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地震一週年·記者重訪災區:第一時間的見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這是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鄉石碑新村,幾位村民在村口經營小商品(2月25日攝)。據統計,截至2月25日,四川災區開工新建城鎮永久性住房8.58萬套,佔總數的27.37%,其中已建成1.67萬套,佔5.32%;永久性農房開工114.3萬戶,佔需要重建的90.5%,其中建成68.8萬戶,在建45.5萬戶。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新華社成都4月19日電

    開欄的話:汶川大地震中,許多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緊急趕赴災區前線,目睹並記錄了災難的無情與殘酷破壞。一年之後,這些記者重返災區,看到了災區群眾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偉大的重建成就。本社從今天起開設“汶川地震一週年·新華社記者重訪災區”專欄,連續播發新華社記者在感動中寫下的一篇篇震後一年見證報道。

    人類將永遠銘記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突然襲來的大地痙攣,撼動著汶川,撼動著地球。一時間,數萬條生命瞬間隕滅,數十萬條生命亟待拯救……

    我們——新華社駐四川的記者當時兵分幾路,最早進入映秀、北川、都江堰、什邡、綿竹等幾個極重災區,最早向全世界發出災區的文字和圖片信息。

    汶川大地震震動了十多億中國人的心,一場氣吞山河的緊急大救援開始了。總書記、總理、子弟兵、消防隊員、醫護人員、志願者……都在為挽救一個個生命而星夜兼程!

    汶川大地震凝聚了十多億中國人的心,一場波瀾壯闊的災後重建開始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團體到個人……都在為災後重建出力,中華民族從未像今天這樣同心同德。

    一年過去了,我們這些當時最早進入災區的記者又來到這塊災難深重的故地。

    雨中北川春風沐浴笑靨

    4月18日,工人在汶川蘿蔔寨修建房屋。蘿蔔寨距離汶川縣城18公里,集羌族文化與自然風光于一身,被稱為“雲端裏的街市”。汶川地震使蘿蔔寨遭到嚴重損壞,全貌基本被毀。目前,在援建單位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群眾正在積極進行災後重建,村民爭取在6月30日前全部入住新居。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暮春,仍舊是一個細雨綿綿的清晨,走在通往北川縣城的道路上,細密的雨點撲面而來,大地震的一幕幕場景又閃現在我們的腦海:去年,也是在一場細雨中,北川縣城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撕裂成無數的碎片,開裂的山嵐、崩落的巨石、扭曲的公路、坍塌的房屋,以及片片廢墟中活著的人、死去的人、呼救聲、吶喊聲……

    2008年5月12日夜,我們受分社領導派遣組成一支“新聞敢死隊”,連夜奔赴當時已知受災最重的地方——北川羌族自治縣。

    5月13日淩晨4時,我們來到北川麻柳灣附近,那時余震不斷、地動山搖的景象至今令人心悸,當時我們的越野車剛剛駛過,垮塌山體攜帶巨石砸在公路上,如果我們晚過1分鐘,後果不堪設想。

    在離縣城10公里的地方,前方塌方阻斷交通。我們下車,趕緊寫稿:5月13日5時許發出消息稿《新華社記者連夜趕赴地震重災區 距北川縣城10余公里處垮山遇阻》,是全世界最早的北川地震災區的現場報道。

    進入北川縣境,我們沿途不時看見山體垮塌滾下來壓在公路上的巨石,公路兩旁的居民住房基本上被震塌或被巨石砸毀。 在麻柳灣村,從山上滾下來的巨石有的像辦公桌大小,有的像一間房屋大小。整條公路被砸得面目全非,就像一個只有在遊戲中才能見到的“巨石陣”。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巨石滾塌時發出轟轟巨響,地動山搖。

    進入北川縣城的路仿佛很漫長,剛過任家坪收費站,巨大的嘈雜聲向我們湧來,上萬人擠在一條不過4米寬的馬路上,扶老攜幼的災區群眾蹣跚著往外撤離,心急火燎的救災隊伍要往城裏趕,有人表情呆滯,有人放聲大哭,有人暴跳如雷。我們看到一個人就躺在馬路中間,這是在“5·12”大地震中,我們看到的第一位遇難者,這一天也是我們一生中見死人最多的一天。

