農村統計人口與實際留守人口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不難看出,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的消費慾望還是非常強烈的,農村市場的確有潛力。
但在調查中,也有村民提出疑問:農村究竟有多少消費者?“我覺得談擴大農村內需時,這是最模糊不清的問題。”在進賢縣三陽集鄉鳳凰村六斗地村小組,37歲的村主任姜招鳳這樣説。
鳳凰村統計人口有4200多人,但讓這位“村官”對“農村究竟有多少消費者”迷惑不解的,一是全村有學齡兒童近500人,但村小學連200個學生都不到,二是自己家享受政府補貼開的“鳳凰超市”,要不是週末有一些孩子前來買食品,平時守一整天,也賣不了10塊錢的貨。
“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都外出務工了,人們常説留守農村的是‘386061部隊’,其實現在常年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60’,‘38’和‘61’都急劇減少。”姜招鳳説。所謂的“38”就是婦女,“60”是指老人,“61”是指兒童。由於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優勢教育、醫療資源向城區聚集,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原來留在村裏的婦女紛紛攜兒帶女到縣城買房或者租房,為的是讓孩子能在城鎮進一個好學校。
據姜招鳳估算,號稱4200多人的鳳凰村,真正在村裏消費的“消費者”,不會超過200人。一方面,平時有消費能力的人口大量外牽,往往過年才回家住幾天;另一方面,即便是留在村裏的居民,由於道路條件的改善,日常用品都到城鎮購買。“即使家裏臨時來了客人,連啤酒都是自己騎摩托車到鎮上買。”
當然,這樣的村落只是一個較為“極端”的個案。但就現實而言,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已是普遍現象,的確造成了農村統計人口與實際留守人口之間的差距,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該將這一問題考慮進去。
農村消費環境到底怎麼樣?
農民需要多元的商品與服務
即便農村實際消費人口少於統計人口,但對於農村而言,改善現實的消費環境依然是值得關注的。
“村落消費人氣不旺、商業蕭條,重要原因之一在於農民對現代流通業的渴望與零散落後的流通方式之間的矛盾。比如,售後服務在廣大農村仍處於空白狀態。”南昌市農辦副主任葉修堂認為。
由於長期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農村生産力水平較低的制約,農村商品流通普遍存在設施不足、方式陳舊、成本較高、農民進入市場較難等問題,農村消費物價指數不僅持續高於城市,而且假冒偽劣盛行。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抑制了農民消費。
2005年商務部啟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就是想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從南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情況看,鄉鎮已具備比較強的集散功能,社會資本踴躍進入零售業,且競爭日益激烈。比如,安義縣場均鄉經營日用百貨的“老戴超市”,一年就有100多萬元的營業額。
“拉動農村內需潛力最大的環節,可能還是村級店。”南昌市商貿委市場處處長陶東銘説。他認為,村落商業的蕭條,有農民購買力弱的因素,也有有效供給不足、産品適應性不強等因素。比如,長期以來,企業的産品開發絕大部分是圍繞城市需求開展的,多數商品的品種、功能和價格沒有顧及農村市場需求,供求脫節必然造成農村消費疲軟。
目前,農村消費需求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趨勢明顯,即使是同類商品,農村的需求與城區也有較大的不同。比如,農民更看中的是價格而不是品牌,更看重質地而不是包裝,更願意貨比三家而不是指定專營。另外,從眾心理和跟風消費,也是農民消費的一大特色。主要商品都由中標企業集中配送的村級農家店,在切實增加商品種類的同時如何真正兼顧農村消費特點,或許是“鳳凰超市”們真正紮根村落、促進農民消費所必須破解的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