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國家大劇院面向兒童推出了“國際兒童戲劇季”,《馬蘭花》、《唐吉訶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等四部童話曆險劇集中上演。快樂奇幻的童話之旅,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孩子學習挺辛苦,出來看看戲劇,既放鬆放鬆,也是一種熏陶”,一位家長説。
如果這種“熏陶”不只是兒童節的禮物,那對孩子們來説將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可惜這樣的機會目前還是太少。對大多數孩子來説,接受到的灌輸式教育多,啟髮式教育少,課業負擔不是太輕,而是太重。兒童的教育問題因此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如專家所言:兒童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傳授多少知識,而在於如何啟迪智慧,孩子的學業負擔不宜過重,應該快樂、輕鬆地成長。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理事長徐善衍講過這樣一個案例:在美國俄亥俄州,一位年輕的母親因幼兒園阿姨教自己的孩子認識英文字母而向法院起訴。這位母親認為,當她畫個圓圈,孩子可以説是月亮、是雞蛋,而一旦教孩子這是字母“o”,想象的翅膀就被剪斷了——結果,這位母親勝訴。而勝訴的背後,傳遞著這樣一種理念:想象的翅膀、淳樸的童心,是孩子最可寶貴的財富。希望每個孩子能自然成長,而不要過早地受到“先導式”教育的干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給學生上過一堂生動的教育課。他把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他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裏面塞,大公雞拼力掙扎,還是不吃。最後他把雞放到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卻啄起米來。陶行知借此喻示了一個道理:如果強迫孩子學習,他是不快樂的,就算勉強學了,也是食而不化,遲早要還給先生。同樣,如果讓孩子們每天疲於應付家庭作業、教輔材料、才藝輔導,他們很容易産生逆反、畏懼的情緒,引發厭學、畏學心理;如果把他們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引導他們快樂、自主地學習、成長,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成長規律。因為個性氣質、知識經驗、心理特點等方面的不同,成長速度有快有慢。這些應該都屬於正常現象。人們無需背離孩子的成長規律,做“揠苗助長”式的努力。一些家長不問具體情況,亦缺乏因材施教的思想,凡是培訓班都上,凡是教輔書都買,恨不得馬上把孩子打造成一個天才。他們處處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務求孩子“步步領先”,結果反倒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相信每一個從嚴要求孩子的父母都滿懷深情愛意,但大愛無邊,施之有道。陶行知曾説:“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耐心地了解孩子,真心地交流溝通,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 (張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