    一名中年男子抱著孩子坐在路邊喝水,他的眼眶腫脹成了紫色,喝著喝著就痛哭起來,“北川已經沒有縣城了。”

    站在城邊山坡上俯視北川,我們視野所及之處,沒有一座建築是完整的,整座城市已經被震成了一堆散落的積木。順著一條廢棄的水渠,我們從搖晃的危樓、巨石、遇難者遺體中爬進了城裏,不時有破碎的玻璃、磚頭掉在我們身邊。同行的人中還有一位腳上穿著涼鞋的護士,雖然臉色蒼白,但她仍然艱難地在廢墟中前進,她知道現在這裡最需要她這樣的人。

    4月4日,位於映秀鎮的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難者公墓前放滿了鮮花。當日是汶川大地震後首個清明節,近萬名幹部群眾在汶川各地祭奠地震遇難者。新華社記者 肖林 攝

    當時,我們在現場特寫《與死神搶奪生命——北川縣城搶救被困群眾紀實》中寫下這樣一幅畫面:

    “5月13日上午,已是一片廢墟的綿陽市北川縣城,救援者們在四處大聲呼喊著。放眼望去,幾乎所有建築已成斷磚瓦礫,剩下的也已嚴重扭曲變形,不時有碎物墜落。由於道路中斷,重型機械無法進入,救援者們用鐵鍬鏟、用鋼釬撬、用電纜拽、用雙手刨,在余震不斷的廢墟中爭分奪秒地從死神手中搶奪生命。”

    “‘要出來了!要出來了!’記者背後傳來一陣激動的聲音。回頭一看,幾米遠外10余名解放軍戰士正從一塊預製板下清理雜物,一隻手從預製板後面伸了出來。記者趕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名女性被困在下面。一位戰士找到一件棉襖墊在婦女頭下,另幾名戰士找來一根厚木板,將衣櫃上的幾塊斷墻頂住,十幾分鐘後,這名婦女終於得救。”

    救援的吶喊聲仿佛還在耳邊迴響,但歷史已經走過了多災多難的2008年。

    不知道什麼時候,雨已經停了。雨後的空氣總是那麼的清新,就像這走過災難後的北川,雖然步履仍有幾分蹣跚,但已經漸漸充滿生機。

    我們站在馬路邊,紅色和綠色躍入眼簾。紅色是磚,雖然今天下雨,路上仍是車來車往,每隔3、5分鐘,就會有拉著磚頭、鋼筋等建材的貨車駛過。路兩邊雖然還可以看到幾處沒有清理的垮塌房屋,但一座座新房已經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家,門口堆滿了紅色的磚頭,即使下雨也沒有耽誤他們重建房屋的進度。

    綠色是農田,地震時田裏四處崩落的石頭已被清理得乾乾淨淨,一片片壯實的油菜從道路兩邊鋪開去,給北川大地抹上了一筆濃濃的綠色。

    北川現在還有4個板房片區:建新、勝利、柳林和擂鼓,目前這裡還有1萬4千多人住在板房區。我們隨意走進建新板房社區,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這裡開滿了超市、通訊、廣告、美容、餐飲等各種門店,路邊還擺著小吃、水果等各種攤點,即使天在下雨,出來買賣東西的人還是不少。

    擂鼓鎮勝利村村民韓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羌繡製品廠”門店前的一張小凳上,專心地繡著一個香包,腳邊的小籃子裏裝滿了紅黃綠各種絲線。這樣一個香包可以為韓玉梅帶來80元左右的收入,即使她加班加點,一個月也很難超過10個,因為全是手工刺繡,工序繁雜,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裡的羌族刺繡十分受歡迎。韓玉梅告訴我:“村裏專門請了老師來培訓,我是第一期學員,現在第三期都要開了,能給村裏不少婦女解決就業。”

