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抗震救災部隊代表回訪災區:我們時刻掛念著災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我們時刻掛念著災區
——抗震救災部隊代表回訪災區紀實

    新華社成都5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 劉永華、徐壯志、朱映濤)淚水、掌聲、鮮花……一雙雙曾經相握的大手又緊緊握在一起。

    汶川大地震一週年之際,在北川、映秀、汶川、青川、茂縣……在震後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土地上,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抗震救災部隊官兵代表,與災區的鄉親們重逢了。

    那些揮不去的記憶,那些抹不幹的眼淚,在這個5月,匯聚成了一道堅強的暖流。

    解放軍又回來了

    解放軍回來了!這消息像一陣和煦的春風,吹遍了茂縣南新鎮安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一把抓住駐渝某團政治處主任黃建華的手,63歲的鄧永富老人硬是把官兵們拖到了自家的小院裏。老伴唐共秀大娘端出一大盆紅紅的蘋果,挨個塞到官兵手中。

    這些地震後成熟的蘋果,老兩口挑出最好的藏在地窖裏,自己一直捨不得吃。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在茂縣鳳儀鎮宗渠小學,全校495名羌族學生一起為解放軍叔叔唱起了《感恩的心》。

    2008年5月13日晚,成都軍區某團經過108公里急行軍,第一個突入“孤島”茂縣,並緊急從外地抽調10頂軍用帳篷,搭建了災區第1所帳篷小學。

    這次,團裏的官兵代表,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陳俊、英雄戰士王浩、孫華斌,為孩子們帶來了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旺旺大禮包,還有1臺孩子們夢寐以求的電子琴。

    六年級二班的13歲羌族小姑娘趙志蘭説:“是解放軍叔叔讓我們回到了教室讀起了書,我們的功課一點也沒耽誤,長大了我也要當解放軍。”

    懷著一顆顆感恩的心,災區群眾向救災官兵拋灑出片片真情。

    “牛排長回來了!”江油市大康鎮舊縣村的鄉親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

    抗震救災中,駐滇某炮兵旅排長牛玉新在舊縣村排查險情時突發余震,為了拯救殘疾村民先宇順和他9歲的侄子先康,牛玉新被彈起的一根斷棍擊穿下頜。至今,他的下頜裏還安有鈦合金材料。

    聽説牛排長要和新婚妻子張雅斐到村裏來,鄉親們悄悄準備了一個沒有宴席卻格外隆重的婚禮。

    剛進村口,一對新人就被鄉親們擁到了用山花和松枝扎成的禮臺上。“一拜天地,拜舊縣村地震重建後的這片新天地,拜一拜這塊曾經浸透了牛玉新和他2000多名戰友血汗的山山水水!二拜高堂,拜舊縣村1800位父老鄉親,拜一拜你受傷後一直關心照顧你,將你視為親生兒子,為你請功的舊縣村‘父母們’!夫妻對拜,願好人一生幸福,祝佳人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歡呼聲中,子弟兵和群眾的心融在了一起。

    這是一組永不磨滅的數據:抗震救災中,解放軍、武警官兵共投入14.6萬餘人,在震後1個多月的時間裏,救災官兵搜救被掩埋群眾2.7萬餘人,其中生還者3338人,巡診、救治傷病員136萬餘人,運送傷病人員6.3萬餘人,轉移受災群眾140.8萬餘人。

    子弟兵的功績,人民不會忘卻!

    都江堰市決定,在濟南軍區“鐵軍”駐紮過的玉堂鎮,武文斌、戎金亮同志犧牲的胥家鎮和崇義鎮,分別給3條道路命名為鐵軍路、文斌路和金亮路。

    我們現在已經是親人了

    即將退役的三級士官朱大飛,最後一次穿著軍裝出現在綿竹清平磷礦。他抱起去年自己和戰友們救出的一對龍鳳雙胞胎,淚水就在眼中打轉。

    “孩子被你們救了以後,我把他們改名為呂烏蒙、呂鐵軍。以後,他們就是你們的乾女兒、乾兒子,我們現在已經是親人了!”孩子的母親李承鳳説。

    既是親人,就有血濃于水的親情!

