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攻為守,轉“危”為“機”
長三角地區三縣(市、區)應對金融危機的對話
新華社上海6月12日電(記者葉鋒、沈錫權、陶維州)縣域經濟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記者近日在外向型依賴程度較高的長三角地區的上海閔行區、浙江德清縣、江蘇常熟市等地調研時發現,當地政府和企業聯手積極應對危機,在嚴峻的形勢下逆流而上保增長、促轉型,為新一輪的快速發展蓄積力量。
當務之急是保增長,政府要幫企業“搞促銷”
閔行區區長陳靖説:“這場金融危機對企業的最大影響,就是使産能過剩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了。為此區政府主要幹兩件事,一是調結構,二是搞促銷。”
比如,區裏梳理了科技企業近兩年被市有關部門認定的專利新産品、重點新産品目錄,編制了一本包括300多個産品的目錄,列入區政府採購名單,並加大政府購買科技服務的力度。在政府採購中,閔行區優先購買環保、節能、綠色、可擴大內需的産品。
德清縣副縣長陳發瑤説:“金融危機比較嚴重地影響了我縣的實體經濟,首當其衝的就是出口型企業。政府幫企業,就要幫他們開拓市場。”4月份,德清縣政府組團率36家企業趕赴廣交會,設置64個展位,共達成出口意向成交金額近3000萬美元,其中當場簽單227萬美元。在發展面臨低谷時,企業迎來了一次鼓舞人心的“凱旋”。此外,縣政府還引導企業與阿裏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對接,建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服務平臺。
常熟市副市長陳惠良説:“應對金融危機,就要增加有效投入,就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尤其是用在幫企業打開市場、提高效益上。”常熟在這方面的抓手之一,就是幫助企業創品牌。5月初,常熟又有3件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至此,常熟已擁有世界名牌産品1個,中國名牌産品22個,中國馳名商標56件。陳惠良説:“品牌企業更能抗得起風浪,打得開市場。”
利用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迫使産業轉型升級
閔行區經濟增長的後勁,主要不是來自企業數量的線性增長,而更多依靠企業的做大做強、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比如,有的陶瓷企業和石墨材料企業,把生産基地轉移了,但把總部、研發、銷售都留在了閔行;有的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搬走了,騰出的土地用於發展生産型服務業。2008年,閔行區在36戶重點調整企業的關停並轉上投入5270萬元專項資金。
陳靖表示:“調整由減量為主轉變為增量和減量並舉,在淘汰落後生産力的同時引進先進生産力。”今年上半年,閔行區相繼從美國矽谷和北京引進了兩個太陽能研發團隊,同時引進了國內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産的龍頭企業。
陳發瑤説,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可迫使傳統産業中的一些落後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比如德清縣共有27家繅絲企業,虧損的就有21家。危機面前,政府鼓勵企業做強,推動領頭企業兼併弱勢企業,提升技術水平。政府對設備改造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對一些供熱企業,政府出政策鼓勵上馬高熱高壓設備。為此,縣裏設立專項節能資金,並對企業給予增值稅抵扣。
陳惠良説,傳統産業並非就是“夕陽産業”, 如果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對現有産業改造得當,就能以較少的增量資金激活較大的存量資産。
他介紹,目前常熟市正加快建設“裝備製造産業園”,提高承接國際裝備製造業轉移的能力。力爭到明年,使全市機械製造業産值突破600億元。此外還拓展新興産業規模,利用優勢資源、優勢産業和優勢企業,採取産業承接、加工延伸、自主研發等途徑,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新興産業。常熟將以新能源産業為突破口,重點培育半導體照明、新型紡織纖維等高新産業,今年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比重有望再提高3個百分點。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依靠科技來提升生産力
陳發瑤説,企業的“冬天”也是引進科技人才的“春天”。不久前,來自全國各地的22名專家、教授接受了德清縣22家科技型企業的聘書,挂職公司的副總經理、總裁助理等。這些專家分別來自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高校院所。
此外,浙江大學還派出10名專家組成的兩個團隊,在德清設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分別對接當地的生物醫藥和涂裝行業。根據德清縣的計劃,該縣將分3至4批從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進100名以上的碩士、博士,前來當地科技型企事業單位挂職,承擔和實施研發項目,幫助企業申報科技項目,培養人才。
陳惠良説:“我們發現,雖然同樣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勢頭依然很好。”比如,常熟市開關製造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專利有100多項,去年年底以來的生産、銷售依然較好。常熟目前共有2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一季度銷售額同比增幅多在15%以上。
陳靖介紹,閔行全區已建立總資金超過5.5億元的科技創新扶持資金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基金,對區域科技合作、科技研發、人才獎勵、科技小巨人、高端製造業、智力密集型服務業等方面進行全面資助。