    韓玉梅的丈夫、母親等3位親人都在北川縣城遇難,一對雙胞胎女兒正在擂鼓小學讀六年級。“兩個娃娃是我最大的希望。”韓玉梅告訴我,“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比起地震剛發生的那一段時間,我現在心情也算好多了,那時候親人不在了,剩下我一個人,面對一家老小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每個月在這裡做事能賺800元錢,娃娃每週回家一次,我都能拿幾十塊生活費給她們,娃娃們很乖。”説到這裡,韓玉梅臉上不覺現出淺淺的笑容。

    板房社區的面積很大,所以每隔一段距離,都會形成一個小集市,方便這裡的居民不出遠門就能買到日常生活用品。五大三粗的魏德明是擂鼓鎮爬山村的村主任,也是個建新社區的“兼職肉販”。看到雨又開始下,老魏熱情地招呼我們到他豬肉攤前避雨。

    “攤子主要還是我老婆在照顧。”老魏搓了搓大手,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我每天早上3點過就起床去綿陽進豬肉回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村上,空了就過來搭把手。一天可以賺個七八十元,和打工差不多。”

    老魏家的房子也在地震中垮塌了,年邁的奶奶沒有躲過這一劫。由於是村幹部,老魏也沒法出去打工,一家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靠這個豬肉攤,幸好這裡做生意,一切稅費都是免收的。

    “要説生活,那肯定還沒恢復到地震前,畢竟房子、宅基地、農田全毀完了,沒個幾年工夫緩不過來。”老魏告訴我們,“擂鼓鎮很多村都很偏遠,地震又破壞了山體,所以很多人都沒法在原址重建,不過政府要給我們修廉租房。7月份前山東援建的1000套廉租房就要完工了,馬上還要再建2000套,地點就在勝利村8隊,那裏地勢相對平坦開闊。有了廉租房,就算解決了我們這些人最大的難題。地震過去快1年了,雖然還是很難,但感覺得到日子在一天天變好,心情也不像去年那樣壓抑了。”

    看得出來,雖然這裡還留有飽受創傷的痕跡,但傷口正在逐漸癒合,笑容也重新回到北川人的臉上。

    秀美映秀羌族人詩意般的堅韌

    1月21日,在汶川映秀鎮綜合集中安置區一個用木頭搭起來的鮮肉攤位,店主在出售豬肉。春節臨近,在“5·12”大地震震中所在地四川汶川縣映秀鎮,受災群眾正在為過年做準備。板房之間形成的“商業區”設施雖然簡陋,但滿足了受災群眾生活基本需求。新華社記者 關健 攝

    今年4月15日,我們又來到汶川大地震的震源地——映秀鎮。自去年5月14日以來,我們已不知多少次來到這裡了,因為自去年大地震之後,分社記者一直輪流在汶川駐點,但每一次我們都能在這裡找到感動與震撼,這一次也不例外。

    當越野車駛過都汶公路的友誼隧道之後,我們就算正式進入映秀鎮所在的汶川縣境內了。去年5月12日22時許,我們5名新華社記者就是被坍塌的山體堵在這條隧道外數百米的地方,儘管當天晚上我們都做好徒步進入的準備,但巨大的山體滑坡、密集而強烈的余震和猶如深淵一樣的黑夜阻擋了我們。第二天,我們試圖徒步翻越滑坡體,又因暴雨和大霧而失敗,直到14日我們在滑坡上爬行了4個小時才進入了映秀,發出了第一篇“新華社汶川”電頭的稿件和照片,向外界發出了反映震中映秀災難狀況的第一條信息,儘管我們是第一批登陸映秀的媒體記者,但直到現在,沒有能夠在地震發生後的當天進入汶川映秀,在我們幾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留下了一些遺憾。

    今天再次經過這裡時,我們又一次被堵住了。但這一次不是因為山體滑坡,而是因為巨大的車流量讓這條環山而建的兩車道不堪重負。非正常增加的車輛大多是各種各樣的大功率貨車,這些車輛滿載著紅磚、鋼筋、水泥等各種建材駛入汶川。與這些重型車輛同行,不僅要忍受慢如蝸牛的行進速度,還要在它們屁股後面呼吸濃烈的廢氣黑煙。

