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村改革發展成就:新農合——農民健康"保護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2006年1月2日,一名男嬰在四川省劍閣縣劍門關鎮衛生院誕生了,爺爺給他取名“魏新合”,以表達對黨中央、國務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的感激之情。

    魏新合的母親是劍門關鎮風埡村農民,2005年底參加了新農合,這次為了省錢,她本想在家裏生孩子。衛生院的醫生動員她住院分娩,並告訴她新農合基金可以補助100元。於是,她只花了300多元錢,就生了個胖小子。魏新合的爺爺感慨道:“從古至今,哪有農民生娃政府補錢的!”

    像魏新合的母親這樣參加新農合得到實惠的事例在農村不勝枚舉。新農合在農村地區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參合農民把新農合形象地稱為“健康的保護傘”。

    新農合瞄準農民“因病致貧”問題

    新農合到底是什麼,它與傳統的合作醫療有什麼區別?帶著種種疑問,記者採訪了衛生部村衛生管理司負責人。她告訴記者:新農合製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重點解決日益突出的農民因患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這位負責人介紹,我國對合作醫療的探索可以上溯到幾十年前,歷史上的合作醫療制度形成與興起是伴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出現的,是合作經濟在醫療保障制度中的反映。在初建階段,其籌資以農民個人繳費為主,管理為合作社辦、合作社管為主。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合作醫療的籌資變為以集體為主,管理模式也多變為村辦村管,一些地區還實行了鄉、村聯辦聯管和鄉辦鄉管。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使傳統合作醫療制度失去體制基礎,加之缺乏政府的資金投入和支持以及制度設計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傳統合作醫療制度逐漸解體,覆蓋率迅速降至80年代的10%以下,最低時只有5%左右。傳統合作醫療的解體使預防保健等高效率的衛生服務提供不足,一些傳染病和地方病重新抬頭;農村患者盲目涌入城市大醫院,鄉鎮衛生院等農村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利用嚴重不足;高額醫療費用導致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屢屢發生,嚴重阻礙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為了減輕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中國政府在認真總結既往合作醫療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于2002年明確提出在全國逐步建立適應中國國情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2年10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對建立新農合製度作出重要部署。會議要求,從2003年起,各地要選擇若干縣進行建立新農合製度的試點,取得經驗,逐步推廣。到2010年,全國農村要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召開後,新農合試點工作在多數省(區、市)啟動,各地拉開了新農合製度建設的序幕。

    新農合惠及8億多農民

    記者曾多次在中西部農村地區採訪新農合工作,曾接觸到許多參合農民受益的事例,其中內蒙古牧民老米喜獲“天上掉餡餅”的事例至今仍記憶猶新。2005年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50多歲的牧民老米不幸患了鼻咽癌,陰影籠罩了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全家人東挪西湊了5萬元,讓老米住進了鄂爾多斯市醫院,之後家裏就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了,巧的是,年初老米拿10元錢參加了旗裏組織的新農合,旗合管辦的同志聽説此事後,專程到醫院看望他,並將他2005年發生的醫療費用6萬多元,按規定報銷了2萬元,考慮到老米2006年需繼續治療,旗合管辦專門預付給醫院1萬元,再算上大病困難補助的錢,給老米補償的金額達到了4.5萬元。對這“天上掉下的餡餅”,老米逢人便説:“新農合救了我的命和我們全家”。

