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治淮19項骨幹工程發揮流域防災減災“骨幹”效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5月12日電(記者羅婷、馬姝瑞)在我國首個防災減災日,記者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獲悉,作為流域“骨幹”防災減災工程,治淮19項骨幹工程目前已基本建成,並開始發揮重要效益,多年平均減淹面積達34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減災效益達82億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介紹説,隨著治淮19項骨幹工程的完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和控制性樞紐為主體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形成,淮河中游淮北大堤保護區及重要城市防洪標準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下游由不足10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區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屏障更加堅固可靠。

    19項骨幹工程之一、有著“淮河上的三峽工程”之稱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使淮河干流的防洪標準由過去的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淮委專家表示,一旦淮河發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配合現有水庫、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區,可確保淮北大堤保護區內1000萬畝耕地、600多萬人口以及沿淮重要工礦企業和城市安全,一次性防洪減災效益為306億元,是工程投資的10多倍。

    與此同時,淮河防汛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也取得顯著成就。在雨情、水情傳遞上,由信函到電話、電報、超短波、微波數據傳輸,由電子計算機聯網發展到自動遙控測報;在雨情、水情情報的處理上,從人工譯報到微機譯報直至建立網絡數據庫,使查詢、製表、檢索、維護等實現了自動化。在編制洪水預報和作業預報方面,實現了由手工演算到計算機處理的轉變。在氣象預報方面,淮委利用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技術,及時發出和實時探測降雨信息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40個地(市),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産基地和能源基地,也是京滬、合徐等重要鐵路公路縱橫交匯地區,被稱為“中國大江大河中最難治理的河流”。1991年,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決定》,決定實施包括臨淮崗洪水控制、懷洪新河、東調南下及淮幹擴大行洪通道等重大項目在內的治淮19項骨幹工程。  

 
 
 相關鏈結
· 安徽治淮骨幹工程建設成就展:總結實踐治水思路
· 治淮骨幹工程"沂沭邳治理工程"開工 2010年完成
· 治淮30年思路大轉變:從"人在堤在"到"人水共處"
· 水利部:19項治淮骨幹工程建設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