    看著這一輛接著一輛大小滿載的貨車向災區慢慢駛入,我們眼前浮現出一年前的5月14日上午,徒步進入映秀的途中也看到相似的景象,只不過那時候沒有車,只有人:有部隊的救援官兵,有阿壩州的黨政幹部,還有尋找父母的兒子、尋找妻子的丈夫、尋找孩子的母親……那時候,我們就像這時候一樣夾在他們的隊伍中,一起翻越橫在映秀前面的數座大山。

    汶川縣映秀鎮兩名小女孩一起玩風車(2008年12月31日攝)。2009年元旦到來,新春也將不遠,汶川縣映秀鎮的受災群眾像往年一樣忙碌著置辦年貨,孩子們享受著節日的歡樂,迎接嶄新的日子。新華社發(郭國權 攝)

    映秀鎮因風景秀美而得名,它地處汶川縣城南部,與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相鄰,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門戶,是前往人間天堂九寨溝、仙境瑤池黃龍、神聖雪山四姑娘山的必經之路。如今,環繞映秀的青山依舊在,卻已是滿目瘡痍了,8級大地震給這個小鎮刻畫的烙印實在是太深了。映秀鎮黨委副書記蔡代敏告訴記者,震前映秀鎮共有1.6萬多人,其中有6000多人遇難,如今住在這裡的人口僅5000余人。

    距映秀鎮中心不到2公里的百花大橋是該鎮的門戶,一場地震將這座500多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橋震得七零八落。如今這座大橋已經被拆除橫臥在岷江河畔,成為了許多外來遊客到映秀參觀地震遺址的熱點區。

    “地震給我們帶來太多的不幸,但活下來就得要把以後的日子過好。”距百花大橋不遠處一個擺著簡易拍照留念攤鋪的攤主對我們説,“國家和全國人民已經給我們很多幫助了,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災難的傷痛中,利用各種資源把自己養活、重建家園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在他的攤鋪前,一個心形的小木牌上,用工整的楷書寫著“歡迎進入震中映秀,請您愛護環境衛生”。

    或許誰也沒有想到,旅遊業竟是這個小鎮最先恢復的産業。據鎮上的統計,今年以來,平均每天到映秀旅遊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隨著市場的發展,小飯店、旅館、茶鋪、小賣鋪等迅速在映秀鎮成長起來。40歲的張碧英就是一家小旅館的老闆,她一家7口人,共有3間半板房,於是她將其中的兩間半的板房騰空,從廢墟中撿了一些鐵床,就開起了旅館。因為自己是生活在雲朵裏的羌族,於是就為自己的小旅館起了個詩意的名字,叫“雲朵旅館”。

    羌族是一個勤勞而堅韌的民族,我們在張碧英身上也隱隱看到這種品質。地震摧毀了她家辛辛苦苦多年的財富積累,將她11歲的女兒砸成重傷,兒子一隻耳朵沒有了聽力,80歲的老母親則常年癱臥在床。自家中分到板房之後,她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將原來的小生意繼續,怎樣能把一個“傷的傷、殘的殘”的7口之家維持下去,最後就有了這個小旅館的想法。“家貧不能怨父母,災難不能怪政府。再多的人幫忙、援助,關鍵還是得要靠自力更生。你説對不對?”瘦小的張碧英向我們説這話的時候,身板不由得挺了挺。

    張碧英的小旅館旁邊就是映秀小學板房區,其坐落的地方就是該鎮漩口中學前面的一片平坦地方。去年5月14日,這裡還是一大片草地,當時阿壩州抗震救災指揮部就設在這裡的一個土丘上,我們也就是席地坐在這兒濕漉漉的草地上寫稿、發稿的。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映秀鎮最大的一個板房安置區,像張碧英的家庭旅館那樣的各種餐飲、住店、喝茶等小商鋪也都主要集中於此,就像是映秀的一個商業區。