    現在,老米經歷的“天上掉餡餅”事例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據記者了解,自2003年開始試點至今,在中央制定的原則框架內,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不斷完善新農合的管理運行機制,新農合製度得到不斷發展完善,參合農民普遍受益,新農合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一是實現農村地區全面覆蓋。到2008年,全國已有2729個縣(市、區)建立了新農合製度,覆蓋了全國所有含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參合農民8.15億,參合率91.5%。新農合製度實施以來,參合人口逐年增加,農民參合積極性逐步提高,對新農合的信心日益增強。二是對農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顯現。2003年,全國籌集新農合基金只有40億元。此後,新農合基金總量逐年增加,到2008年,當年籌集新農合基金已經達到78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247億元,佔籌資總額的31%,全國人均籌資達到96.3元。從2003年到2008年,全國累計有15億人次享受到新農合補償,共補償資金1253億元。其中,住院補償1.1億人次,有11.9億人次享受到門診醫療補償,對2億人進行了健康體檢。新農合有效減輕了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農村小病拖、大病捱的情況有所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有所緩解。三是農村衛生服務水平得到提高。伴隨著新農合製度的不斷推進,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改善農村醫療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能力。截至2008年,中央已投入專項資金169億元,改造和新建了一批農村衛生基礎設施。2005-2008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2.02億元,為中西部地區培訓農村衛生人員202.60萬人次。四是貧困人口看病就醫問題得到一定改善。為了解決貧困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在建立新農合製度的同時,各地同步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通過資助貧困農民參加新農合,並對新農合補償後個人醫藥費用仍難以承擔的貧困農民再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困難農民無力參合和無力支付大額醫療費用的問題。各級衛生部門同民政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探索並推行了“一站式”服務的做法,既方便了參合農民,又使兩項制度得到了有效銜接。

    多輪驅動新農合再上新臺階

    新農合製度建設從2003年開始,經過了試點和全面推進階段,新農合參加人數和籌資總額已達一定規模,政策逐步完善,制度運行平穩,農民切實受益,提前兩年實現了中央提出的“新農合製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但是,這項制度仍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據記者了解,當前,新農合的籌資水平還不高,與城鎮差距明顯,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仍較重。尚未建立起穩定、長效的籌資機制,監管任務艱巨,管理能力薄弱。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衛生部農村衛生管理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新農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推進新農合製度建設也是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之一。今後一個時期,要進一步鞏固完善制度、強化監督管理、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差別,使新農合的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再上新臺階。為此,要重點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籌資標準。2009年要確保全國人均籌資標準達到100元,力爭到2010年人均籌資標準達到150元,逐步建立起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逐步提高的新農合籌資機制。同時,確保各級財政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加快資金使用,減少基金結余,確保當年統籌基金結余不超過籌資總額的15%,累計結余不超過籌資總額的25%,使農民最大受益。

    二是加強管理能力建設。按照國務院“三定方案”,指導各地落實好衛生部門負責新農合綜合管理的要求。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推動各地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的建立健全,完善管理經辦體系,加強建設和管理。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網絡化管理,完善監管手段。

    三是全面規範新農合的管理和運行,提高服務水平。抓住新農合全覆蓋後的有利時機,全面加強新農合的管理,使各地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要加大對新農合的宣傳力度,繼續探索總結方便、快捷的農民個人繳費方式。不斷完善統籌補償方案,適當降低住院補償起付線,逐步提高封頂線和醫療費用補償比例,研究制定省(區、市)內相對統一的統籌補償方案。要在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同時,加快推進門診統籌。探索開展新農合監測點工作,全面、系統地掌握地方新農合運行情況。

    四是大力加強新農合的監督管理。既要督促各地嚴格執行新農合基金管理的各項制度,加強對新農合基金的監管,防止擠佔、挪用、虛報、冒領等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保障新農合基金安全,又要加強醫療機構監管,規範醫療服務行為,堅決控制醫療費用。

    五是將新農合製度納入規範化、法制化發展的軌道。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新農合的發展方向,深入總結各地的好做法,力爭及早地以法律形式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全面保障並推進新農合製度建設。

 
 
 相關鏈結
· 廣西壯族自治區再次將新農合列為十件實事之一
· 衛生部要求做好新農合醫療管理能力建設項目工作
· 青海:新農合明年將全面實行醫藥費用墊付直報制
· 北京:新農合2009年報銷“零起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