    彭州龍門山鎮婦女王蘭,在地震中因傷高位截癱,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丈夫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

    2008年8月,救出王蘭的成空某部官兵主動找到了她,一次又一次伸出援手,捐錢捐物,幫助她一家渡過難關。

    前不久,官兵們得知,由於雙親身有殘疾,王蘭已經整整1年沒有與父母見面了。

    5月8日中午,一對老人在官兵們的簇擁下走進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病房。

    “爸、媽!”王蘭“哇”的一聲哭出聲來,因災難而被迫分離的一家人在官兵們的愛心幫助下團聚了。

    在分別1年後,第二軍醫大學上海長征醫院婦科教授胡電回到江油市含增鎮花果村,抱起了地震中由她接生的一對雙胞胎寧軍、寧徵。

    “這兩個孩子是在塑料布搭成的簡易篷中誕生的。”胡電回憶説,“當時條件下,做手術很危險,就連最基本的消毒都很難滿足,但我們還是想盡辦法保證了寶寶的平安。”

    在地震中由長征醫院接生的嬰兒有8位,這些孩子出生時情況相當危急,有的孩子一齣生就沒有呼吸、沒有心跳,是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才得以倖存。因此,孩子們的父母把孩子的大名或小名都取為“長征”,醫護人員親切地稱他們為“長征寶寶”。

    長征醫院的醫護人員自發捐款建立了“長征寶寶”成長基金,每年對這些特殊的孩子進行資助直至他們上大學。“有了孩子,就有了未來。”胡電説。

    第二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452醫院……連日來,一支支解放軍醫療隊紛紛重返災區,再次向他們曾經救治過的傷員伸出溫暖的雙手。

    “許多地震中受傷的骨科病人還沒有痊癒,我們有能力、更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長征醫院院長鄭興東説。

    很快,成都軍區總醫院與青川縣衛生局、上海長征醫院與江油市和綿竹市人民醫院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採取每年派專家面對面指導、邀請醫務人員來院培訓等形式,提升地方醫療技術。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災區深深紮下了根。

    有愛,就有希望

    沒有標語,沒有鮮花,沒有掌聲。6日8時,濟南軍區“鐵軍”師35輛軍車悄悄駛離北川擂鼓鎮。

    而就在前一天,“鐵軍”師的136名官兵經過2天2夜,長途跋涉1300多公里,為濟南軍區援建的擂鼓“八一”中學送來了3000多件學習和生活配套用品。

    為了不打擾群眾正常生活,重返災區前,“鐵軍”與地方政府約定:一不能影響學生讀書,二不能打擾當地群眾,三不能耽誤現場施工。

    就這樣,“鐵軍”靜悄悄地來又靜悄悄地走了。在他們身後,一所嶄新的擂鼓中學正拔地而起。

    經中央軍委批准,軍隊和武警部隊共援建災區1所康復中心和8所學校,工程總投資8.8億元。

    有了學校,就有了希望和未來,子弟兵用雙手托起了災區明天的太陽!

    “五一”節當天,什邡市師古鎮、湔氐鎮和落水鎮的部分群眾,捧著自家大棚裏栽種的木耳,走進了成都軍區裝備部駐什邡片區部隊,軍民歡聚一堂。

    木耳是師古鎮、湔氐鎮和落水鎮群眾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地震中,當地木耳菌種大棚紛紛倒塌,群眾心急如焚。成都軍區裝備部先後派出官兵5000多人次,買來了木料、竹竿和遮陽網,為群眾搭建了上萬畝木耳菌種大棚,幫助他們將價值近1.3億元的木耳菌包搶救安放上棚架,使群眾及時恢復了生産。

    如今,一個個全新的木耳大棚聳立在災後的土地上。正在木耳大棚裏勞作的王永東説:“多虧了部隊,要不然我們去年就顆粒無收了,哪有以後的紅火日子?”

    在官兵們的盛情邀請下,“芭蕾女孩”李月、“敬禮娃娃”郎錚來到了從地震廢墟裏救出他們的某裝甲團官兵們中間。

    李月坐在輪椅上,用雙手錶演了殘奧會上那段征服世人的“手上芭蕾”。小郎錚則把自己花了2周時間繪出的8幅彩泥畫,送給了解放軍叔叔。天使般的微笑重又回到了劫後余生的孩子們臉上,深深打動了現場每一個官兵。

    臨別,孩子們親手在坦克炮管上繫上羌紅,這羌族祈求吉祥的信物在風中飛揚,仿佛呼喚著災區美好的明天。

    1年後重返災區,最讓某炮兵團副參謀長楊衛東唸唸不忘的,是映秀小學裏的一幅畫。

    在畫面上,一雙大手,手中捧著一顆心,周圍還畫了許多小“心”,每個“心”中寫著“感恩”“回報社會”“心連心”等字樣,旁邊寫著“四川加油、映秀加油”八個雖然稚嫩卻堅定的大字。

    “這是孩子們的心聲,我對他們的明天充滿了信心。”抗震救災中帶領22名官兵最先進入映秀的楊衛東説。

 
 
 相關鏈結
· 地遠心近—北京鐵路局為抗震救災提供運力保障
· 各地群眾盛讚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全力抗震救災壯舉
· 抗震救災"特殊黨費"支援恢復重建九成已下撥災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