    由於規劃設計遲遲沒有確定的原因,整個映秀鎮的重建工作還沒有啟動,大半年來,在這裡見到的仍然還是藍白相間的板房,但處處卻都能感受到重建的衝動。蔡代敏告訴記者,他剛剛得到消息,映秀鎮的重建規劃明確下來了,但還有沒有正式通知到他們。“大家都準備好了,就等著一聲號令,開幹了!”映秀鎮政府的板房辦公區緊靠著河邊的老城區,站在板房的背後就能看到映秀的老城。一個多月之前,我們到這裡的時候,老城還是廢墟一片,如今大部分的地方都已經被清理乾淨,各種大型施工工具散落在映秀鎮的各個角落,就像是整裝待命的士兵,在臨上戰場前接受檢閱。

    東汽中學敲響希望的鐘聲

    4月17日,東方汽輪機廠的工人們在燃汽輪機的透平葉環旁工作。 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漢旺鎮的東方汽輪機廠,是國家研究、設計、製造大型電站汽輪機的大型骨幹企業,是世界上製造能力最強的汽輪機製造企業之一。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瞬間摧毀了東汽大片廠房和大量設備,幾百人遇難,上千人受傷。然而,東汽人沒有被地震震垮,他們以特有的堅忍和毅力,從余震不斷的廢墟上躍起。他們掩埋好遇難同伴和親人的遺體,擦乾淚水,抗震救災,恢復生産。目前,東方汽輪機廠已全面完成了2008年災後制定的各項生産經營任務,完成産品産量2320萬千瓦、實現工業總産值108億元、銷售收入89億元,新增訂貨239億元,以輝煌的業績書寫了中國工人階級“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偉大篇章。 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在德陽市北郊的青衣江西路路旁,一片藍白相間的板房區裏不時傳來朗朗的讀書聲,那是東汽中學的板房教學區。

    東汽中學原址位於綿竹市漢旺鎮,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造成學校235名學生和14名教師遇難。地震發生時,學校的譚韆鞦老師,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名學生。譚韆鞦折斷了他天使的翅膀,卻讓4名學生能繼續展翅飛翔。

    時間回溯到2008年5月13日清晨,地點在東汽中學的搜救現場。那一刻,深深地鐫刻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四層樓高的教學樓面目全非,僅存幾面殘墻,樓下的一些教室被碾成了粉末,樓上的水泥板齊刷刷懸挂在傾頹的殘壁上……更讓人痛心的是,一具具學生遺體被噙著淚水的人們抬了出來……

    當時,我們作為最先到達這裡的記者,當我們發出第一篇稿件的時候,心裏一直是沉甸甸的,當我們的手在敲擊鍵盤的時候,眼裏噙滿了淚水。

    時間進入到2009年4月16日清晨,當我們見到東汽中學校長周德祥時,他正在給高三學生開動員會,希望學生們加緊努力,能夠考取更好的成績。“去年高考學校專科以上的上線率達到90%左右,但是本科上線率卻較往年差了些。主要是受地震影響,當然還因為地震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成績優秀的好學生。”説到這時,46歲的周德祥臉上透出了隱隱的酸楚和苦痛。地震發生時,周德祥的女兒在東汽中學讀高三,災難奪去了這位成績優秀的小姑娘的生命,“上小學的時候,家裏離學校遠,她總是坐我的摩托車上學;讀初中、高中時,家裏搬到了學校附近,每天她都是挽著我的手……”

    災難可以奪去人們的親人,災難卻不能阻止人們前行的腳步。大地震一個月後,在社會各界的援助下,東汽中學在一片板房裏重新敲響了上課鈴,學校高三學生走進課堂,復習功課迎接高考。三個半月後,東汽中學全部735名學生走進了這座板房學校,開始了新學年的學習和生活。

    周德祥告訴我們,一所由海軍援建的東汽八一中學將於今年5月正式完工,于8月1日交付,新學年正式投入使用。“那將是一座碉堡式的建築,再有8級地震我們也不怕,可以放心地在那裏學習。天氣一天天地變熱,板房裏溫度比外面更高,但老師和學生們都充滿了希望,因為新學校的設施將比震前還要好。”

    在周德祥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東汽八一中學的建築工地,周德祥平時也常常一個人悄悄地來這裡看看:五層樓的教學實驗樓、學生公寓、食堂多功能廳等已經主體完工;形似海軍的帆、桅桿的鐘塔也正在加緊修建中。“最激動的是開工奠基的時候。現在一般一週都要過來兩次,一天一個變化,特別高興。”

    據海軍援建東汽八一中學現場指揮部主任、許乃銀大校介紹,這所學校是框架結構,投資9000多萬元,每立方米鋼筋的含量超過普通建築30%。學校共設30間教室,能夠容納1500多名學生在此就學,並設有兩部電梯,為東汽中學現有的50多名傷殘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方便。

    千年古堰江水奔流不息

    4月8日,都江堰市民參加首屆鄉村旅遊節。當日,四川都江堰市在當地安龍鎮徐家林盤啟動“2009相約都江堰·首屆鄉村旅遊節”。此次鄉村旅遊節不僅有鄉村音樂會、生態農産品品嘗展示、民俗體驗等活動,還推出了五條鄉村旅遊線路,包括鄉村休閒遊、農民新村觀光遊、生態農業觀光遊等,讓遊客切身感受到“都江堰安然無恙,青城山依然美麗”。新華社記者 劉海 攝

    記得大地震發生半小時後,我們就在余震的顫抖中向都江堰出發了,當時我們是向汶川進發的第一梯隊。都江堰是成都前往汶川的必經之地。一路上,我們多次嘗試和家人聯絡,但所有的電話都打不通。之後,我們發現手機短信偶爾能成功,但大約需要20次才能成功一次。

    都江堰城區受損的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市區主要街道兩邊部分房屋都出現了大面積裂縫,樓房底層一些店舖的玻璃門窗被震碎,有的房屋頂層屋檐被震垮,高挂在空中。但靠近去看,會發現建築內部受損更嚴重,或裂著更大的縫隙,或已經塌了。

    我們決定先把都江堰的災情稿件發出去。但這裡停水、停電、停氣,對外通訊已經完全中斷。

    我們抱著一絲僥倖的心理,從都江堰市聚源鎮下了高速公路,希望能在當地網吧或政府找到網絡。但我們剛停下車問路,一位村民就難過地告訴我們:聚源中學塌了,埋了幾百名學生。我們立即趕到聚源中學,三層樓的教學樓大部分垮塌,5臺黃色大吊車和當地人正在進行緊張的挖掘救援工作。一輛噴有“成都市鄉(鎮)公立衛生院”字樣的救護車,風馳電掣般駛進事發現場。

    一些學生家長焦急萬分地守在廢墟現場,有的號啕大哭。初三5班學生張成偉的母親已經是泣不成聲,斷斷續續地告訴我們,她兒子現在還被壓在垮塌的廢墟下面,不知道是死是活。

    到下午5時40分,當地部門和村民已經搶救出幾十名學生。我們在現場看到,有些被埋壓的學生身體還在動,同時能聽到有些被埋在下面的學生還在呼救。

    我們雖然焦急,但手裏沒有工具,什麼忙也幫不上。後來成灌高速公路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辦公樓裏還有網絡信號,於是我們在18時34分03秒發出了新華社來自地震重災區的第一條文字稿《汶川強震波及都江堰 都江堰通往汶川的公路已經完全中斷》,這也是汶川大地震中,發自極重災區的第一條新聞。

    大地震過去快一週年了,我們再次來到都江堰,站在魚嘴,仰望山上,伏龍觀、二王廟還在維修中;俯視岷江,魚嘴修復後的裂紋清晰可見,導遊楊敏非常健談:“地震發生時,我帶著遊客正在山上遊覽,一陣地動山搖之後,被狠狠摔在地上,腳跟被滾下的石頭砸傷,鮮血直流。在遊客的攙扶下,在余震中回到景區外的停車場,之後的一個月裏,待在家靜養。當時著急啊,不知景區受損如何,以後還能當導遊不?後來從同事的口中,得知都江堰主體工程沒有影響,只有部分景點遭到破壞。能下地走路的當天,我就自己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到景區門口,遊客不多,但大門上‘都江堰’三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凝望著熟悉的地方,我止不住熱淚直淌。”

    9月29日,是都江堰正式對外開放的日子,楊敏和大多同事一樣被景區通知準備上班,接到通知那一刻,楊敏心中激動而又徬徨。因為和過去不一樣的是,既要讓遊客感受都江堰的神奇與偉大,還要向他們講述這個偉大工程在大地震中的坎坷。於是她多次來到景區內模擬演練,在腳傷還有後遺症的情況下,每天接待兩個以上的旅行團,步行10公里左右,有時腳跟痛得鑽心,但她説:“導遊是都江堰的窗口,我們的堅強也代表了災區的堅強。”

    在魚嘴景區,遊客紛紛在地震後新豎立的石碑前留影。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管理局市場營銷處處長姬艷麗告訴我們:“去年6月14日,景區開始對外開發,但那時主要是對地震遺址的紀念性觀瞻;而9月29日正式恢復開放到去年年底,景區已經恢復到上年同期70%的水平;今年以來到3月底,遊客量、旅遊收入已經超過上年同期20%。”

    但是,都江堰市旅遊局長陳光建卻不滿足,他對我們説:“開發更多的特色旅遊項目,把更多遊客留下來,這項重建任務與景區建築維修、提升景區人氣同樣重要。”

    讓遊客至少在都江堰住一晚,是目前都江堰旅遊重建的一個重要目標,多麼簡單、實在。走出都江堰景區,我們發現,其實在災區我們到處看到人們都在為各種簡單、具體的災後重建目標忙碌著,它使我們在經歷這場風雨之後,開始看到希望的彩虹。

    作為城區遭受破壞最為嚴重的災區之一,都江堰全市城鄉住房倒塌及嚴重受損共22萬餘戶,其中城鎮住房倒塌及嚴重受損4萬餘戶,4.3萬多間城鄉住房需要重建。

    都江堰多樣化的農房重建方式是我們在整個地震災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現象,與城鎮住房重建不同,都江堰在農房重建中打破原有的政策壁壘,吸引社會資金與災區農民合作聯建新居。

    走進大觀鎮茶坪村,村民王正良正沉浸在和聯建方拿到了全國聯建房屋第一證的喜悅中。一幢三層的歐式別墅就是目前王正良的住所,幾十平方米的客廳裏舖著光潔的瓷磚,兩組沙發、大彩電,走上樓,臥室鋪上了木地板,衛生間裏還安裝了抽水馬桶。而別墅旁邊的另一幢相同的小樓,則屬於聯建方,也就是説,王正良出地,聯建方出資,修成了這兩幢樓房。現在,王正良已經簽署協議,和聯建方一起把房屋出租給鄉村旅遊度假連鎖客棧服務公司,固定收取租金。

    都江堰市統籌城鄉工作局局長羅朝鵬説,這樣的農房重建已經不是簡單的重建,而是提升性重建,不僅風格統一打造,而且作為鄉村旅遊經營的配套進行謀劃,村民災後增收又多了一條路徑。到今年年底,除少量高層外,都江堰市將全面完成安居房建設,基本保證受災群眾能在下一個春節前順利搬進新房。

    從災區歸來,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在災難來臨的第一時間裏,我們趕赴災區,親眼見證了毀滅,在災後一週年的日子快到來之際,我們重訪災區又見證了復生,災難考驗著一個民族的意志,災後重建考驗著人民的堅忍,我們在地震災區看到了這一切。(參與採訪記者金小明、江毅、劉大江、侯大偉、肖林、苑堅、葉建平、馮昌勇、劉海)

 
 
 相關鏈結
· 連接地震災區的都汶公路將09年5月12日實現通車
· 四川地震災區整治破碎山河重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 鐵路部門多拉快運全力支持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工作
· 劉延東接見在紐約州立大學學習的四川地震災區學生代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